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也能“逆襲” 南京激活鄉村“美麗經濟”

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王麗華 翟羽)眼前碧波盪漾的小池塘邊,半畝菜園清清爽爽,遠處青山淡影,恰如一幅田園風景畫。“從來沒想到過,我們村還能這麼好看!”今年72歲的張元財禁不住如此反覆感慨。

道路拓寬、雨汙分流、垃圾分類、村莊清潔……南京市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鄉村的“顏值”和“氣質”大大提升。不僅村民住得舒心,偏遠小山村也能“逆襲”成為“香餑餑”,吸引更多人從城市來到鄉下,人氣帶動財氣,激活鄉村的“美麗經濟”。

環境美了,年輕人回來了

一進江寧區谷裡街道的紅土村,就見到一塊鬱鬱蔥蔥的綠地上佈置著休閒娛樂設施,旁邊還有一座整潔的公共廁所。“這以前就是一塊雜草叢生的荒地,旁邊還有一個臭氣熏天的旱廁,整治後現在這裡成了這個村的‘門面’和休閒廣場,晚上大家都喜歡到這裡,放鬆放鬆聊聊天。”張元財介紹道。

他又領著記者去看看景觀小池塘,“這裡以前就是泥塘,還扔了不少垃圾”;又走到小型的停車場前,“這裡的豬圈被拆以後,沒有臭味了,年輕人開車回來也方便了”……

谷裡街道公塘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宋光勇告訴記者,去年紅土村整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以後,村裡因地制宜把荒地進行規劃改造,農村旱廁升級,同步推進雨汙分流。

“沒有雨汙分流,就談不上建設美麗鄉村。”宋光勇介紹,為了避免村裡一下雨廚房、廁所等生活汙水到處流的場面再上演,村裡讓黨員帶頭示範,配合雨汙分流的工作,最終讓汙水“無跡可尋”,得到了大家的歡迎,實現了村莊汙水收集處理全覆蓋,讓村裡環境大為改觀,村民打心眼裡高興。

張元財說,到了晚上村裡的停車場就停了不少車輛。“老家越住越舒心,村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城裡工作之餘,也更願意開車回來了。”

環境美了,鄉村遊興起了

不僅是村裡的年輕人,城裡的市民也追著綠水青山來了。

在蒼翠的立山腳下,清澈的魚塘泛起波紋,水邊的垂柳隨風飄揚。一輛輛小汽車排著隊停在谷裡街道張家村的垂釣中心的停車場,車主們坐在池塘邊優哉遊哉地釣魚。

周承保的垂釣中心是最近三四年開起來的,他是本村人,看著鄉村旅遊有興起的架勢,就把60畝的魚塘改成了垂釣地。但那時候這個小山村遠離城區、交通不便,是個別人眼裡的“山窪窪”,“進蝦苗的車和三輪車會車都難”,他的垂釣中心一天也只有三三兩兩的顧客光顧,連著幾年都虧損,連雜草也沒想清理。

去年村裡開啟人居環境整治後,到了年底,路面拓寬了,村莊的美也展現了出來。眼看著機會來了,周承保把自己的垂釣中心也做了亮化和綠化,跟著村莊一起美了起來。等疫情到了後期,周承保也等來了“春天”。“最近這兩三個星期,客流量明顯上升,週末裡一天就有七八十人來釣魚。大家開車拖家帶口地來,一般都是男人們釣魚,妻子和孩子們就去水邊和山上散步遊玩。”

周承保形容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垂釣中心虧損數年之後來了轉機。客人的增加讓他進魚蝦變勤快了,也讓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最近兩三個星期就把往年小半年的量都快釣完了,我打算要接著進一批。”

環境美了,鄉村康養來了

人居環境整治後,帶動了鄉村休閒農業的發展,帶來了鄉村發展的一串聯動效應。

張家村村民的張美沒想到自己“窮鄉僻壤”的閒置樓房,竟然還能租給城裡人,一年租金有一萬多塊錢。租客是南京城區的老夫妻,在垂釣中心釣魚以後看上了這邊的環境。

“以前只是租給外地來南京打工的人,不僅租金不高而且非常難租出去。誰能想到,這個以前親戚都不願意來的小山村,現在竟然能吸引城裡人過來住了!”張美笑道,其他來鄉村遊的市民,往往還會買走她和其他村民種植的蔬菜,又增加了一筆收入。

她掩飾不住高興,改造以後村裡變美的樣子她都拍了下來發給了親戚朋友,還發上了抖音,引來陣陣點贊和羨慕。雙塘村委會副主任戴海波告訴記者,短短几個月中儘管多半時間裡受到疫情影響,但近期的成效已經非常明顯,張家村的發展潛力強勁,“農業+鄉村旅遊+鄉村康養”的特色優勢日益顯現,帶動了休閒農業的起步和本地種植業的發展,提高了本地村民的收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的最後一年。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處處皆景點”正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成為現實,“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的轉化展現更多可能。今年南京市將繼續強化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讓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鄉村從“面子”美到“裡子”,推動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