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周平王東遷後,西方故土被犬戎蠶食,周王室直轄領地銳減,成為方圓二百公里的小國,實力大打折扣。由此天子控制諸侯的能力大不如前,諸侯國開始不聽天子號令,疏於朝貢,各國為擴充實力而相互攻伐,更有甚者公開與天子兵戎相見。社會矛盾開始激化,綱紀紊亂,違禮、僭禮之事層出不窮,禮制的權威遭到嚴重的挑戰。上至國君,下至黎民,為達目的,紛紛將周禮拋諸腦後,開始不擇手段,權術家和陰謀家粉墨登場,禮樂文明下的社會道德開始淪喪。這一社會亂象被稱之為“禮崩樂壞”。

在西周末年“國人暴動”和“烽火戲諸侯”之時便初顯端倪,周赧王去世和秦滅二週後,周禮的堅守、傳承載體已不復存在,周朝的禮樂文明徹底銷聲匿跡。所以說禮崩樂壞是一個逐漸的、緩慢的過程,貫穿整個春秋戰國,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一些標誌性的禮崩樂壞事件。

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王室東遷後周朝淪為小國

一、鄭莊公繻葛拒周—— 一箭射掉周王室的尊嚴

周平王死後其孫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周桓王之父曾質於鄭,周桓王原本就對鄭莊公心存怨恨,即位後又屢屢被鄭國挑釁。鄭莊公曾明目張膽的收割王畿之地成熟的小麥,甚至假天子之命伐宋,亦不按周禮規定朝貢天子。因不滿鄭莊公的僭越行為,周桓王親自率領周朝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軍隊討伐鄭國,雙方戰於繻葛,結果鄭軍大敗聯軍,並一箭射傷周桓王的肩膀。鄭國大獲全勝之後,派人向周桓王致歉,相當於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但是周王室的權威已遭受重創,周天子近乎神話的形象從高臺跌落。此戰鄭莊公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首開諸侯挑戰天子並戰勝之的先河,相當於向天下宣告了周王室也不過如此。

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繻葛之戰周天子從神壇上跌落

二、諸侯爭霸——遮羞布下的僭越行為

繻葛敗北後,周桓王慼慼然的敗逃回洛邑,天子高高在上的形象完全破壞了。諸侯明白了周天子也是可以戰勝的,自此肆意妄為起來,時不時的挑釁一下週王室。雖然主宰國際秩序的周天子成了擺設,但是並不代表國際秩序就完全混亂了,取代周天子政治權威的則是個彆強大諸侯的霸權政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逐漸轉化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簡而言之就是誰的胳膊粗拳頭硬,誰就是“扛把子”,就能代替周天子對“刺兒頭”諸侯行使征伐大權,且師出有名。各國為了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譽,爭相大秀肌肉,於是乎就有了“春秋無義戰,諸侯竟交兵,中原無寧日,旌旗卷長空”這一段熱血沸騰的歷史。在長達兩百年爭奪中湧現出一批佼佼者,它們被稱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成就霸業,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表面是在“順天意,行王道”, 暗地裡是為齊國攫取利益;實際上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初版本。後來的諸位霸主如晉文、楚莊之輩,打出的口號雖不盡相同,但是換湯不換藥,幹著和齊桓公一樣的勾當。春秋時期的幾個霸主,都是可以號令諸侯的,而天子只是一個陪襯,相當於給王室權威判了“死刑”,各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天子當回事,所謂的“尊王”,“替行王道”只是遮羞布而已。

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晉楚城濮之戰

宋襄公打出了“仁義”的旗號,並在爭霸戰爭中付諸實踐,為行“仁義”而拒絕趁人之危,擊人之短,結果在泓水之戰慘敗於未遵王化的“蠻夷”楚國;這是禮樂文明倡導的價值觀,第一次在戰爭中慘遭蹂躪。世人皆言宋襄公迂腐不堪,這是拋開當時特定的環境,以今日規則和價值觀所作的事後諸葛亮之評,是有失公允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講究禮法,周禮規定戰爭要師出有名,不打不義之戰;講誠信仁義,不趁人之危,不傷重傷之人,不攻擊不成陣列的敵人,戰爭中的禮儀風度猶勝中世紀歐洲騎士。春秋諸侯爭霸和“春秋無義戰”就是對周禮的一次嚴重踐踏。

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春秋五霸形勢圖

三、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士卿大夫們的上位之路

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經過慘烈的殺伐,韓趙魏三家勝出。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晉國至此名存實亡。前403年周威烈王順水推舟,封原晉國的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韓趙魏正式立國,晉國徹底被瓜分。“三家分晉”也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

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陳國公族,陳完攜家帶眷投奔到了齊國避禍,陳完到齊國後改姓為同音的“田”。田氏善於收買人心,經過幾代的努力,取得了“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的有利形勢。公元前386年,陳(田)完後世子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滅亡。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田氏代齊標誌著戰國七雄並立局面的形成。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首開士卿大夫篡國自立的先河,為後世臣子篡權謀逆創造了“藍本”,自此士卿弒君或篡權自立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次嚴重的僭越禮制的事件,對日後政治秩序的衝擊極大,影響之惡劣性猶勝僭禮諸侯稱王。它不僅僭禮而且篡奪實權,甚至間接地對被篡國君進行肉體消滅。

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晉國六卿勢力圖

四、商鞅變法——社會道德的一次大滑坡

秦國地處西陲,受戎狄文化影響較大,未遵王化,故不似中原國家那般重視禮教,常常被中原諸國鄙視,開化程度甚至不如自稱“蠻夷”的楚國。秦國變法將周禮的精髓悉數摒棄,造就了秦文化的野蠻性和非人道性,也便有了“秦國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利”的說法。

