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养猪业的成功基石——合作社模式

丹麦养猪业的成功基石——合作社模式


100多年来,猪和猪肉的生产一直是丹麦的主要收入来源。大约 90%的产品用于出口,因此对丹麦经济和贸易平衡至关重要。丹麦养猪业在育种、质量、食品安全、动物福利和可追溯性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造就丹麦成为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的原因。

丹麦约有5,000个养猪场,每年生产约2800万头猪。大多数猪在两大合作社丹麦皇冠(Danish Crown)和蒂坎(Tican)屠宰。此外,大量的活猪出口到德国。猪肉出口几乎占所有农业出口的一半,占丹麦总出口的5%以上。丹麦猪肉住口全球140多个国家,其中丹麦猪肉产量的70%以上出口到其他欧盟国家。

众所周知,养猪合作社是丹麦养猪业长期成功的基石。丹麦第一个养猪户合作社于1887年在日德兰的霍尔森斯成立,并迅速成为行业标准。猪场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体控股猪肉加工产业。丹麦约有90%的生猪仍通过合作社系统推向市场。如今,丹麦仅剩下两个大合作社——丹麦皇冠(Danish Crown)和蒂坎(Tican)。

对于养猪人来说,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将其利益扩展到“猪场大门之外”。组织的内生透明性使成员和合作社之间建立互信。丹麦养猪合作舍鼓励使用共同资金进行世界一流的研究与开发,以确保丹麦的养猪企业保持在全球竞争的领先地位。

合作社使养猪人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猪场可以更好地应对新的消费需求变化。新需求一旦被认为是必要的,就可以快速地在整个行业中推广。丹麦工业界控制诸如沙门氏菌等人畜共患细菌的工业计划就是很好的例子,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扩散的关注,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以消除在猪生产中不必要使用抗生素药物。在这两个领域,丹麦农民都提供了其他国家现在希望遵循的模板。

丹麦合作社系统在整个生产链中操作全面的文档,并且可以满足当前对更强大的可追溯性标准的要求。丹麦的绝大多数农民每周都会将成品猪运往当地的合作屠宰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