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在世界科幻文学中,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地位远远高于《三体》系列。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如果说我国的《三体系列》是世界科幻文学的后起之秀,那么《银河帝国》就是科幻文学的“老大哥”,因为它影响了后来许多科幻作品,并且有许多著名的粉丝。

据说世界恐怖组织——基地组织的创始人本拉登,他所创立的基地组织,也有受到《银河帝国》的启发。他的恐怖组织之所以叫“基地”,灵感可能来源于《银河帝国》里的《基地系列》。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刘慈欣的《三体2:黑暗森林》中,也有借以本拉登为原型的人物之口,提及过《银河帝国》里的“《基地系列》”;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是《银河帝国》的粉丝,前几年他的SpaceX公司把“重型猎鹰”火箭发射到太空。在这次发射中,他还把一本《银河帝国》跟随着火箭送到了太空。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另外,《银河帝国》中的《基地》在前几年还入选了我国人教版教材的阅读书目。

虽然《银河帝国》在世界科幻文学中的地位非常高,但它却很少被拍成影视作品!在这二十几年中,好莱坞的公司只根据它其中的《机器人系列》,拍了一部《我,机器人》而已。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明明被称为“科幻圣经”,为什么它却很少被翻拍成影视作品

也许,是因为太难翻拍了

一,《银河帝国》是怎样的科幻作品?

《银河帝国》是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比较著名,而且具有相同故事背景的15部作品,汇编而成的科幻系列。

这个系列又分为三个大系列:《基地七部曲》,《机器人五部曲》,《帝国三部曲》,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作者最初只是断断续续地创作这些作品,并没有过于刻意地把它们联系起来。所以最初几部作品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只是它们都基于相同的时空背景。

在他晚年的时候,他不仅为之前创作的作品编写了一些相关的前传,后传,还尝试地它们整改,加强它们剧情之间的联系性,于是后来他的15部作品,就被汇编成《银河帝国》系列。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很可能也受到《银河帝国》的影响,因为《三体》系列的某些创作理念与《银河帝国》有点类似。

他的《三体》系列,主要是基于“黑暗森林法则”这个理论,使用了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去假设,去推导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几百年博弈;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而《银河帝国》系列则类似于《三体》系列,阿西莫夫基于他的两大理论:“心理史学”和“机器人三大法则”,

自圆其说地猜想了从20世纪开始,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发展

现在看来,也许《银河帝国》系列的科技感不强,因为它当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已经差不多是70年前的作品了,后来的作品也要基于之前作品的世界观,

而这几十年间,我们的现实世界已经历了好几轮的科技升级,《银河帝国》中预言的电子书,3D投影等许多技术已经在现实中出现了,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所以书中关于科技的细节,相对于现在,慢慢有点落后,因此科技感显得不够强。

但它对科学,对人类发展的猜想,依然很先进,很值得读者思考,依然是很值得读者阅读的科幻经典。

书中提出的“机器人三大法则”,也许还可以给现实中未来的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指导,

因为这个法则的理念是建议从一开始,就让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从保护人类的方向发展,是有助于避免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在未来毁灭人类的。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二,篇幅太长 ,让其难以拍成电影

在世界电影史中,《银河帝国》有被尝试翻拍成影视作品,但那些电影都只是简单地借用了书中的概念而已,称不上真正的翻拍。

比如2004年上映,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它是改编自《银河帝国》系列中的同名作品《我,机器人》,

但它只是引用了“机器人三大法则”这个概念而已,情节与原著是完全不同的,根本谈不上是翻拍。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连好莱坞公司都很少直接把《银河帝国》拍成电影,也许首先是因为它的篇幅太长了

《银河帝国》15本书的总字数超过400万字,篇幅比我国的四部四大名著还长。

这么长的篇幅,只能拆分成许多部电影,但它的性质又不适合拍成“漫威宇宙”那样的纯娱乐电影,

若把它拆分成许多部电影来拍,是很难保证其质量,风险非常大,所以翻拍成电影有难度!

另外,《银河帝国》的篇幅不仅长,而且其部分作品的故事结构比较奇特,更加增加了被“拆分”成电影的难度

比如《我,机器人》的原著,主要是以采访录的形式,回顾机器人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论证“机器人三大法则”在不同情况下是否可行,这就等于书中有七,八相对独立的故事,

怎么把它“拆分”?都已经足够让导演编剧头痛了!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而《基地》系列也是有类似的问题,

《基地》系列是讲好几代人,通过几百年的时间去执行一个计划,所以途中会不断切换主角和配角,这样不利于电影的戏剧性,更加增加了翻拍难度,所以许多导演一直想把它们翻拍成电影,但很多时候都最终放弃了。

三,《银河帝国》也难以拍成电视剧!

