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不自由,只因未懂"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的《逍遥游》,最早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应该都是在中学的课本里面,这篇文章对于当时年少懵懂的我们来说,是只会背诵而不解其意。很多年以后,它留给很多人的印象,大概只是关于一条大鱼变成一只大鸟,面目模糊的故事而已。


生而为人不自由,只因未懂

木心先生说,耶稣是可怜人,怕世人不懂,只能把他的道理变成一个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来讲给世人听。而我觉得,庄子也是一个可怜人,他也只能把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生命的大自在、大超脱——用一则则精巧而充满美感的寓言故事来告诉生活在束缚与困苦之中的众生。


遗憾的是,几千年后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仔仔细细体悟《庄子》里面这些故事的深意。被各种各样无休无止的欲望填满的社会人,把金钱名利作为社会价值的唯一准绳,随之而来的,是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实现财务自由的书籍以及各种速成变现的课程,最终,实现财务自由这一目标不知不觉根深蒂固于多数人的观念中,也成为了很多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终极目标。


把财务的多寡作为衡量成功的依据,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大众认为实现财务自由的精英阶层里面,已经有很大比例的人内心失去了井然的秩序,陷入了严重的焦虑与恐慌之中,这些人群不得不把内心的关注点投向宗教,以求得内心短暂的平静。然而把内心投注于宗教也正说明了内心的无所依恃,很多人至今都不明白,为何实现了财务自由以后依旧无法自己向往的岁月静好,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庄子早在千年前的寓言里就已经给出了终极的答案。

下面就带领大家,走进庄子的“逍遥游”的世界,一起探寻我们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


生而为人不自由,只因未懂


1、 "人之斥鴳亦多矣",“我觉得”本质上是对事物错误的判断


庄子在《逍遥游》的开篇,就用鲲鹏图南这则寓言故事来说明人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故事中,鲲被形容为一种体积接近无限之大的鱼,只有天池这样大的水池才能蓄养它,而鲲可以幻化为鹏这种鸟类,它的翅膀若垂天之云,扶摇直上以后会以南海为目的地飞行,这则寓言,从表面读起来就已经充满了美感,而庄子想要通过这个充满美感的寓言,来告诉读者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格局。


在我看来,鲲鹏志在图南,"图南"就是每个人所应当追求的人生境界,而鲲之所以能够幻化为鹏,在于它的"厚积",这样的积累非一日之功,与世俗所好的急功近利完全相反。但也唯有如此积累而成就的人生,才能清晰完整的看到自己的一步步成长,最终达成扶摇直上徙于南冥的理想精神境界。


生而为人不自由,只因未懂

画家笔下的“鲲鹏”


这则寓言并没有到此为止,庄子接着又说,斥鴳这样的小鸟得知鲲鹏图南的事情,开始讥笑它这种行为吃力不讨好。庄子在这里变成了后妈讲故事,用蝉和小鸠这些见识浅陋的小鸟,来比喻世俗中的你我他,扎心的同时也含有警醒世人之深意。


认真反省,我们和这些坐井观天的小鸟不是很像吗?在自己习以为常的小天地里,以自我认定的标准作为判断事物的一切依据,并时刻践行"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样的错误观念,却不知,以"我觉得""我想"此类字眼陈述的自我观点,无形中包含了自己过多的诉求与欲望,而无休无止的欲望,常常让我们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深渊,也是让我们心灵不得自由的根源所在。


2、 如仙子一般的圆满自足的生活,与万物合而为一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逍遥游》中这段关于姑射仙子的描写,是整篇文章之中最美的寓言。后人认为这位仙子乃是掌冰雪的女神,庄子形容其"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这位仙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走路不用脚,而是"乘云气,御飞龙",她的精神凝聚,能够使得万物不受伤害而成熟。


生而为人不自由,只因未懂


然而,庄子在文中却说,有人不相信有这样一个完美的存在,这样的人,被庄子批评为"精神上的聋盲者",这种精神上的聋与盲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与万物合而为一,只注重于事物的表象而永远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并与其进行精神交流。说句题外话,这样的精神交流,经常让我联想到电影《阿凡达》里面与圣树联网进行精神沟通的美妙场景。


我认为,庄子在寓言中所描绘的姑射仙子,是精神获得大自在、大超脱的完美化身。处于这样的精神境界里,欲望与道德的对立,物与我二者的对立,在这里一一得到了消解,一切都显得圆满具足,这样一个本身圆满的存在,心灵不需要假于任何外物,所以不需"食五谷",并且能够"乘云气,御飞龙"随心任去留。


而这样圆满具足的精神境界是与世间万物能够进行精神交流进而互相融合的境界,万物即我,我即万物,无彼此之分。


3、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自由心灵真正的栖息地


庄子真正所求的,是在这个熙熙攘攘为利而往来的世间,过着"无所待"的生活。"有待",就是有所求,一旦有所求,就无法摆脱客观条件的束缚,自然也就无法使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也是为什么以追求财务自由为终极目标不能使得心灵获得安宁与快乐的原因所在,追求财务的自由,依旧属于"有待"这个范围的事情。


生而为人不自由,只因未懂


"无所待"的人生,自然也不会以世俗判断为依据来判断事物的有用与无用,《逍遥游》的最后一则寓言,就向我们讲述了一场关于"有用"与"无用"的对话: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惠子得到了一颗大葫芦的种子,种下后结出了很大的葫芦,但惠子认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于是把它扔了,庄子就此批评惠子,认为惠子只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依据来考察事物的有用与否,其实在他思想局限范围以外,这个葫芦大有可为。惠子接着说他有一棵世人皆以为无用的樗树,庄子却说可以把它种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使它不因为外界的束缚而死去,这样的一棵树,可以任由我们栖息,安顿我们精神上的困苦。


在我看来,这则寓言中,世俗皆以为无用的树木,实际代指一切经由世俗判断的"无用之物",比如在很多人看来,以自娱为目的的艺术行为都是"无用之物",因为它们无法带来任何金钱上的收益,而庄子则认为,心灵真正得到大自在的人,是不会以世俗狭隘标准为判断事物的依据的人,这些"无用之事",在他们眼中,反而是让精神能够获得自由与成长的"智慧之树",他们会把这棵美丽的"树",种在心灵深处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使它不受世俗利益的伤害,而这棵心灵之树,也正是他们获得解脱的心灵的栖息之处。



生而为人不自由,只因未懂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寓言,《逍遥游》文中还有尧舜和许由、灵龟、大椿树等等美妙的故事,这些故事,其实是庄子用来告诉世人如何才能做到"逍遥游"的道具罢了。


有人拿庄子的"逍遥游"和马克思的"自由王国"来做类比,但我认为,马克思在"自由王国"理论中提出的以实现主体自身需求为目的与手段的观念,在格局上始终还是不如庄子的"逍遥游"的精神来得彻底与洒脱。唯有心灵得到大自在,大解脱的人,才是庄子眼中能够"游"的至人。"游"的境界,是与万物合一的美好境界,处在这样一种境界的人,心灵无所羁绊,能够与"天地精神往来",而能够有这样精神境界的人,想来在如今已如凤毛麟角。


或许终其一生,我们都不能够到达如庄子所描绘的,心灵得到超脱的精神境界,但这从来不妨碍我们把它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来追求,我们可以和庄子一样,在心灵深处种下这棵"理想之树",保护它自由生长。当我们的心灵因为外界的纷扰感到茫然失措的时候,不妨向内回望这棵"理想之树",让我们疲惫不堪的心灵暂时栖息于树下,然后与庄子这位千年前可爱的哲人,一同逍遥游于世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