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最後的輝煌—抗日援朝第二篇

上次說到大明萬曆二十年八月,倭寇進佔朝鮮豐,德等郡。倭將加藤清正派使者行緩兵之計,言語極其恭敬。時任大明兵部尚書石星招募懂倭語的人前去倭營明裡交涉,暗地偵查。市井無賴嘉興人沈惟敬應徵。沈惟敬這個市井無賴的小角色,卻對大明對倭戰爭起到了巨大的副作用。

大明朝最後的輝煌—抗日援朝第二篇

大明對朝鮮用兵圖

當時豐臣秀吉的日軍佔領了朝鮮王京,命令部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的人各自領軍扼守要害地區,一時間倭寇聲勢浩大。

沈惟敬奉命來到平壤之後,倭將小西行長給予了他極高的禮遇。命令副將用肩輿抬著他進城。對沈惟敬態度非常的恭敬,卑微。一個大明的市井無賴,受到倭寇的如此禮遇,頓時飄飄如仙,不亦樂乎。小西行長見沈惟敬毫無城府,就騙他說:“大明天朝按兵不動沒有攻打我們,我們真是太幸運了。我們很快就會班師回去了。同時請稟報天朝皇帝,我們決定以大同江為邊界,平壤以西全部歸朝鮮。”沈惟敬到平壤以後收到了各種優待,心情大好,就這樣呈報了朝廷。


大明朝最後的輝煌—抗日援朝第二篇

小西行長

但是大明朝廷也不是那麼好騙的,廷議的結果是倭寇狡猾詭詐,根本不可信。我軍應該儘快尋找戰機決戰。於是廷議推舉了宋應昌率兵進擊朝鮮。但是兵部尚書石星卻是受了沈惟敬的蠱惑和好處,硬是任命沈惟敬為代遊擊將軍,去宋應昌的軍中做參謀,臨行前還給了沈惟敬一筆路費。

同時,有一個叫程鵬舉的人向兵部進言,應該讓暹羅出兵,從海上直搗倭寇巢穴,此計一出,朝廷上下都認為是奇策。因為不需要大明再出兵,卻能有效打擊牽制倭寇,讓倭寇後方不穩。當然,朝廷還認為這樣不夠,於是調播州土司(今天的貴州)楊應龍率土司兵馳援朝鮮。

萬曆二世年十二月,朝廷命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由於已經到了寒冬臘月,天氣非常冷,萬曆皇帝憐憫東征軍將士處於苦寒之地。特地準備了10萬兩白銀犒勞軍隊,並且發佈了軍功賞格。號召東征軍將士奮勇殺敵,打出天朝的國威和軍威。


大明朝最後的輝煌—抗日援朝第二篇

李如松

但是由於時間緊張,整個過程的比較倉促,當宋應昌率軍抵達山海關時,所需的士兵,戰馬輜重等都沒有徵調齊全。而作為大將軍的李如松,卻剛剛平定西夏,還在趕來的路上,沒有到達軍中。整個大明東征軍部隊不滿員,後勤不到位,主將還沒到。東征大軍7萬餘人,抵達集結地的剛剛才到一半,無奈之下。朝廷讓沈惟敬到倭寇的營中意圖讓他打聽倭寇的動向。同時將大軍分為三路,以副將李如柏統領左路軍。張世爵統領右路軍,楊元統領中軍,三軍向遼陽開拔。抵達遼陽以後,主將李如松才剛剛到達軍中。

當沈惟敬從倭寇營中回來之後。李如松立刻升大將軍帳,召集各路將領開軍事會議,聽取沈惟敬的彙報。沈惟敬稟報稱小西行長願意退還平壤以西,以大同江為界,雙方和好,請大將軍罷兵。李如松聽完以後大怒,嚴厲斥責沈惟敬是妖言惑眾。擾亂軍心,罪當斬首。此時,站立在一旁的參軍李應試站出來向李如松行禮稟報:“大帥,不如讓沈惟敬去和倭寇說,大明朝願意接受條件,同時大將軍將出席分封典禮以麻痺倭寇,我們則派軍做好偷襲準備,這樣逼能一舉擊破倭寇。”李如松十分高興:“此計甚妙。”宋應昌也認為不錯。於是定下計來。

八月二十五日,大明東征軍誓師東渡朝鮮。李如松率諸軍鎮將士兵馬共4萬餘人。從石門出發,翻過鳳凰山。路途辛苦,馬皆汗血。到了鴨綠江邊,諸將臨江而望,見山水一色,遠處朝鮮的萬峰隱隱約約出沒於雲海之中。而身後的大軍威武,旌旗烈烈,不由得豪氣大發。監軍劉黃裳指著遠處大聲向將士們喊道:“將士們,那裡就是諸位封侯之地”。

後事如何,下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