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成渝雙城志 山水相依 第一章 同一個盆地

視頻加載中...

封面新聞記者 李逢春 楊濤

公元724年,正處盛唐時期,天下祥和。24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四川盆地。離開家鄉,難免有點不捨感傷。出川途中,船行半夜,才華橫溢的李白寫下了這首後世耳熟能詳,28字帶了川渝5個地名的千古絕句: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青衣江也叫平羌江,它穿山越嶺匯入長江,自古以來成為出川通道。攝影:楊濤

毫無疑問,李白走的是水路,從川西壩子進入岷江過平羌三峽(今四川青神縣境內)、清溪驛(今四川犍為縣境內),過渝州(今重慶市)出三峽離川,去實現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夢想。

1300年前李白走出盆地的經歷,用詩歌形象描繪了成都、重慶兩大盆地中心“山水相依”的天然聯繫。那麼問題來了,李白出川,為什麼不往北,偏偏往南然後往東走重慶?為什麼去重慶就能順流而下不費力,行船輕鬆才有雅興賦詩一首?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四川盆地的地質構造尋找答案。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四川盆地向北向西都是山地,但順水而下便可輕鬆出川。攝影:楊濤

4月初,封面新聞記者拜訪旅遊地質專家李忠東,他給我們從盆地地質演化、地質構造的角度,找到成渝“山水相依”科學層面的關聯。從科學層面講,遠不止古代,遙推到史前甚至億萬年前,成渝雙子星,就早已是密不可分、天然一家的一對“好盆友”。

成渝曾經滄海的友誼

中國有四大盆地,從小課本上就告訴了我們。打開中國地圖,西南地區有一個近乎完美的盆狀綠地,就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幾大山系共同拱衛形成了這個典型的紅層盆地,地理上的四川盆地,包括行政區劃上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西部。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成都和重慶位於四川盆地兩側,億萬年間有了曾經滄海的友誼。

臺灣是寶島,川渝有“寶盆”。四川盆地氣候溼潤,植被豐茂,美麗富饒,人口密集,文化底蘊深厚。“盆子”裡成都重慶一西一東,各自被眾多小城簇擁,一條條高速、高鐵,一條條江河,在地圖上就像長臂手拉手。

億萬年前,成都和重慶已經有了曾經滄海的友誼。川渝人腳下的這塊土地,當時是名副其實的大水盆。四川盆地經歷了海洋-湖盆-陸地盆地三個發展階段。中生代三疊紀時期,揚子、羌塘地塊向北拼合,現今川陝等區域在乾旱氣候環境下,出現大規模的鹹化海——上揚子蒸發海,規模達到50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四川省面積還要大。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四川盆地經歷了海洋-湖盆-陸地盆地三個發展階段,發展到今天的模樣。攝影:楊濤

而後地球發生了強烈地殼運動——“印支運動”,四川盆地的邊緣逐步隆起成山,四川盆地地區整體抬升,盆沿圍了起來,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步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了湖盆,稱為“巴蜀湖”。今天四川省的大部和重慶市的大部都處於湖中,後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四川盆地隨之抬升,湖盆逐漸縮小,在盆地內沉積了厚達數千米的紅色岩石,形成如今的模樣。

也因為如此,四川盆地被學術界稱為“紅色盆地”,厚厚疊加的紅層,構成了四川盆地的物質基礎。如今,從東部的重慶到西部的成都,不管是丘陵還是山區,隨處都可以見到這種紅色的岩石。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沐川縣境內的飛瀑。四川盆地內沉積了厚達數千米的紅色岩石,被學術界稱為“紅色盆地”。攝影:李忠東

歪斜的盆地東水流

滄海桑田,山水構造,如今成都以平原自居,重慶以山城聞名天下。地質學上,成都沖積而來,重慶江水交匯。一般人的錯覺,覺得平原特色的成都肯定比山城特色的重慶矮。但實際上,盆地西部成都平壩的海拔卻要高一些,市中心一般有500米左右。東部的重慶卻低得多,重慶主城江面約157米,再往下游忠縣石寶鎮約133米,到了奉節的長江面則僅僅約73米。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沱江蜿蜒東流,借水勢而下,自古以來水路就是便捷的出川通道。攝影:楊濤

這樣一說,從地質學角度就能很好的解釋,當年李白從成都一帶的川西壩子,選擇乘船從重慶而不是其他地方出川。“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李白從成都平原下重慶,依靠了順流的自然優勢。去實現他的人生抱負,則契合了這句俗話的前半句。

李忠東翻開四川盆地地形圖說,依靠專業測繪支撐,可以非常精準地一窺四川盆地的模樣。四川盆地被四周的山脈包圍,但它的形態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四川盆地更接近一個長方形,成都和重慶分列東西。

