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常態化下藍耳病的防控案例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PRRS),俗稱藍耳病,是由藍耳病病毒(PRRSV)引起的一種以母豬流產、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礙,生長豬群呼吸道症狀為特徵的傳染病,是嚴重危害全球養豬業的傳染病之一。我國2006年出現高致病性PRRSV毒株並廣泛流行,給我國養豬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經濟損失。

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廣泛出血性的豬烈性傳染病,最急性和急性型ASFV感染死亡率高達100%,是養豬業的頭號殺手。從2018年8月我國第一例非洲豬瘟疫情報道後,中國養豬業進入了非洲豬瘟常態化生產階段。由於ASF的高致死率,養殖戶幾乎每天都膽戰心驚,生怕豬場感染了病毒。另外,一些疾病如藍耳病的臨床症狀與非洲豬瘟有很多相似之處,容易使人草木皆兵,產生誤判。以下是藍耳病被誤判為非洲豬瘟的案例。

1、豬場背景

四川某豬場,母豬800頭,一點式飼養,仔豬21-25日齡斷奶。母豬生產情況穩定,不同保育批次之間差別較大,對天氣變化敏感。2019年2月,保育豬死淘突然增加,主要表現為發熱,食慾減退,皮膚髮紅,耳朵,陰部,下腹部皮膚有出血,發紺等情況,被毛粗糙,瘦弱,有呼吸道症狀,眼周分泌物增多,結膜炎等。由於全國ASF疫情的恐慌,豬場人員懷疑是ASFV感染。

2、診斷分析和建議

該豬場發病大部分集中在保育中後期,生長育肥豬和母豬死淘較小。死淘率大約12%,與我國非洲豬瘟的高死亡率不符。從臨床症狀看,與藍耳病發病臨床特徵和流行情況相符。我們在2018年11月份對該場進行了豬群的常規檢測(圖1),發現該場雖然在2周齡免疫了TJM-F92藍耳活疫苗,但4周齡和7周齡豬群藍耳抗體水平仍較低下,陽性率均低於80%,抗體離散度較大,抗體水平不均衡。保育豬群本身不穩定,對外界環境變化較敏感。不同周齡仔豬血樣和病料進行檢測結果(表1)顯示,從6周齡開始均有PRRSV抗原陽性。另外,經調查發現該豬場從2019年1月份開始,由於豬價和疫情壓力,正常生產流程改變,壓欄情況嚴重。不同階段批次仔豬交叉混養情況嚴重。綜合分析,豬群是由於藍耳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發病死淘。

建議免疫更加有效的藍耳活疫苗—金宇藍耳嵌合病毒活疫苗PC株(藍立優)。同時,恢復正常的生產流程,保證不同批次的保育仔豬不混養,不同階段的豬不交叉。及時淘汰弱仔。降低豬群密度,控制圈舍通風,調整溫度溼度。在轉群前後,添加抗應激藥物,保育中後期仔豬藥物保健。做好引種檢測工作,定時進行全群疫病的監測。嚴格執行車輛,飼料,物料,人員的生物安全措施。提高豬群的抗病能力,切斷豬場內外病原的傳播途徑。

3、結果

豬場從2019年3月份開始免疫一部分仔豬和現用疫苗對比。免疫後,跟蹤免疫動物採樣檢測PRRS抗體和抗原。從4月1日開始,豬場開始正式使用藍立優。

3.1 抗體檢測結果

免疫藍立優後跟蹤採樣,1-3周抗體陽性率可以達到100%,離散度不超過40%(見圖2),說明豬群在免疫藍立優後快速產生體液免疫反應,抗體水平均一度好。而在6-8周抗體陽性率為70%-100%,離散度46.2%-79.7%,稍微不穩定,原因可能與藍立優免疫豬和其他豬混合有關。但是,總體來看各個階段的抗體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非洲豬瘟常態化下藍耳病的防控案例

非洲豬瘟常態化下藍耳病的防控案例

3.2 抗原檢測結果

從各個階段仔豬的血清和病豬組織中檢測結果(表1)表明免疫藍立優前保育中後期以及生長育肥前期均有藍耳病毒感染的情況,而免疫藍立優後,保育階段仔豬未檢測到藍耳病病毒陽性。僅在17周仔豬血液中檢測到PRRSV弱陽性。

非洲豬瘟常態化下藍耳病的防控案例

3、臨床數據

不同月份保育死淘情況(見圖3)顯示,2019年2月份以前,4-10周齡死淘維持在7.3%左右,2019年2月份高達12.27%,同時6-10周齡死淘在6%-8%。免疫藍立優後,4月和5月份保育死淘下降到4.43%和3.08%,保育中後期死淘率下降到3.95%和3.08%,改善效果明顯。

非洲豬瘟常態化下藍耳病的防控案例

4、討論

20世紀20年代非洲首次ASF疫情,距今已有百年。但是至今沒有安全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和治療手段。沒有疫苗的前提下,我們一方面要做好生物安全,把病原擋在門外,一方面提高豬群的整體健康水平,增強其非特異免疫能力,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要想提高豬群健康水平,除了營養等因素外,也要對一些傳染病,如藍耳,圓環,豬瘟等免疫抑制類疾病,要防控到位。ASFV感染後,機體幾乎沒有中和抗體產生,有研究表明,T淋巴細胞在對抗ASFV的感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PRRSV會抑制T淋巴細胞的功能,所以在處於藍耳感染階段的豬隻更容易感染髮病。因此,ASF常態化下,除了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外,也要重視豬場藍耳病的防控。

另外,藍耳病,豬瘟等一些疾病與非洲豬瘟有相似的臨床症狀和臟器的病變,如發熱,腹瀉,內臟出血,皮膚髮紺,發紅等。發病後,要根據其臨床表現,流行特點,試驗室診斷綜合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