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紀伯倫


《包寶寶》是豆瓣評分7.4的一部動畫短片,講述的是受空巢綜合症影響的女主人包完包子後,沒想到一個包子竟然活了過來,她將包寶寶當成自己兒子養了起來,讓她重新找回了做母親的感覺,於是兩個人便度過了很愉快的一段時光,可隨著包寶寶的長大,他不再依賴母親,而是漸漸開始獨立起來,終於有一天,包寶寶帶回了他的意中之人,母親也終於忍無可忍,一口吞下了包寶寶。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場夢,夢中驚醒後,她意外發現兒子回來了…

母愛固然是偉大無私的,從《世上只有媽媽好》到《聽媽媽的話》,太多的音樂作品和影視作品歌頌母愛,可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母愛都是無私的,任何完美的人物都會存在著缺陷。《包寶寶》中的母親,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

"一口吞掉包寶寶"這段的劇情看上去荒誕無厘頭,也有人為此感到恐懼不理解,但我卻認為這恰恰反映了一些父母對孩子自私又控制的愛。

這部片子的華裔導演石之予也曾解釋道:當人們對某人充滿了強烈感情時,是不願分離的,她媽媽有時候就會說"恨不得把你放回我肚子裡去",以表達對孩子最真摯的愛。

可見愛雖然美好,但有時也會傷人。那麼今天,我們就借這部動畫短片《包寶寶》,來解讀其背後的意義----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以愛之名】"為了你"實則是自私的情感勒索

"以愛之名"是指以愛的名義去做不是愛別人的事情。

《包寶寶》中的母親就是打著"以愛之名"的幌子對兒子進行過度的保護,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幾乎兒子做什麼事情,片中的母親都在保護他,以至於後來兒子長大後,即將組建自己家庭時,母親就會認為----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到後來還要為了另一個人離開我。正是因為如此,片中的母親就一口吞掉了辛辛苦苦養大的包寶寶。

這樣的愛是自私的,是一種情感勒索。而那句常說的"我也是為了你好"也變成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能將這段來之不易的感情引爆。

"為你好"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關心的話語,但實際上卻給聽者上了一道精神的枷鎖,他們可能並不想這麼做,但又因為這是家長的好意,卻又不得不這麼做,於是孩子便陷入了矛盾的掙扎中,左右為難。

而一部分家長就像《包寶寶》裡面的母親一樣,對孩子依賴程度過高,導致他們心裡就會想,孩子是我生的,有義務為我負責。這其實是一種"捆綁式的親情"。

①什麼是捆綁式親情?

捆綁式親情又稱為"親情綁架",利用長輩的身份,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

親情,特指親屬之間的那種特殊的感情,不管對方怎樣也會愛對方,無論貧窮或富有,無論健康或疾病,甚至無論善惡。它有兩個特點:一是互相的,不是專一的;二是立體的,不能是單方面的。

《包寶寶》中母親的所作所為,不僅影響到孩子對家的看法,同時也讓她自己失去了孩子的陪伴。可見這種"捆綁式親情"的消極影響。

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②淺談"捆綁式親情"的弊端。

自從《都挺好》這部劇大火之後,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也終於徹徹底底的擺在檯面上了。而當去年明道哥哥事件被扒出後,讓我再次看到了"親情綁架"的恐怖。

"你借我點錢怎麼了,我們是親情關係你就得幫我"

明道哥哥在染上賭博惡習後,不止一次的以明道的名義出去借錢,然後債主就找明道追債,因為欠債的人是哥哥,明道出於對家的愛,自己也暫時有能力支付債務,也一次一次的替哥哥還了債。但債務就像無底洞,而債主的追債行為也嚴重影響到了他的生活,於是他終於公開回應稱哥哥應該自己負起責任。

雖然這麼說著,但他還是默默的替哥哥還了債,只是再一再二不再三,自己的事情自己終究要承擔,當哥哥面對巨大債務的時候,終於選擇了走上不歸路。

親情綁架就是這樣,打著親人的名義,向別人無限的索取,更恐怖的是,還當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可見捆綁式親情已經嚴重影響到家的和諧程度了。

《包寶寶》中的母親,雖然還未上升到如此境界的親情綁架,但她的所作所為已經處在初步階段了,不然也不會有"一口吞掉包寶寶"的悲劇發生。

所以自私後的情感勒索,看起來得到了一些東西,但實際上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加珍貴,這種"捆綁式親情"從自我感受出發,打著愛的名義,讓家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導致一段家庭關係的破裂。

這是一種"精神控制",也是一種束縛他人自由的不必要手段。

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控制有度】孩子不是籠中之鳥,需要自由

在《包寶寶》中不難看出,兒子雖然想要得到獨立自由的生活,但卻總是被母親的愛束縛著,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的不顧母親的感受想要逃離這個家。

但很多作為家長的偏偏想用愛來困住孩子,讓孩子被迫留在自己身邊,聽自己的話去選擇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小時候,孩子要考出家長期望的分數;工作後,孩子要挑選家長認為合適的工作;結婚的時候,孩子還要挑選家長滿意的對象。孩子在這些家長的眼中,彷彿就是一臺沒有情感的機器,要完完全全的聽從家長的意見,不能摻雜任何自己的建議。

