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株洲是一片鮮血染紅的革命熱土,是一方初心形成的紅色沃土,有著輝煌的紅色歷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株洲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中國革命的老根據地。株洲為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毛澤東思想萌芽與初步形成提供了實踐地和試驗田。

如果說,古老的建築是一個城市紅色基因傳承的物證,那麼,古老的街巷則為這座城市保留著紅色基因傳承的記憶。

紅色基因傳承—港口街

株洲的發祥地在蘆淞區建寧街道,在這裡有一條古老的紅色基因傳承街巷—港口街。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港口街沒有了往日的喧鬧

港口街,是株洲這片熱土上紅色基因傳承的一個原點,同時也是老株洲街巷文化的一個代表。港口街因西街靠港口而得名。港口街,起於車站南貨房,終於沿江南路,街道長約300米。曾經,這裡鋪滿了齊整的麻石,一端蜿蜒至湘江輪船碼頭,另一端則與現在的建設南路接壤,路口便是株洲南站(今江天賓館的位置)。

這裡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路,上達王十萬、衡山、朱亭,下達易俗河,每天都有幾個班次的輪渡。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之前,作為交通最為便利的一條街,港口街承接了當時大部分旅客住宿的任務。這條街大大小小的旅舍星羅棋佈聚集於此,中華、春和、交通、兩湖……這些店名,至今還印在老一輩人的心中。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港口街”是已被改造過的,入口處“港口街”的指示牌、柏油路……在鬧市之中,穿過這條長僅300米、寬3米的小巷,雖然說不上猶如世外桃源,但是靜謐悠然。那些從前的景象,只剩幾棟矮房,而承載重任的輪船碼頭,早已不復存在。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港口街上僅剩的幾座老宅

毛主席在竹器店樓上搭著門板辦公

行走在港口街,儘管已看不到昔日“白牆黛瓦,庭院深深,清淨日長”的詩意景象,但仍能把我們帶入那個時代的遐想:9月13日下午1時半,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司令部進入株洲鎮後,就駐紮在中正街(今解放街)的協豐長綢布店。毛澤東住在靠近湘江邊港口街(建寧街道境內)劉十四篾匠家竹器店樓上。一到住地,毛澤東就在竹器店樓上搭著門板辦公,通宵達旦。白天,還先後接見株洲鐵路工人和碼頭工人的代表,並進行長達四小時的座談會,又一次給株洲人民指明革命航向。

下午3時,在協豐長綢布店的木板樓上,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具體研究、部署紅一方面軍撤長沙之圍後的行動方針,亦即解決“今後還打不打長沙這樣的大城市”和“紅軍往哪裡撤?如何撤”等主要問題。

參加會議的有: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總政委毛澤東,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兼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三軍團副軍團長兼紅三軍軍長黃公略,副總政委兼紅三軍團政委滕代遠,政治部主任楊嶽彬,總前委秘書長古柏,總參謀長朱雲卿,參謀處長郭化若,紅三軍政委蔡會文,紅四軍軍長林彪、政委羅榮桓,紅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長江局特派員周以慄等。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在毛澤東的耐心說服下,會議基本上統一了認識,作出了進攻吉安的決定,並於當晚8時發出《紅一方面軍攻取吉安的命令》。根據這一命令,紅一方面軍分散為八路縱隊,撤回江西,第一軍團攻取吉安,第三軍團攻取峽江、新淦、吉水,之後將贛江東西兩岸的根據地連成一片,在根據地內實行群眾戰爭。

9月14日下午3時,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機關的幹部和警衛連160餘人,離開株洲,沿著株萍鐵路往湘東、贛西方向前進。

毛澤東以其遠見卓識的革命膽略,在危難之中挺身而出,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引領紅軍株洲轉兵,從攻打大城市轉為在敵人力量薄弱的中小城市和農村開展群眾戰爭,奪取並建立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從而首先在紅軍中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扭轉了當時中國革命中出現的一次嚴重危機,使弱小的紅軍免遭覆滅的危險,為後來勝利粉碎國民黨發動的第一次“圍剿”創造了條件。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也是紅軍從此走向正確方向,不斷勝利的起點。

