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意义",但是下一句又说人生有价值

粗读过梁漱溟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其他的篇章都没什么记忆了,唯独对"人生的三种态度"这一张有很深的印象。梁漱溟老先生的话引起了阅读者的思考和共鸣,所以才能印象深刻。生而成人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的意义,虽然也会在等待假期时问自己这就是你的生活吗?每一天天的等待中度过,又迎来下一轮的等待。虽然也会在察觉时光如逝时感觉恍惚感觉如梦,认为人生苦短。但这些有疑问时刻重来没有更深一步的探讨更深一步的去追寻本质,在疑问过后感慨一番继续自己浑浑噩噩尘事盈心的生活中去。

梁漱溟先生告诉我们

直到不知道前方的路该如何走,该怎么去活,迷茫和痛苦逼得自己不得不去思考这个一直被忽视的问题"人生的意义",作为一个人"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存在?存在是为了什么?然而思考不一定能得出答案,就像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一样,就算绞尽脑汁也不一定以自己的能力得到正确的答案。面对这个人生试卷上的一个大问题,不够聪明不够有智慧的自己也不能够自我解答。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和信息根本无法给这个问题一个彻底的答案。

所有的疑问像杂乱的线团一样缠绕到一起,解不开只能选着先放在一边,看到一株小草时突然蹦出这样一个念头"一株小草存在有什么意义,然道必须有什么意义他才能存在,只是存在吗?"人类的一生是否和这株小草一样只是存在根本没有一个意义可以去追寻,这个想法给我带来震惊和冲击。既然没有意义,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存在于不存在又有什么区别,又拿什么去活呢。

梁漱溟先生告诉我们

也许古人可以为我解答,也许更有智慧的人能过为我解惑,书籍是我的救命解药,每天跑到图书馆去查找书籍希望能过有那么一两句凝结着智慧的话语能够解救自己。这时梁漱溟先生的《读书与做人》让我寻得希望和安慰。希望是梁漱溟先生在书中也提出"人生没有意义"的观念,但是人生有其价值。安慰是原来不止我一人为这个问题思考痛苦,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在发问,都在找寻答案。

梁漱溟先生告诉我们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提出人生的三种态度:追逐、厌离、郑重。但是读到这一章时心里是又惊又喜,"没错啊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但是郑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种人生态度是"追逐",追逐一切名色权情。小到饮食男女,追逐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眼里看着的要是俊男美女,要住好屋开好车,要学位要金钱。大到权利利益的争斗。这一切在我们眼里都是好东西,为了追逐这些世间认为重要的东西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像现在的"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出努力和奋斗,这就是认识的意义吧。可是这一切看似美好的必要的外物终究是外物,在追逐过程中停留一下回首反思一下不禁问道"自己真的快乐吗,追逐物质真的是正确的吗?"反思反观之下,人生的第二个态度就诞生了。

梁漱溟先生告诉我们

第二种人生态度是"厌离",在追逐外物过程中,烦恼和痛苦总是伴随着我们喜悦是那么的奢侈,快乐仿佛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物质带来的开心稍纵即逝,甚至当物质一件一件堆砌时麻木的心灵已经无法产生快乐的情绪。每天被烦恼痛苦折磨的我们开始怀疑,怀疑自己用生命追逐的东西是值得的吗,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吗。认识到这是不正确时,厌离心开始产生。这时的我们会发觉太多以前被我们忽视的痛苦,求不得之苦,爱别离之苦,怨憎会之苦,人生又被困难充斥,一切都太没意思了,人生太无趣了。厌离心之下,人生该如何度过呢。这也是一直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需要明灯指路,需要智者解惑,需要一个答案。厌离心一起,悲观的人生态度也会随之而来,既然一切都没什么意思,我就随随便便的过一天是一天吧,或者选择终结这个人生,但是悲观之下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正确的答案吧。梁漱溟先生又提出"人生没有意义,但是有其价值"的观点。这样第三种人生态度就产生了。

梁漱溟先生告诉我们

第三种人生态度是"郑重",以一种郑重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每时每刻,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以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烂漫不带着计较心的心思去认真前进在你所选择的道路上,喜爱一件事时舍弃自己的私欲和外界对自己的影响,真诚的认真的去做,同样在对待身边的人时也是这种"郑重"的态度去面对。当境界到了一定层次,也可达到成己成物,成己成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成己。这个成己可不是俗世的达到人生巅峰,而是内观下自己的道德灵魂是否升华提高。选择郑重的人生态度走完这一生的道路并不轻松容易,甚至比起追逐外物遇到的困难还要艰难,但是我们也终将选着这条路不然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呢。

梁漱溟先生用他的智慧我人生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可能这盏明灯不足以照明全部路程,可是有了指引我们会遇到更多的明灯,甚至能走出黑暗永远的拥抱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