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此文給千萬家長一劑清醒藥!

個人努力和家庭環境是兩個互補的因素,父母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會相應減少。

隨著學校層級的升高,“寒門貴子”比例越來越小,而最後的1%在社會這所大學校裡還會有所削減。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對此,張小林的回答是:並不是努力就能上清華北大。短期來看有運氣的影響因素,長期來看有家庭環境的影響。


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此文給千萬家長一劑清醒藥!

她解釋說:“一個人的家庭環境會對他/她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決定你來到清華北大的不僅是自己的努力,還有你的家庭環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願意及能夠為教育付出的時間、金錢,你的眼界和視野,你能接觸到的一些資源的機會。”

張小林的回答帖被廣泛轉發。

在圍繞“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討論中,“家庭環境對於個人發展的重要影響”再次引起網友對“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關注。有人稱這是“貴子”的優越,也有人稱這是“寒門式努力”的無奈。不少網友發問:光靠個人努力,“窮孩子”還能擠進名校嗎?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

張小林是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的大一學生,她的觀點來自其老師晉軍博士多年來的一項調查研究。

在晉軍所教授的《社會學概論》課上,每年都會對入學新生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問題包括“你父母的職業”、“你上大學以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最喜歡的電影”,等等。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晉軍發現,相比全國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構成,清華學生裡,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佔比更高,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佔比較低,呈現“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關於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的統計數據發現,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14級學生裡,入學之前曾經到過境外的學生佔比43.9%,沒有出過省的學生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學的數據則是,到過境外的學生只有2.3%,沒有出過省的學生有22.7%。

這一項數據統計結果“非常穩定”: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和經管學院,13級和14級學生到過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過去的調查結果也是類似的數據。

“詢問入學前活動半徑,其實是在調查家庭經濟狀況,直接詢問學生家庭收入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調查方式。”張小林認為,是否出國出省和家庭經濟狀況有很大的相關性。

因此,這項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是:相對於全國而言,清華大學裡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學生更多,並且這一現象多年來一直持續。

然而,對於這個結果也有質疑的聲音:不足200人樣本的調查能說明問題嗎?事實上,早在2010年,晉軍就指導他的學生對清華大學生源狀況進行抽樣調查:2010級清華大學農村生源佔總人數17%。而當年的高考全國農村考生比例是62%。

晉軍還通過多年的課堂隨機調查描繪出一名清華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務員和教師、每年與父母起碼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國遊學的經歷。

用晉軍告訴學生的話來說,“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的學習環境,決定了你上的小學、初中、高中,也決定了你的眼界和見識。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別

張小林的帖子在網上被廣泛轉發和討論。令她意外的是,有媒體“斷章取義”地理解為“家裡有錢就能上清華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華?》的標題。

張小林認為,這是對她觀點的誤讀,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僅僅指物質條件。而這在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採訪中得到了許多學生的認可。正如張小林所寫,在求學過程中,個人努力和家庭環境是兩個互補的因素,父母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會相應減少,反之亦然。

雖然其中存在著一種極端情況——因為資源實在太少,即使再怎麼努力,也沒有機會上清華北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依然有許多出身“寒門”的學生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對於處於教育發展滯後的貧困地區,國家也要求高校為寒門學子開闢了專門通道。比如,清華大學去年擴大了“自強計劃”的實施範圍,面向832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的中學招生。

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讓更多的寒門學子圓了“名校夢”。但另一個事實是,如張小林所說,即使在上了清華的學生裡,每個人為了上清華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樣。

去年,李力在復讀第二年後考入了清華大學。這個從西部小縣城走到省城讀高中,再來到北京讀大學的“農村娃”在家人眼裡著實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幾乎沒有外出娛樂、參加社團活動的經歷。除了寒暑假回家,幾乎所有時間都留在學校裡啃書本、做練習題。可相比之下,同樣考入清華的其高中同學王達就“輕鬆太多”。

王達的父親是私營企業老闆,母親是高中英語教師。對於王達來說,沒有令李力“崩潰到極點的英語”,也沒有控制生活費的苦惱。不僅如此,王達在高中就擔任了學生會主要負責人,外出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機器人比賽,暑假到北京學習英語,寒假去國外度假... ...最終還因學科競賽表現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來,“家庭”所給予的條件讓王達實現“清華夢”省力不少。“同樣考入清華,但其實我覺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強很多,而且他學得輕鬆、快樂。”李力說。


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此文給千萬家長一劑清醒藥!

