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有时未必不是一种慈悲。

#杀死痴呆妻子后报警#

每当看到类似的消息心里都有一份悲凉。当我们的社会还不足以给遭受苦难的的家庭提供更多帮助的时候,在类似的苦难中打转的人们忍受的痛苦和绝望是我们无法体会的。

余华的《活着》是我在多年前看的一本书,余华在序言中说道:“活着”在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但是,任何的忍受都是有一个极限在的。

消息中这位84岁英国老人劳伦斯杀死了陪伴自己62年且患有老年痴呆的妻子。劳伦斯称,妻子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杀死她才是一种“慈悲”的做法。纪录片中老人跟警察说一句很有温度的话:“来的时候请不要开警笛,隔壁的小女孩正在开派对”。他是善良的。

由此想到台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去年6月份,不堪忍受病痛,选择去瑞士执行安乐死。最终在儿子的怀抱里闭上了眼睛。

活着必定伴随着死亡,但是如何活着,如何死亡确实一个永久的话题。为了活着忍受苦难,是因为苦难的尽头还有一个希望在,哪怕渺小,哪怕遥远,它也是在的。但是当只有苦难,没有希望的时候呢?比如某些癌症晚期患者,痛苦占据着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到死亡。这样的活着,真的就好吗?

有些时候,死亡未必不是一种慈悲,希望全世界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可以进一步完善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