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有兩個韓信?還差一點就害死了劉邦!

我們都很熟悉淮陰侯韓信的故事。韓信起身貧賤,卻胸懷大志,是中國歷史上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軍事家。漢初三傑之首的蕭何對他有四個字的評價:國士無雙。

同時有兩個韓信?還差一點就害死了劉邦!


但這位掃平了五六個諸侯國,為西漢建朝立下了不世之功的功勳偉將,最後卻落得了個被一貶再貶、囚殺長樂鍾室的下場,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功高震主必不善終的反面典型。

也許是因為我們太熟悉這位大將軍的傳奇悲情故事了,而我們很少注意到,當時其實還有一位“韓信”,他同樣是在秦末的戰爭風雲中成長起來的,而且後來也投靠了劉邦,是漢初七位異姓諸侯王之一!更可巧的是,他的下場竟然也和淮陰侯何其乃爾的相似!

歷史上都將其稱為“韓王信”,以與那位著名的韓信區別。

同時有兩個韓信?還差一點就害死了劉邦!


和前者不同,這位“韓信”可不是苦出身,而是戰國時期韓國襄王的後代——只不過是庶出的罷了。後來劉邦使張良平定原韓國的領地(今河南省境內),就把他招到了自己的麾下。

後來項羽勢大,大封天下諸侯,將劉邦遠封為漢中王。就在這裡,韓王信對劉邦說,項羽為一己之私,毀了懷王之約,對他表面上是封賞,實際上卻是流放。如果趁著人心思歸的這種大好形勢出川,一定能夠有所作為。

這些話是很有見地的,無疑對劉邦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於是劉邦趁項羽東去時北上,迅速平定了三秦之地。這時他封韓王信為韓國將軍,並許諾以後會封他為韓王。

韓王信帶著一彪人馬迅速平定韓地,劉邦履行諾言,與他剖符為信,封他做了韓王。

但後來楚霸王揮師西指,眨眼間就打下了重鎮滎陽。駐守在此的韓信不得已投靠了項羽。而他這個人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在項羽那裡呆了沒多久,就又跑了出來,再次歸附劉邦。而劉邦這時候就展示出了一個亂世人君的寬闊胸懷,仍然讓他做了韓王。

同時有兩個韓信?還差一點就害死了劉邦!


如果韓信的政治生命能夠在這時畫上句號,那麼歷史上也許會多一個主賢臣忠的美好故事。可歷史並不能如果。

大漢立國後,劉邦發現,韓王信所在的封地實在是太讓人揪心了:河南素稱中原,韓王信之國北近鞏、洛,南臨宛、葉,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於是就給他換了個地方,將他的封國移到了太原以北,王都晉陽。

但初中歷史就告訴我們,那個時候的山西一帶完全就是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前線。韓王信去了沒多久,就在匈奴的不斷襲擾之下被迫將都城移到了更居前的馬邑(今山西朔州一帶)。而勢單力薄的他在屢次向朝廷求援不得的情況下,不得已遣使與匈奴談判。

人在面臨危險的時候先想保命,這無可厚非,但這種做法無疑觸犯到了劉邦的心理底線。他派人前去責備韓王信:你是想造反嗎!

多少年前他投降項羽的事情就像一根刺紮在劉邦的心裡,從來沒有被拔掉過。

久經人世滄桑的韓王信當機立斷,從大漢的先鋒官回車一轉,變成了匈奴冒頓單于的馬前卒。

劉邦想著,果然不該相信背叛過自己的人!一氣之下親提大軍30萬御駕親征,要親自擊退敵國,剿滅叛逆。

同時有兩個韓信?還差一點就害死了劉邦!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白登之圍。要不是陳平在側,他就要成為一千多年前的朱祁鎮了。

而韓王信就此一直為曾經的敵人賣命。直到四年後的春天,他帶兵南下襲擾,與曾經的戰友,漢朝大將柴將軍相遇。

柴將軍說,兄弟你回來吧,陛下大人有大量,肯定不會和你計較。

而韓王信卻搖了搖頭。

“陛下把我從一個平民提拔了起來,讓我南面稱王,我下輩子都感激他的大恩大德。但是人活一世啊,有所為,有所不為。當年的文種范蠡,什麼罪過都沒有,尚且難逃一死;而我身負三罪,就更不能回去了:滎陽一戰我沒有為漢王盡忠死戰,投降了項羽,這是第一大罪;敵兵來襲,我再次獻城背叛,這是第二大罪;現在和將軍你在此遭遇,以逆抗順,這是第三大罪。我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回到從前,如身處黑暗之中的人渴盼光明,但將軍您說,有此三罪,我還能回得去嗎?”

於是力戰,死於亂軍之中。

雖然沒有淮陰侯的故事那樣有名,但同樣悲壯。

俗話說,天下大事,以一而成,以二三而敗。君臣關係何嘗不是如此!當年劉邦拜什麼都不是的韓信為大將軍,與韓王信質符示義,都是因為上下同心才能這樣;但當君臣之間有了猜疑,嫌疑就會產生,悲劇的結局也就在所難免了。

您看完這個故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圖片來源網絡,侵聯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