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吒政壇的春秋名相管仲,卻敗給一位名聲不顯的士大夫

春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社會不斷變革,周王室衰微周天威嚴不復往昔 。天下成了諸侯國的天下,想有作為的國君主都試圖稱霸一方。這一時期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而能夠稱霸的諸侯,身邊必定有幾位超一流水平的肱骨之臣輔助,如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的丞相管仲,因為齊國立下不朽功績,被後世讚譽為華夏第一相。然而政治能力超群的管仲在政壇中也有吃癟的時候,而且是被一位默默無聞的蠻夷士大夫強壓一頭。

叱吒政壇的春秋名相管仲,卻敗給一位名聲不顯的士大夫

提起管仲中國人太熟悉了,他輔助齊桓公稱霸中原,改革行政、發展經濟、整頓軍事,讓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登上霸主舞臺的諸侯強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管仲就沒有齊桓公的霸業。後人稱他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從他的為政功績和歷史評價中我們不難看出,管仲絕對是一位超水平的政治高手,屬於那種只要君主不是傻到扶不上牆,他都能輔助幹出一番事業來。那麼誰又能跟管仲高手過招呢?此人又該有如何老道的政治手段呢?

叱吒政壇的春秋名相管仲,卻敗給一位名聲不顯的士大夫

這樣要從一次八國諸侯伐楚戰爭說起。公元前653年,齊桓公率領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聯軍打著“尊王攘夷”旗號討伐不遵從周天子禮制的楚國。面對兵臨城下的諸侯聯軍,一向囂張跋扈、目無天子的楚國成王亂了陣腳,於是派大夫屈完為楚國使者到齊桓公營帳中問明原由。屈完委婉地問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之涉吾地也,何故”

他意在說明齊國和楚國一個天南一個地北,相隔甚遠,遠到就算兩地的牛馬發情也不能跑到一起,兩國並沒有衝突,齊國為什麼要率諸侯聯軍來攻打楚國呢?這個問題很能體現屈完的情商水平,他用風馬牛不相及來比喻兩個距離遙遠,而且稱齊國為“君”,稱楚國則為“寡”表面上看似很謙恭,實則綿裡藏針,暗藏玄機,在質問齊國:楚國並沒有冒犯齊國,你齊國憑什麼千里迢迢發兵為難,

叱吒政壇的春秋名相管仲,卻敗給一位名聲不顯的士大夫

管仲回答了屈完這個問題:“你們不按時上供周天子祭祀用的苞茅,令天子無法祭祀祖先。以前周昭王伐楚的時候,被楚國設計死在了漢水上,我們因這些事前來攻打楚國,維護周天子禮儀。”管仲回答得很直白,一一羅列楚國的罪狀。這時候,屈完畢恭畢敬回應說:“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進奉周天子的苞茅沒有按時送到,的確是我們國君的過錯,以後再也不敢拖延供給天子的苞茅了。至於周昭王征伐楚國而沒能再返回京城這件事,您還是問問住在漢水邊上的人吧,他們或許知道怎麼回事。屈原的回答不可謂不機智,他老實承認楚國不按時為周天子進貢苞茅的罪過並且保證以後謹遵周禮,但對周昭王的死卻含糊其辭,避重就輕,將楚國謀害周天子的事情輕輕一筆帶過。這樣的回答簡直就是阿慶嫂的茶壺,滴水不漏,哪怕最終兩軍交戰,諸侯聯軍也只能以楚國未按時向周天子進貢苞茅這件小事為由,更何況楚國只要將苞茅進貢給天子,聯軍便沒了繼續討伐的理由。

叱吒政壇的春秋名相管仲,卻敗給一位名聲不顯的士大夫

諸侯八國聯軍攻楚事件最終以楚遵從禮制,向周天子進貢苞茅而告終。由於這次諸侯聯軍伐楚事件是齊桓公在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下發起,楚的投降,不僅使中原各國免遭楚國的侵害,更維護了周王朝的禮樂制度。而這個為政方針正是管仲向齊桓公提議的,故而《左傳》稱管仲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我個人認為在這次事件中,管仲並沒有特別發揮出他出色的政治外交水平,因為他背後是強大的八國諸侯聯軍,楚國不降也得降。相反在整個春秋史上名氣不是很高的屈完,作為蠻夷楚國的大夫,太在這次外交斡旋上反倒超水平發揮。以自己的智慧在言語中為楚國爭取有利形勢,想方設法將罪名降到最小,最終使楚國免於八國討伐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