為了強化控制,秦朝統治者一方面禁錮思想,另一方面出臺嚴刑酷法。秦國律法還扭曲人性的將告密倡導為主流價值觀,使整個秦國蛻變成一個恐怖的特務國家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而商鞅變法又把禮樂、詩書、良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非兵羞戰,列為毒害國家的“六蝨”,秦律還禁止遊士的活動,春秋戰國時代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慷慨悲歌之士,在秦朝便失去了賴以萌芽的環境,自此絕跡,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唯唯諾諾,迷信封建權威,圓滑奸黠,斷了脊樑骨的奴才順民。普通民眾一改以往謙謙君子之風貌,開始變得薄情奸詐,趨利忘義,兇狠暴戾,將周禮強調的仁義禮智信踐踏的支離破碎。

“笑貧不笑娼”還成了官方認可和宣傳的價值觀,秦律公開“笑貧”,把窮當成原罪,在法律中用“人貉”一詞侮辱窮人。宣太后也是出了名的淫亂,甚至拿床事說外交,雖然很新穎,比喻貼切,但是總是感覺這事難登大雅之堂,她卻能在朝堂上說得如此輕鬆,就怕是開放後的中國人在眾人面前對房事也是諱莫如深呀!國家權貴尚且如此,底層民眾道德水準可想而知。

所以說秦朝的國家機器就是以整個社會道德大倒退為代價全功率開啟的,終秦一朝是自堯舜以來社會道德水平最低的一個時期,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道德水平的大滑坡時代。但是商鞅變法將秦國上下武裝成一臺高效率的戰爭機器,在兼併戰爭中所向披靡。也許是上天給楚國報應,摒棄禮樂,寡義無信的虎狼秦國將受過嚴格貴族教育,還信守著春秋時代貴族誠信傳統的楚懷王治下的強大楚國碾壓的粉碎;楚懷王也為秦所誆騙,客死敵國。禮崩樂壞的亂世,道德常常敗於不義,楚國在早期的爭霸路上,曾經將奉行仁義的宋襄公按在地上摩擦,如今歷史重演,只不過角色進行了互換,楚國變成了為禮樂文明殉葬的一方。

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商鞅變法以社會道德滑坡為代價達到強國目的

五、徐州相王——僭禮無需遮羞布

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稱王,諸侯國國君只能稱其爵位名稱,分別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侯爵就不能稱“公”,是伯爵就不能稱“公”和“侯”。春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不再,各個諸侯國在國內自封為公,已是僭禮;但是底線仍未突破,誰也不敢稱王。如果諸侯膽敢稱王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人人得而誅之。但是刺頭諸侯楚國首先吃了螃蟹,周朝建立後最先稱王的諸侯是楚國第六任國君熊渠,周厲王即位後,多行暴虐,不斷對楚國用兵;熊渠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周王朝正面衝突,於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臣服於周。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楚國自此昭告天下,正式稱王。吳國和越國依葫蘆畫瓢,也先後稱王。

雖然楚吳越三國大逆不道,僭居王位,但是三國地處南方,長江流域還是荒蠻未開的地方,和中原地域隔絕,文化相對落後,習俗都與中原相去甚遠,被當時的中原人蔑視為南蠻。齊桓公以楚國不朝天子,僭越稱王為由,率吊伐之師逼臨楚境時,楚國國君自辯道:“吾乃蠻夷”。 楚國更是被魯公形容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所以三國稱王中原各國反應比較冷淡,在周天子和眾諸侯的認知中,它們相比較蠻夷戎狄並無二致,也便不與之計較太多了。周王室和諸侯國也從未承認過其王號,楚成王和宋襄公爭霸時,宋襄公就曾嘲笑楚成王是“假王壓真公”。

但是魏惠王率先稱王,繼而拉攏討好齊國,尊齊國君田因齊(齊威王)為王,卻是將最後的遮羞布撕得粉碎。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傳統大國的不滿,楚國立即出兵攻打齊國徐州,妄圖齊國取消王號。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為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為王。魏將公孫衍於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運動,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以抗秦、齊、楚三大傳統強國。一時各國不論大小紛紛稱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國、宋國等當時的二流國家。

徐州相王和由其引發的五國相王,標誌著諸侯國在禮制上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周王室自春秋以來相對於諸侯國僅有的禮制上的優勢也已經喪失。此舉對周王室的打擊較之楚吳越三國稱王是有過之無不及,三國稱王周王室可以藉口蠻夷未遵王化,發揮一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聊以自慰一番,而且三國稱王不被天下承認,周天子仍是名義上的老大。可是中原諸侯國長期接受禮樂文明的洗禮,也開始離經叛道,且諸侯的王號相互之間承認,繼而被各國廣泛認可;諸侯稱王,打臉周天子可謂是用腳踹,一丁點情面也不留。周朝的官方史書中,稱各國國君的稱謂依然是最初的封爵名稱,算是周王朝保持自己尊嚴的最後方式。

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天子賜胙相當於承認了諸侯僭越稱王


禮崩樂壞可以看作是社會各個階層對周禮的一次次破壞,僭越;就如“破窗理論”那般,事情的惡化當然還離不開後面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面對“第一扇破窗”,人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而且沒有懲罰,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己不知不覺,就成了第二雙手、第三雙手,最後導致一個惡性的循環。周王室對最初的“破窗”行為沒有或者無力干涉,對僭越行為反應遲鈍,糾正不力,直接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最終演變成秦滅二週,盡取九鼎,這一“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而這一切早在四百多年前的西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時就已埋下禍根,犬戎滅亡西周和周王室的東遷使得周朝丟棄大片王畿之地,喪失了作為天下共主的最大資本。

看看禮崩樂壞下的諸侯是如何挑戰老大周天子

禮崩樂壞最暴力的體現就是無道義可言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