对于篇幅如此长的《银河帝国》,也许更适合拍成电视剧。

因为电视剧对时长的控制比较宽松,而且不用像电影那样,对剧情的节奏过于严格,因此更适合《银河帝国》这种长篇大作!

另外,《银河帝国》的重点不在于科幻场景,对特效的要求可以比电影低,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HBO出品的《权力的游戏》

按常理,只要提高一点制片成本,给HBO这样的公司拍成美剧,还是可以满足读者的期望的。

①但《银河帝国》的创作手法,不利于翻拍成电视剧!

如果看过《银河帝国》原著的网友,也许会发现这个系列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叙事以对话为主

例如它其中的《机器人系列》,它的故事模式,基本上是以推理为主,基于一个疑点,然后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长篇对话来推进剧情。

《银河帝国》系列差不多70%的剧情都是对话,所以翻拍成电影,很可能会变成“访谈录”

在电视剧中,长篇的对话很容易让观众失去耐性的。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加上在剧情节奏上,《银河帝国》一般是前90%的剧情比较平淡,到最后10%的剧情再进行“神反转”,

所以若《银河帝国》直接被翻拍成电视剧,观众很可能会觉得有点乏味的,翻拍需要导演和编剧进行大幅度整改。

另外,影视作品的载体和书籍很不同,影视作品的载体是影音,书籍的载体是文字

如果《银河帝国》被拍成剧集,原著里很多靠文字描述支撑起来的情节,会“大打折扣”,并且需要大篇幅改动

比如《银河帝国:基地前奏》里,神秘人“夫铭”,远古机器人,银河帝国的宰相丹莫刺尔,这三个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这本书最大的戏剧性,就是到故事结局相继揭秘了夫铭这个角色的宰相,以及机器人的身份,两次的反转让观众觉得很意外。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但这种反转设计,是要基于文字这种语言载体的

因为载体是文字,所以作者在书中描述夫铭和大帝交谈的时候,可以做到许多对话场景中,这个角色实际情况是“露脸”的,但观众看不到他的“脸”,这样就能隐藏他的宰相身份,为剧情反转埋下伏笔;

这种特效效果,几乎只有文字能做到!

若《银河帝国》如果是拍成电视剧,使用影音为载体,

当出现夫铭和大帝交谈的情节,导演就需要大幅度改变场面布局,需要隐藏夫铭这个角色的脸,并且要找个理由改变他的声音,否则观众可能一开始就看到夫铭是宰相了,失去了这个重要的反转剧情。

另外,如果要拍成电影或剧集,因为失去了文字这载体,书中角色的心理活动,还有一些作者的分析旁白,都很难用影音去呈现,《银河帝国》会失去了很多魅力。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如何将《银河帝国》摆脱文字的“控制”?对于编剧和导演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②《银河帝国》翻拍成剧集,亮点也不足

《银河帝国》更加重视“内在”的思考,对“外在”的东西描绘偏弱,能具体化想象且有魅力的东西不多

什么是能具体化想象且有魅力的东西?

我们可以用另一位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著作来理解。

比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它的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神秘的“黑石碑”,这种“黑石碑”非常直观,能够具体化想象,又充满魅力,所以拍成影视作品很能吸引观众。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又比如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童年的终结》,在那本书中,外星人首次出现在地球的时候,作者是描绘成“巨大的飞碟”漂浮在人类城市的上空,这种“外在”就比较容易具体化想象。

后来《独立日》,《第九区》,《降临》等电影,就模仿了这种形式,让外星母舰以这种形式出现,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刘慈欣的《三体》的风格也是模仿阿瑟克拉克,尽量在书中设定更多可具体化想象的“外在”,比如“水滴”,“智子”,“降维打击”......,观众看完书,对这些“外在”非常难忘,很希望它们在影视作品中出现。

原著中可具体化想象的“外在”越多,就越有利于翻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因为这些元素不仅方便导演去构图,而且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电视剧或电影的趣味性。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更多是通过“长对话”的方式,引导观众思考“内在”。

对“内在”的思考,是原著的亮点,但这个亮点,是基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因为文字阅读能让读者更专注地思考作者的描述。

若原著被翻拍成电视剧,以影音为载体,“长对话”,人物心理活动等描述被“影音化”后,观众可能无办法对这些描述专注,甚至会觉得这些描述很无聊,所以“思考内在”这个亮点会被弱化

而《银河帝国》又比较欠缺像《2001太空漫游》黑石碑那样的“外在”元素,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若翻拍成电视剧,如果导演不想办法创造更多视觉上的“外在”元素,也许《银河帝国》只能被拍成剧情片,悬疑片,所以翻拍成电视剧很容易亮点不足。

总的来说,《银河帝国》是难以拍成影视作品的!

对于这部科幻文学里的鸿篇巨著,还是建议大家看书, 因为它的魅力主要是基于文字的

 比《三体》地位高,但《银河帝国》难以拍成影视作品

《阿西莫夫》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洞察影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