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養豬業的成功基石——合作社模式

丹麥養豬業的成功基石——合作社模式


100多年來,豬和豬肉的生產一直是丹麥的主要收入來源。大約 90%的產品用於出口,因此對丹麥經濟和貿易平衡至關重要。丹麥養豬業在育種、質量、食品安全、動物福利和可追溯性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造就丹麥成為世界最大的豬肉出口國的原因。

丹麥約有5,000個養豬場,每年生產約2800萬頭豬。大多數豬在兩大合作社丹麥皇冠(Danish Crown)和蒂坎(Tican)屠宰。此外,大量的活豬出口到德國。豬肉出口幾乎佔所有農業出口的一半,佔丹麥總出口的5%以上。丹麥豬肉住口全球140多個國家,其中丹麥豬肉產量的70%以上出口到其他歐盟國家。

眾所周知,養豬合作社是丹麥養豬業長期成功的基石。丹麥第一個養豬戶合作社於1887年在日德蘭的霍爾森斯成立,並迅速成為行業標準。豬場以合作社的形式,集體控股豬肉加工產業。丹麥約有90%的生豬仍通過合作社系統推向市場。如今,丹麥僅剩下兩個大合作社——丹麥皇冠(Danish Crown)和蒂坎(Tican)。

對於養豬人來說,成為合作社的成員將其利益擴展到“豬場大門之外”。組織的內生透明性使成員和合作社之間建立互信。丹麥養豬合作舍鼓勵使用共同資金進行世界一流的研究與開發,以確保丹麥的養豬企業保持在全球競爭的領先地位。

合作社使養豬人和市場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使豬場可以更好地應對新的消費需求變化。新需求一旦被認為是必要的,就可以快速地在整個行業中推廣。丹麥工業界控制諸如沙門氏菌等人畜共患細菌的工業計劃就是很好的例子,近年來,隨著公眾對抗生素耐藥性擴散的關注,採取了許多實際步驟以消除在豬生產中不必要使用抗生素藥物。在這兩個領域,丹麥農民都提供了其他國家現在希望遵循的模板。

丹麥合作社系統在整個生產鏈中操作全面的文檔,並且可以滿足當前對更強大的可追溯性標準的要求。丹麥的絕大多數農民每週都會將成品豬運往當地的合作屠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