這讓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個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一集故事,裡面的母親有一個可以讓兒子時光倒退的遙控器,只要她對現在發生的事情不滿意了,就會按下遙控器,讓時光重回那一天,而一旦兒子沒有按照她的設定來,兒子將會永遠停留在那一天,直到母親滿意為止。終於有一天兒子受不了母親的控制選擇了自殺,可他都會被母親用遙控器一次又一次的救回…

在這段故事裡,兒子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權利,也根本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但這種"控制型"家長似乎從來都沒有想過,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籠中之鳥,他們需要自由。於是很多孩子在家長的"控制"下選擇離開,也有的孩子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媽寶"

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媽寶是指聽媽媽的話,總是認為媽媽是對的,以媽媽為中心的人,媽寶一般缺乏主見,沒有自信。他們的人生線路,基本由媽媽設計,只要自己不自討苦吃,那麼通常不用吃太多苦,就能生活得不錯。

在娛樂圈中,就有一個"控制型"的母親,和事事聽媽媽的話的"媽寶男"

前幾年芒果臺綜藝《我家那小子》大火的時候,意外讓我認識了朱雨辰和他母親這對"奇葩"母子組合。朱媽媽堅持為朱雨辰熬了十年的梨湯,不僅如此,她還每天不辭辛苦的四點起床給兒子做飯,甚至她還曾說過"希望兒子忘了怎麼做飯"。

不僅如此朱雨辰所有的感情生活都被母親插手過,導致一個四十歲的大男人依舊沒有談過很長的戀愛,更沒有結婚的對象。在朱雨辰的媽媽默默付出的同時,朱雨辰也在默默接受著,不知不覺的就變成了"被迫型媽寶男"

德國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性很強的人。"

可見"控制型"家長對一個家庭,對一個孩子來說影響之大,常聽人說對待男人就要像放風箏一樣,做到張弛有度,時而放遠,時而收緊。這一條也同樣適用於孩子,要適度控制,畢竟孩子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類,而不是圈養起來的動物。

那麼當遇見自私控制型的家長後,作為孩子該如何"反擊"呢?

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分清對錯,學會說"no"

在《包寶寶》這部動畫短片中,兒子面對母親"控制型"的愛,沒有選擇接受,也沒有選擇反抗,反而是離開了這個家庭,這是一種逃避的表現,

俗話說"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原生家庭的問題,總有一天都要面對。

①找出"控制型"背後原因

短片中的母親,之所以對兒子有著"控制型"的愛,其實都源於她內心的空缺,這其實不難看出,在片頭有一個畫面是丈夫狼吞虎嚥的吃包子,吃完了就拎著包去上班了,二人全程毫無交流,在丈夫出門後,母親明顯的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失落感。當包寶寶出現在她面前的時候,她的情感空窗似乎被填滿,在很大程度上,包寶寶成為了她情感中的替代品,所以當包寶寶學會獨立,有了自己私生活的時候,母親便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是一種感情的背叛,到最後才會忍無可忍將包寶寶一口吞掉。

海靈格在《愛的序位》中提到家庭序位是通過時間來定義的,也就是說誰先存在於一個系統中,誰就因此優先於後來者,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如果孩子在這個家庭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那麼父母就要成為一對好夫妻。

②溝通

紀伯倫曾說過:"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間的捷徑。"

這便是溝通的魅力所在,雖然你只是個孩子,但你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類,所以當兩個人意見不統一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溝通,你可以告訴你的父母,你不希望被控制,因為人生是需要自己掌握的,如果父母依舊不相信的話,那麼便可以先制定一個預期目標,告訴父母,沒有他們的控制,你依然可以將事情做到最好。

我相信天底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溝通的態度夠真誠,我相信他們會理解的。

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③學會尊重,而不是服從

前有"東施效顰"後有"女為悅己者容",其實都在告訴人們不要為了取悅他人而委屈自己,我們是為了自己而活,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去取悅父母,分不清對與錯,本著"只要父母說的,就都是對的"這種理念生活,那麼這個人很快便會失去自我,但人要學會長大,學會獨立,能夠很好的區分尊重與服從,才是走向成長最好的道路。

寫到這裡,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深夜,我突然想起在我上高中之前我母親也曾用"控制型"的愛來愛過我,那個時候我媽說希望我以後能夠做一個醫生或者護士,因為這是鐵飯碗,永遠都不會失業,但我的夢想並不是這兩個,只是因為我覺得母親是為我好,我就從來都沒有拒絕過。母親也曾希望我的成績能夠在班級里名列前茅,於是當我考了一次又一次的爛成績後,我只能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來填。

後來母親去到精神病醫院工作,才漸漸瞭解到,很多孩子在這裡都是被"控制型"父母逼瘋的。

所以從那以後母親不再"控制"我,而是放手讓我自由去成長,因為她說我的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希望廣大父母,請停止對孩子"控制型"的愛,對待孩子就像放風箏一樣,做到張弛有度,孩子雖然是孩子,但他需要獨立的空間和適度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成長,成為父母和孩子自己所期待的模樣。

你身邊有"控制型"的父母嗎?或者身為"控制型"父母的你,看了這篇文章,有沒有些許動容呢?

短片《包寶寶》:以愛之名背後,是控制和自私慾的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