在港口街,歷史的記憶還遠不止毛澤東駐紮的劉十四篾匠家竹器店,毛主席早期在株洲這個江邊小鎮從事革命活動的光輝史實記載就有十二次。1927年8月底,毛澤東從安源來到萍礦株洲轉運局,部署秋收起義,領導工農武裝鬥爭。1930年,毛澤東與“左”傾機會主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等等。

如今,港口街民國期間建造的紅木板老屋,似乎還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久遠的故事。當你沿著麻石小巷經過這裡的時候,仍禁不住駐足停留,觸摸歷史的滄桑。

港口街過去曾是株洲的中心

清光緒三十四年,長沙府在境內設分衙,稱“株洲撫民府”(縣級);於港口建驛運碼頭,歷時三年沿港線漸成街市,港口街因之形成。民國4年(1915),招商局購置4艘輪船往返於株洲、漢口,以載貨為主,兼載旅客。其時,港岸一線,檣桅林立,人聚如蟻。當年沒有火車、大道。運貨或者出行,基本依靠湘江的水路,順著港口街往江邊走,就是一個很大的客運港口,港口街也因此而得名。

在大多數老株洲人的印象裡,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建寧街、解放街和港口街,是株洲繁華所在地,甚至有“解放街‘商’,港口街‘宿’”這一說辭。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港口街中段建寧街道黨建文化牆

“解放街多商戶,是貿易中心;而港口街人流量大,是交通中心,且周圍都是旅舍。”殷老說,株洲最早的火車站——株洲南站,當時就位於港口街。四面八方的貨物、旅客不斷湧來,“我們這裡的老株洲人都知道,就連毛澤東、古柏也曾在港口街一竹器店住過一夜呢。”

因為過往旅客多,不少旅舍隨之“氾濫”起來,“中華”“春和”等旅舍店名,殷老至今都印象深刻。“同時,還滋生了一批在車站和港口間穿梭,給人挑行李貨物的挑籮人。”殷老說,他們與周圍的旅舍一起,構成了港口街獨特的風景線。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進犯株洲,大概是在1938年8月,18架日機在火車南站投彈100餘枚,死傷70餘人,港口街的大多數房屋、旅舍也在這場災禍中被夷為平地,其中就有兩湖旅舍。其後日軍又多次對南站附近轟炸,殷老的父親僥倖從戰爭中活了下來,但其他親人卻永遠地失去了。現年73歲的殷老,是兩湖旅舍經營者的後人,也是這條古街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港口街中段建寧街道黨建文化牆

“當年我們家就建在那湘江邊。”殷老指著江邊說,由於當時沒有大堤,不僅是港口街,整個株洲都經常面臨“水災”。日本投降後,當地老居民大多在一片廢墟中重建家園。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那時候殷老還小,不懂洪水無情,還與夥伴們在水中嬉戲,只有大人們對著被淹沒的家園嘆氣,後來修了大壩,殷家就遷到現在這位置。

新中國成立後,港口街變得繁華起來。“我就記得當時每天的火車轟鳴聲。”在港口街住了幾十年的易娭毑說。

建國後,中華旅舍被徵用,是當時法院與檢察院的辦公樓。殷老的家人也重建了一幢兩層樓的房子,後因政府修路,又輾轉至現在的位置,修了一幢一層樓的平房。在殷老家的西南方向,是中華旅舍的舊址,建國後,中華旅舍被徵用,是當時法院與檢察院的辦公樓。在殷老家的東北面,是兩幢挨在一起的木架蔑織牆體的老房子,均是兩層樓,裡面住了五戶人家。隨著株洲的飛速發展,市人民法院、市人民委員會都曾經在港口街落戶。“過去,港口街是株洲的中心!”殷老自豪地說。

