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阻撓我們發展,對我國進行了嚴密的技術封鎖,所謂的“瓦森納協議”,就是美國用來針對我國的一個重要手段,從航空航天,到航母戰機,甚至芯片,一系列技術,美國都對我國死死保密,也不允許其他國家和我國合作,比如捷克曾經要向我國出口“無源雷達設備”,美國就極力施壓,迫使合作終止;荷蘭想向我國出口光刻機,也在美國的橫加干涉下,無奈取消……
因此,我國想要發展技術,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依靠自己。而有了壓力,就會有動力,外國的技術封鎖,讓我國明白萬事只能靠自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無數科研人員的奮鬥之下,我國在某些領域終於變成了優勢的那一方,可以反過來進行技術封鎖了。比如,有項技術,日本想花3000億購買,結果遭到拒絕,美國為了成功求購,直接表示可以加倍。
二戰期間,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各國在武器研究方面,都下了很大功服,希望可以研製出能“一招制敵”的先進武器。結果我們都知道,美國最終取得了勝利,當“胖子”和“小男孩”在日本的兩座城市爆炸後,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意識到了核武器的毀滅性殺傷力,有能力的國家爭相投入資金、科研人員,進行大力研究。隨後,英法蘇中等國,先後掌握了這種力量,而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核裂變不僅可以毀滅,也能用來“建設”,比如發電,於是一些核電站就建立了起來。
然而,由於並沒有完全掌握相關技術,以及核裂變本身就十分危險的特性,在將其應用於發電時,偶爾就會出現一些災難性事故,比如蘇聯時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日本的福島核電站事件等,這些事故,讓很多國家感到了核汙染的嚴重威脅。可在擔憂的同時,又無法捨棄對核的應用,核力量雖然危險,但通常來說十分穩定,核電站正常運行時,幾乎不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可一旦發生事故,導致核廢料洩露,就會帶來災難性的毀滅。這就好比空難一樣,概率很小,可發生就是毀滅性的。
- 因此,為了最大程度上規避風險,對於核廢料的處理,各國都十分慎重,也投入了很多精力,試圖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可卻一無所獲,通常還是將其埋在地下,而這,顯然仍存在洩露的風險。而我國一直攻克難關,找到了一種安全的核廢料處理方法——科研人員們,通過無數次的試驗,發明出了一種名叫啟明星2號的裝置,它是世界上首座專門針對ADS 系統中子物理特性研究的“雙堆芯”臨界裝置,可以大幅降低核廢料的放射性危害,甚至還能將核廢料用於發電,提高核資源的利用率。
這種核廢料處理方式,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有效的處理手段,啟明星2號的出現,可以說是我國核電發展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在美、日、歐盟等國還在制定中長期發展路線的時候,我國就已經將其轉化成了科研成果。因此,當啟明星2號公佈時,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轟動,很多國家都想要獲得這項技術,日本當時就提出要以3000億的價格購買,結果遭到拒絕,隨後美國為了能夠購買,表示願意出兩倍於日本的價格,當然,也以失敗而告終。長期對他國進行技術封鎖的美國,終於也感受到了被他國在技術方面進行封鎖的滋味。
其實,這也不是我國第一次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了,之前在激光晶體領域,也上演了這樣一幕。說實話,我國在激光領域起步要比美國晚很多,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陳創天院士就率領團隊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塊KBBF晶體。起初,我國願意和世界各國共同分享研究成果,美國自然也在其中,這種晶體對它在激光領域的發展有很大幫助,以至於後來我國停止KBBF 晶體的出口時,一眾美國科學家乃至於五角大樓,都疾呼這將對美國國防工業產生巨大影響,必須儘快研製出屬於自己的 KBBF晶體。
於是,美國就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直到2016年才突破封鎖,研製出KBBF 晶體,也就是說,在我國研製成功20多年後,美國才研製出了同類型的晶體材料。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我國已經研製出了更先進的激光晶體。
我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多成績,突破重重封鎖,在眾多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甚至能夠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靠的就是千千萬萬優秀科研人員的努力。而大家也都知道,別說新中國成立初期了,就在四五十年前,我國教育普及率在世界範圍內都並不算高。那麼,我國為何能在短短几十年內培養出如此眾多的科研人才呢?這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脫不了關係。
憑藉著此戰略的實施,我國狠抓教育,為科研儲備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些人才分佈到各個領域,讓我國在軍工、民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山東艦、殲20、東風17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教興國戰略實施過程中,我國對於數學教育十分重視,因為包括錢學森、楊振寧等著名科學家在內的眾多科研人員,都曾在不同場合論述過數學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向國家領導人提出建議,要重視數學人才的培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科學的發展。
因此,我國在數學人才培養方面,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也投入了巨大資源,比如設置很多數學競賽,選拔優秀的數學人才,著名的生物學家施一公院士,就是因為高中時期獲得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而被保送到清華的;再比如“不拘一格降人才”,劉路因為在大三時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數學難題,被3位院士聯名致信教育部要求特殊培養,然後大學一畢業,就成了母校中南大學的教授,創下了我國最年輕教授的紀錄……
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有紮實的數學功底,不僅符合國家對人才的要求,也對自身發展有很大幫助,數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學好數學並不容易,很多學生也明白數學的重要性,知道學好後既能對自己當下的成績有很大的提升,也能為自己未來發展奠定好基礎,可就是學不好。怎樣才能學好數學呢?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劉薰宇先生。
楊振寧曾在與中學生的談話中,對劉薰宇推崇備至,稱這位先生寫過不少有趣的數學文章,自己讀了之後,才弄明白了一些當時費盡千辛萬苦,也沒能理解的重要數學概念;谷超豪院士,在演講時表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就是劉薰宇的《數學的園地》;武漢大學前校長、著名數學家齊民友,曾提到自己中學時代對數學也很頭疼,慕名讀了劉薰宇的作品後,沉浸在其中難以自拔,結果就慢慢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就慢慢掌握了學習的門道……
從這些科學大師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劉薰宇先生在數學教育方面的成就。劉薰宇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數學教育家,他與當時其他眾多同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擅長講故事,憑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學識,他能夠舉重若輕地將數學知識,融入到一個個趣味的故事當中,讓孩子在讀故事的過程中,理解數學概念,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
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有多好?從極佳的口碑中就能看出來。現在,劉薰宇的作品被彙集成了“給孩子的數學三書”系列叢書,很多孩子看了後,都會產生“數學原來還能這樣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