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冷鏈食品為何頻曝疫情風險?

(抗擊新冠肺炎)進口冷鏈食品為何頻曝疫情風險?

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電 (記者 李亞南)繼日前天津查出冷鏈相關人員確診,冷鏈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後,中國多地拉響進口冷鏈食品檢測“警報”。

近兩日,福建泉州4份冷凍貨品外包裝、湖北武漢3份巴西進口牛肉外包裝、甘肅蘭州1份凍蝦內包裝、山東濟寧1份進口冷凍牛肉製品外包裝、山東濟南進口冷凍食品及包裝標本等均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冷鏈環節為何一再成為新冠病毒的“潛伏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受訪時指出,冷鏈造就的低溫環境,為病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存活空間。在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中,病毒一般可以存活數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鏈運輸,病毒也可存活好幾周。

由於此前北京、大連、青島疫情均曝出與冷鏈相關,且10月的青島疫情溯源過程中,從冷鏈包裝中檢測到活病毒,首次證實新冠病毒可以通過冷鏈傳播,各地已加強對冷鏈食品的抽檢。

但據媒體披露,一些地區在進行進口冷鏈疫情防控工作時,雖然會結合全球疫情最新形勢全面收集信息,科學確定抽檢商品種類和批次,但進口冷鏈食品數量多,又涉及運輸、貯存、加工分裝、經營銷售等各環節,抽檢難以發現所有病毒。

中國官方近日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從源頭上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過進口冷鏈食品輸入風險。並對冷鏈物流在消殺方面作出具體規定,包括口岸、冷鏈運輸和出入庫,以及流通環節,還明確禁止未全面消毒的進口冷鏈食品上市。

此前,官方還印發《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對冷鏈食品生產加工過程、餐飲加工過程的消毒作出了相關規定。

當前,全國各地已紛紛加強從進貨到消費終端的冷鏈食品防控,一些地區居民通過掃碼即可獲得檢驗檢疫證明,使進口冷鏈食品實現“來源可溯、流轉可查、去向可追”。此種情況下,消費者再面對各種進口冷鏈食品時,料將逐漸消解過度擔憂的情緒。

冷鏈相關疫情和確診病例雖已引起廣泛重視,但亦有專家指出,包括近期天津冷鏈相關人員確診事件等,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以形成明確的冷鏈感染鏈。

有疾控專家指出,疫情溯源本身就非常複雜和困難,目前最主要的是通過流調、精準的核酸篩查來排查風險,控制疫情傳播範圍。

“北京新發地疫情,使我們首次對冷鏈運輸的冷凍產品產生關注。”吳尊友說,大連疫情促使中國加強了對冷鏈經營的冷凍肉食及海產品從業人員的管理,青島疫情則是在主動對冷鏈從業人員定期監測中發現了處於感染早期的無症狀感染者,未形成較大範圍擴散。

美國頂級生物學家、全球健康智庫國際便捷醫療組織總裁威廉·哈茲爾廷(William A.Haseltine)近日撰文提醒公眾,物傳人的概率也許並不像人們普遍想象的那麼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被新冠病毒汙染的食品和食品包裝是新發疫情或聚集性病例的潛在源頭,中國採取的包括進口冷鏈防疫的一系列措施,使得該國數月以來日新增確診病例始終維持在很低的水平。(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