如今,時代變遷,這條街的古貌已不復存在,一棟棟現代化的居民樓將古蹟一一遮蓋,只有這兩幢相連在一起的老房子,依然無言地訴說著那年那月港口街的故事。

現在只剩下幾座老屋

1953年至1957年,全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作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的株洲,電廠,洗煤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等相繼建立。京廣、浙贛、湘黔三大幹線和醴茶支線等鐵路,相繼交匯於株洲。隨著株洲南站的遷移,港口街也開始慢慢冷清下來。

如今的港口街,已不見當年的影子。那些旅舍、車站,變成一棟棟居民樓。“但是到了晚上,仍會很熱鬧。”馬娭毑說,水泥牆,防盜門,也阻擋不了港口街裡的居民與居民的距離。每當夜幕降臨,大人們就聚到一起閒聊、打牌,小孩子就在周圍追趕,遊戲。

“如今,這裡只有幾棟矮房了,而我,就是最老的居民,在這裡住了六十多年。”殷老說,房屋的拆遷和改建,讓那些和他一起長大的玩伴大都搬離了這裡,港口街也只剩下幾座老房子。“如果可以,我想一輩子都待在港口街,不想離開。”記憶如煙嫋嫋升起,殷老的眼睛亮亮的平靜地說。

一道靚麗的沿江風景線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港口街中段建寧街道黨建文化牆

株洲同許多中國城市一樣,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歷史傳承的遺蹟所剩不多,為保護延續株洲歷史文脈,株洲河東風光帶八景之一“建寧記憶”的規劃設計已正式確定,為湖南第一座仿漢代城樓。根據《株洲市湘江風光帶東岸初步規劃》,建寧港口至解放街一帶,將規劃為具有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的歷史傳統街區——“老株洲”,全景展示建寧古鎮風貌。將恢復“建寧碼頭、建寧古城樓、建寧米鋪、徐家橋、紅色綢緞莊、建寧麻石街、李家坪古街、同慶園酒樓”等重要歷史場景,展現建寧古鎮“港灣—街巷—商貿”的特色活力風貌,著力打造分袂亭、建寧碼頭、建寧古城樓等等重要歷史場景。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港口街口“建寧記憶”效果圖

“建寧記憶”是其中一個重要景點。“建寧記憶”是在建寧閘改擴建項目的基礎上,結合景觀建設,將擴建後的建寧排漬站裝飾成漢代風格城樓,上建城市歷史博物館,通過天橋與風光帶相連,把歷史文化與湘江風光帶很好的融合,形成一道靚麗的沿江風景線。

這些承載著株洲文化印記的老街區和老建築。恢復這些歷史街巷所代表的老株洲原味風貌,不僅是對建築本身的修復,更是對歷史的修復,對一座城市記憶的修復。

讓人遺憾的如“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在株洲轉運局部署秋收起義革命遺址,毛澤東親手播種湖南省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株洲轉運局支部革命遺址,中共東一區八疊鄉支部革命遺址,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株洲會議決定株洲轉兵革命遺址,及毛澤東港口街劉十四篾匠家竹器店樓上搭著門板辦公,又一次給株洲人民指明革命航向等革命遺址,這些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紅色基因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

“流水帶花穿巷陌,歸雲擁樹落山村”。走在港口街上,望著僅存的幾棟紅木板老屋,思緒飛轉。眼前好像見到那一些熙熙攘攘的人群,個個粗布麻衣,漿洗勞作,臉上卻掛著幸福的笑容。耳邊彷彿聽到了小孩子上學去時,挨家挨戶的吆喝,大人們上班時走在青石板上的迴響。麻石路、坡屋頂、風火牆、石庫門、木門窗……這些老株洲的建築符號呈現出的是老株洲的風情與韻味。

尤現那個時代的遐想:9月13日下午,港口街竹器店樓上,毛澤東就在竹器店樓上搭著門板通宵達旦……這些株洲紅色基因浸入心靈,代代相傳,凝聚加快推動株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把這片紅色熱土建設得更加美好。

【相關鏈接】

天台路記憶

人民中路記憶

醴陵群力瓷廠記憶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作者/寧翔

編輯/黃盼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18173385049(李記者)、15907333036(舒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佈”刪除。

紅色老街港口街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