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新聞近日讓很多父母感到痛心:一位新手媽媽在睡眠諮詢師的指導下,訓練寶寶睡覺,最終導致嬰兒窒息死亡。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眼下,像這樣的“睡訓”群為數不少,即便收費高昂,很多年輕父母也仍然趨之若鶩。睡眠訓練究竟靠譜嗎?記者展開了調查。
家有睡渣,花三千元學睡覺
對很多年輕父母來說,“睡眠訓練”並不陌生。不論是瀏覽育兒公號,還是登錄母嬰APP、親子論壇,都時常能見到這類廣告。
睡眠訓練,就是訓練2歲內的寶寶,使之不需擁抱、搖動或哺乳,就能夠自主入睡,一覺到天亮。訓練一般有嬰兒睡眠諮詢師遠程指導。
困了就睡,本是自然而然的過程,難道還要專門學習嗎?這個在普通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的問題,卻讓不少新手媽媽心有慼慼。
“我家寶寶就是個大’睡渣’!”李小婧當媽媽已經九個月了,總是腫著黑眼圈:一到夜裡,娃就鬧騰。“抱著哄睡時,要來回走動。睡著了,又要像拆炸彈似的小心翼翼放床上。這還不算完,小傢伙一夜能嚎醒六七回。”
長期缺覺,精力體力扛不住。看到某睡訓機構宣稱“五天見效,兩週改善,媽媽安睡不是夢”,李小婧幾乎兩眼放光,立馬下單。
正是因為抓住了媽媽們的“痛點”,睡訓機構如雨後春筍。它們大多收費高昂,以某機構的一對一訓練為例,半個月就要收費3000元,由一位諮詢師每天進行1小時的視頻或語音指導。按天付費價格更高,根據諮詢師入行時間,每天付費190元到400元之間。
在線培訓,就能拿下諮詢師證書
點開一個嬰兒睡訓App,主頁上就是15位諮詢師的照片,他們笑容可掬,衣著亮麗,其所持證書一一列在旁邊。
記者注意到,每位諮詢師都擁有至少一個專業認證頭銜,如IPHI認證嬰兒睡眠諮詢師、美國FSI諮詢師、新西蘭BSC諮詢師等。但如果在網上搜索這些“不明覺厲”的洋頭銜,卻幾乎一無所獲:認證機構是什麼來頭、權威性如何、國內是否認可,都難以找到確切答案。
資質認證的混亂不止於此。嬰兒睡眠諮詢在國內屬於新興行業,尚未建立執業資質的相關規範,因此,一些商業機構鑽了空子, 自己就開起了諮詢師培訓並頒發認證。
記者查詢多家“睡訓”機構發佈的招生簡章,發現入行門檻並不高,只需“立志成為一名睡眠諮詢師,對母嬰睡眠理論有濃厚興趣”即可,年齡、性別、是否有孩子,均無要求。
培訓過程也不復雜。就拿一家規模較大的機構來說,參加完48小時的線上培訓、一週的講座,就能拿到資格認證了。“包你從小白到獨立執業諮詢師。”這家機構的負責人承諾,前後共收費2.3萬元,“貴有所值,學費半年多就能掙回來。”
販賣焦慮,行業缺乏監督體系
“的確能起一些作用,但絕對沒有宣傳得那麼神。”上完半個月的課,李小婧覺得頗為失望。
一開始,諮詢師教她辨別嬰兒的睡眠訊號,孩子一旦揉眼睛、打哈欠,家長就要調暗燈光,這讓李小婧覺得實用又科學。“後來的建議就有點極端了,說不管孩子怎麼哭都不能抱,只能用聲音安撫。孩子可憐,家長心疼,家裡雞犬不寧。”
兩年前,王迪也曾被“睡訓”圈過粉。各類公眾號、論壇上,鋪天蓋地的睡訓宣傳都在向她販賣焦慮:“自主入睡,是媽媽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奶抱搖會影響孩子發育”。
睡訓讓寶寶告別了奶睡、抱睡,大概因為缺乏安全感,又養成了吮手指的毛病。王迪後悔不已時才發現,“睡訓”行業並沒有評價體系和投訴機制,“它不是醫療機構,也不是學校,我想投訴都找不到主管部門。”
在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看來,過分強調自主入睡無異於拔苗助長。
“小月齡嬰兒不具備自主入睡能力,它們在睏意襲來時煩躁、哭鬧,所以才需要大人抱哄,這很正常。”張昕說,隨著年齡增長,自主入睡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用著急。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朱松梅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