和李力一樣,付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寒門學子”。以晉軍的問卷調查來看,他出生於中原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上大學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離家50公里的地級市,上大學前未看過電影,很少有時間看電視。

通過自身的努力,他在鄉鎮唸了小學和初中後,考入一所縣城高中。成績優異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況下進入一所985大學,最終在研究生階段考入北京大學。

回想一路求學的經歷,他發現:自己小學和初中同學都來自農村,寒門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學中,寒門比例佔了50%左右;家庭條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間尤為明顯,“優越者每月有上萬元的生活費,貧困者只能靠幾十元的助學金勉強維持”,在他就讀的985院校裡,真正出身寒門的學生只佔到5%左右。

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此文給千萬家長一劑清醒藥!

進入北大讀研後,他發現,自己身邊很多同學都從未參加過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來,某某省狀元比比皆是”。“身邊可能有富可敵國的巨賈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權的官員之子,還有可能是電視上看到的明星之子,當然也有農民的孩子、下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測此比例小於1%。

從98%到50%,再到5%、1%,付林在這些數字的變化中意識到“寒門式努力”的難處:隨著學校層級的升高,“寒門貴子”比例越來越小,而最後的1%在社會這所大學校裡還會有所削減,“如果人生是一次長跑,寒門學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太多,起跑後動力不足、補給不足、身體素質差,能夠咬牙堅持下來的實在屈指可數”。

“現在看來,我們都站到同樣一個平臺上。但如果往前看,你會發現我們走得很艱難,並且還有許多付出一樣努力的‘窮孩子’已經‘累’倒在終點前了。”李力說。

【震撼】全班44人,29人考上北大清華!來聽他們的故事...

鎮海中學2017屆高三一班創新班,這是一個創造奇蹟的班級——這個班級44人,已經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人數達到29人。

學霸關鍵詞一:選擇

選擇什麼樣的路走,選擇怎樣的學習方式,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鎮海中學的學霸們在高中期間對學習是如何選擇的呢?

打好基礎是關鍵。

我的原則是同時做兩件事還不如努力把一件事做好。事實證明她當初的選擇是對的,退出興趣小組後她的平時成績穩定了許多,狀態好的時候還進過幾次年級前十。

學霸關鍵詞二:心態

生活中,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樂觀豁達;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戰勝面臨的苦難。

想要取得好成績一個必要條件是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針對考試,考前複習當然必要,但是更應調整好心態。考後則應及時總結反思,做到錯過的題不錯第二次。還有更重要的是,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學霸關鍵詞三:目標

人生只有回頭看時才清楚,所有的人都在後悔後或者發現自己錯了、堅持不下去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離譜,之後便會幻想很多的“假如”。而生活我們必須向前看,朝自己的目標去奮鬥。

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說起高中學習,莫晨昊覺得最有效的就是“清醒”。時刻保持一種“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應該幹什麼、怎樣幹什麼”的狀態。

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明確的目標。認清自己的能力,學會給自己定位。不奢望超常發揮,只求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極致。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學霸關鍵詞四:方法

性格不同的人,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方法不同,學習效率同樣不同。

不必盲從。

每個人有自己的方法,不必盲從。錯題集不求量多,重點是清晰,找起來一定要容易。老師上課時經常會有類比融匯的內容,不要以為自己都會就不聽,自己也要常歸納。最重要的是做過的題要理解透徹,不能再錯。也要合理安排時間,多看書,多關注社會新聞,多思考,個人覺得這樣比硬背作文素材好多了,思想會更全面深刻。


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有這5種特質!

