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戰之6.1:皇家工廠

荷蘭(知道她現在改尼德蘭了,但就為了那好吃的荷蘭豆俺都不能改)的ASML光刻機獨步天下大家都知道,但有個東西估計很多人不知道:德國U艇上的煙窗,其實是抄荷蘭的。認為德國宇宙第一B2都抄德國的德迷恐怕得傷心一哈了,呵呵

還是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太平洋海戰之6.1:皇家工廠


17世紀的荷蘭有“海上馬車伕”之名,造船當然是有一套的,所以1830年代鹿特丹的老老施密特(Fop Smit)精於此道也就不奇怪了。1838年,老魯伊斯(Willem Ruys)找到老老施密特,訂了一艘三桅帆船跑荷蘭至印尼--------當時的荷屬東印度-------航線。

老老施密特的造船技術上佳,老魯伊斯的經商手段高明,兩人此後合作多次,關係之密切,老魯伊斯先後將1852跟1871年的兩艘新船命名為Fop Smit號。

但隨著蒸汽時代來臨,老老施密特落伍了。

1870年老魯伊斯訂了第一艘蒸汽船,英國的。

跟不上新技術而被老客戶拋棄,是不少大公司衰落的原因。但家族企業有個好處,有新技術有一代研究,1875年,老老施密特的孫子施密特(Arie Smit)在荷蘭南部的港口城市弗拉辛根買下了一個皇家海軍的碼頭,開了一個叫Koninklijke Maatschappij De Schelde的公司。這種奇怪的拼寫一看就不是英文,是荷蘭文,據說英文對應的Royal Schelde Group-------皇家斯海爾德集團。斯海爾德是一條源於法國,在弗拉辛根流入北海的河。

兩家是世交了,施密特跟老魯伊斯的兒子魯伊斯(Willem Ruys沒錯,父子倆名字一樣)說:蒸汽船這東西,俺能做的跟英國人一樣好,而且一樣便宜。如果你用了之後覺得比英國貨差,把船退回來,俺分文不取。

施密特成功了。

他的公司從1875年的18人,發展到了1900年的1200人。而魯伊斯的的航運公司也經營良好,兩人合作之下,將弗拉辛根港發展成了荷蘭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當然了,這主要得益於航運公司,跑美國是當時的熱門航線,泰坦尼克就是在那背景下推出的。

施密特的公司之後也經營良好,在1930年代甚至涉足了飛機制造業,開發了三個型號的戰機。雖然都沒量產,但至少說明這公司盈利能力強,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新產業。

不清楚的是,施密特怎麼就敢用“皇家”二字,但查了一下,Koninklijke的荷蘭語確實是這意思。也許是因為他買的碼頭原屬皇家海軍吧,要不一草民隨便就起個“皇家”的名字,豈不亂套了。

不論如何,這就是造出荷蘭第一艘潛艇的船廠

太平洋海戰之6.1:皇家工廠


1904年6月1日,一艘美國霍蘭德7P型的潛艇在施密特的船廠開建,過程中有美國人指導,船的名字叫做Luctor et Emergo。跟霍蘭德第一艘潛艇一樣,這時的皇家海軍還沒想好要不要。

整整一年之後,1905年6月,這東西下水了,艇長20米排水量100噸出頭,潛深25米水下速度8節/15公里/小時,一具魚雷發射管。一系列海試都有國防部的人員觀察,之後覺得不錯,便於1906年12月20日買了下來。21日,國防部將潛艇改名為HNLMS O 1。這裡HNLMS當然就是荷蘭皇家,O是荷蘭文的Onderzeese boot,潛艇。

這就是荷蘭的第一艘潛艇。

接下來,1909~1912年開工的O 2、3、4、5是同一級,排水量130噸。中間的1911年,這船廠還造了300噸的K I,而且客戶有點不一樣,不是國防部而是殖民管理部。之所以名字取的不同,俺猜測就是殖民管理部的緣故,荷蘭文的“殖民”是K開頭的Kolonie。

到1915年下水的K III,排水量已經達到了700噸,航程也到了3500海里/6500公里,這水平差不多是可以用在二戰了。不過沒用上,1934年退役。

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前,入役的潛艇中K系列排到1934年入役的K XVIII,排水量1000噸;O系列排到了1939年8月28日入役的O 20,排水量1500噸,航程10000海里/19000公里。同級的另一艘是O 19,7月3日入役。

O 19這一級不是施密特船廠的產品,是一個叫Wilton-Fijenoord shipyard乾的。所謂有競爭才有發展麼,雖然施密特的廠是老大,但荷蘭當時至少有三個廠在做潛艇,另一個是鹿特丹的R.D.M.。後話就是前兩個廠最終在2003年合併到了Damen集團,現在造船也還是其主業之一,軍民都有;而R.D.M.現在還在做潛艇,最新四艘在役潛艇就是它的產品,都是90年代入役。

O 19級的特別之處在於,這是第一個有煙窗的潛艇。

太平洋海戰之6.1:皇家工廠


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入侵荷蘭,這時候,已入役的當然就跑了,但施密特船廠的O 21、22及R.D.M.廠的O 23、24已經下水但沒入役。為避免被德軍捕獲,四潛艇迅速入役並離開荷蘭前往英國,沒有完成海試甚至有一艘根本就沒開始海試,中間的驚險可想而知。但最終,雖然沒武器沒彈藥而且被迫下潛時到處漏水,四潛艇總算平安到達英國,之後在英國完工並參戰。

O 25、26、27比較有意思,德國人來的時候,只O 25沒完工倉促下水,沒拖船拖往英國,只好自沉了,然後撈起來在德國人的監督下繼續幹。三艇分別於1941~1942年間入役,當然名字改成了德國的U艇,分別是U-D3、4、5。

這三艘屬於O 21級,都是有煙窗的。不過德國人並沒有立即在自己的船上普及,覺得沒必要。到1943年U艇損失過大,才開始在U-58上改裝,之後的生產的XXI 跟 XXIII級也都用了。

另外有個比較有意思的船是O 8

她原本是1915年入役的英國HMS H6,只有400噸,但次年就在荷蘭海域附近擱淺,荷蘭一戰中立,便將船扣了。英國財大氣粗:蕞爾小國,送你了。於是荷蘭就管她叫O 8。

1921年在港口大修時,荷蘭人自己把這船玩沉了,不過傷的不重,於是撈起來繼續用。

二戰荷蘭投降前,將O 8沉掉以免被德國人利用。雖然這船老,但再小的肉也是肉,德國人把她撈起來了,作訓練用,叫U-D1。

1945年5月8日投降前,德國人把她鑿沉。

終於沒人撈了

後話就是老老施密特在1840年代跟人合夥創立了施密特救援/拖船公司(Smit Tugs),這公司現在仍然幹著這行當,在新加坡、美國休斯頓、南非開普敦都有支援中心。網站就是smit,啥時候落水了也許可以求援哈。

荷蘭人的公司,還是有點歷史的。

O 16的事,下一節吧

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