1、主動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無論是我們的學校,還是不少家庭,都是以灌輸的方式讓孩子被動接收。

而當孩子自主捧起書本貪婪閱讀的那刻,才是一個標誌性的不同——孩子懂得了主動學習。

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是孩子的一個自發自覺的過程,其中表明孩子對學習是有一個認知的過程,並且樂於學習。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興趣所引發的活動,孩子往往可以投入極強的專注力。

專注力帶來的結果就是極高的效率。專注意味著孩子全身心的投入。這樣在相同的時間裡,記住的知識點牢固,知識點記住的也多。

在帖子中網友提到,那些考上北大清華的孩子,專注度是極強的。對他們來說,一個小時的學習,可以抵得上其他人幾個小時的學習。

2、智商

智商在學習上面不可謂不重要,大家周圍是否都有這樣的一個同學:從來不看書,也不聽課,甚至不寫作業,成績卻很好。如果他不是超級心機婊,那麼他肯定起碼是個聰明人,或者天賦較好。

什麼是天賦好?就是有些人用一個小時背書還背不會,他看五分鐘就滾瓜爛熟了,老師講了好幾遍的題有些人總不會,他卻分分鐘理解,甚至找到更好的方法。

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此文給千萬家長一劑清醒藥!

老實說,清北里有很多天賦過人的人,很多人感覺對於高中的內容從來沒遇到過任何困難,玩著玩著就上來了。這種人大概有1/3吧。

當然,智商這個東西重要,也不能看得太重要,畢竟總有比你聰明的。比如來到清華以後就發現,聰明人實在太多。

清華里還是不乏有很多依靠效率高、條理性強的學習方法以及苦心孤詣的努力考上來的同學,並且這部分同學很多在大學依然優秀,我一直相信習慣與方法的力量甚至強於智商。

3、懂得聆聽

不懂聆聽的孩子喜歡插話、插嘴,即使看似在聽,但可能思緒已經飄到十萬八公里之外。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這些小毛病,最好及時阻止。因為傾聽代表對他人的尊重,能取得較好的人際關係、利於交往,這是其中一個方面。聆聽不光指人與人之間日常的交往聆聽,在學習中聽老師講課,也是聆聽的一部分。

聆聽表示孩子在全情地投入在交流中,集中注意力。這樣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的收集,分類記憶的過程。大多考上北大清華的孩子要麼會自主學習,要麼在課堂中認真聽課,力求在課堂中就將所講的知識點記牢記全。

美國通用公司前總裁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和孩子交流時要學著聆聽孩子說的話,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學會聆聽的習慣。

4、學習環境

之前的東西負能量有點多,畢竟智商與基礎是我們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所無法改變的。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比之前兩點更重要,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習效率。學習效率可以進一步拆分,第一點就是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可以分為學校和家庭的環境。

從學校層面講,通常來說超級中學的學習環境與氛圍強於普通中學,其一,因為不學習混日子的人少,學習的人多,就構造出了一個良好的價值觀體系。

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此文給千萬家長一劑清醒藥!

其二,由於周圍強手如雲,老師能力拔群,一旦你哪天悔悟開始努力,會有很多可效仿的對象,也可以向這些人諮詢迅速提高的方法。

從家庭層面講,清華來自所謂中產階級(父母為大學教授或中學老師、公務員家庭、國企中高層)的孩子非常多,也不乏各種幹部子弟。這種家庭十分重視對子女的培養,其中更不乏當初父母就是以教育改變命運,通過考學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的,自然對於下一代的學習更為關心。

其他清華同學就算不是出自這樣的家庭,起碼也擁有一種較為穩定與安靜和諧的家庭結構與氛圍,很少見那種父母常年奔波在外或是整天吵架大打出手,子女還能毅然決然考上清北的,也許有,但是從清北接觸的樣本來看,屬於少數。


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孩子?此文給千萬家長一劑清醒藥!

5、會思考

不要用行動上的勤奮,掩蓋思維上的懶惰。

以那些考上北大清華的為例,他們大多都有一套學習方法。這樣就可以有的放矢,學習高效,而且有條理,不易遺忘且會形成知識架構。在知識點上的實現舉一反三,從一個知識點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形成全面的網絡。

這樣的過程是一個在學習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不斷思考的過程。都說學習有四個過程,分別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這個過程是知識點不斷條理化、清晰化的過程,也是自己不斷思考的過程。


對於教育孩子,老教師給了這樣的忠告:教育好孩子的秘訣,不是成績、不是早教、也不是名校,而是父母每天對孩子耳濡目染的習慣的影響,由此孩子養成的性格,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東西。

僅追逐成績、早教、名校而忽略其他,這樣的父母目光短淺,因為他們把孩子的人生錯誤地當成了短跑,但其實人生是一場長跑,只有優秀的性格和習慣,才能讓孩子走得更好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