首先,它並不是像碗一樣圓的,實際上更接近於一個方形。四川盆地被周圍的山脈完美包圍,但北西的盆地界山——橫斷山、龍門山要高,南東的大婁山、七曜山相對要低得多。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四川盆地山河縱橫交錯,江河幾乎都沿西北向東南流淌。攝影:楊濤

盆地內也是傾斜的,實際上是個“歪盆子”——歪斜盆地。西高東低,作為外流盆地,盆地內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就形成了江河交錯的地貌。四川的江河太多太多,四川之名也因此而來,渝字也是帶水,都和這個有關。而且,因為地勢原因,四川盆地的江河驚人的一致,都由西北向東南流淌,無一例外。四川盆地的地質構造定義了盆地的江河水系,也從科學層面回答了當年李白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線路,這個線路是地質條件決定的,或者說是賜予的。

專家訪談 李忠東

李忠東,1971年生於四川雅安,現居成都。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四川省地球物理勘查研究院)副隊長,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技術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旅遊科普專委會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旅遊地學專家、旅遊科普作家。出版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天下四川》、《四川地質公園科普讀物——世界地質公園卷(上、下)》、《大河奇峽——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等著作。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李忠東

A 青藏高原隆起 四川盆地溫潤宜居

封面新聞:成都重慶是四川盆地的雙子星,山水相依,這個親密關係的地理基礎是什麼?

李忠東:四川盆地能養活1億多人,能培育兩個大都市,是有地理基礎的。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四大盆地,實際上盆地是非常多的,這四個是最大,最出名的。但四川盆地和其他三大盆地都不一樣,四川盆地氣候溼潤,植被豐茂,美麗富饒,人口密集,文化底蘊深厚。而其他三個盆地均處於西北乾旱區,氣候乾旱,荒涼寒冷,人跡罕至,許多地區一片死寂,甚至是生命的禁區。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四川盆地氣候溼潤,植被豐茂,美麗富饒。攝影:楊濤

我們知道四川盆地處於北緯30度附近,你打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北緯30度一代大多是土黃色,是荒漠。本來北緯30度線上屬於亞熱帶回歸高壓帶,乾熱少雨,所以西亞幾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所圍繞的綠洲;而四川盆地很特別,地圖上一個完美的綠塊,這是一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覆蓋的紅層盆地。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四川盆地氣候溼潤,植被豐茂,美麗富饒。攝影:楊濤

這是為什麼呢?這得益於青藏高原的護佑。四川盆地因地處青藏高原東側,地質演化過程中,青藏高原的隆起非常關鍵,改變了行星風系,使包括四川盆地在內的我國大陸東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變得溫潤而得多雨。氣候溼潤物產豐富,才能孕育雙子星,成都重慶在一個盆地裡守護西和東,從地理基礎上解釋就不足為奇了。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在成都龍泉山眺望四姑娘山么妹峰。得益於青藏高原的護佑,四川盆地溫潤多雨。攝影:楊濤

B 恐龍宜居家園 兩地走動頻繁

封面新聞:成渝雙子星自古以來來往就很密切嗎?

李忠東:不是自古以來,還能更遠一點,實際上億萬年前,成都和重慶,或者說四川和重慶,就已經是密不可分的“好盆友”了。

從1.99億年前的侏羅紀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四川盆地不斷的地質演化,先後經歷了從深湖、淺湖到河流、湖泛盆地等環境。這一時期氣候溫暖溼潤,爬行動物恐龍也因此稱霸一時。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重慶綦江木化石 李忠東供圖

如今,四川盆地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能承載超過1億人口。在大概1億年前,那個時候其實就已經是“宜居家園”了,不過宜居對象不是人類,而是恐龍。

1億年前,當然那個時候肯定沒有四川成都重慶這些地名,但腳下的土地河湖縱橫,氣候炎熱,草木繁茂,是恐龍的天下。盆地中間還是一個大湖,那個時候四川盆地還不是現在的外流盆地,江河還沒能在東部衝破山系阻隔,還是一個內流盆地,四周不斷有河水往大湖裡注水。那個時候的成都周邊、重慶到處都是恐龍,環境巴適的很,真正叫做依山傍水。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曾經是恐龍的天下。攝影:楊濤

封面新聞:兩地恐龍的分佈和交流如何?

李忠東:很多人都知道自貢有恐龍,其實重慶也很厲害,被譽為“建在恐龍脊背上的城市”。四川盆地是我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在侏羅紀時期,大家同屬於古巴蜀湖,重慶尤其是渝西地區和自貢基本上同一地層,巖性基本一致。成都周邊、自貢、重慶等地的恐龍化石分佈面廣、 數量豐富、門類眾多、保存完好,還發現了多個規模宏大的恐龍化石埋藏群。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重慶綦江恐龍足跡 李忠東供圖

為什麼四川盆地的恐龍化石多呢?原因有四個,一是盆地形成期與恐龍在地球上生活時代的一致;二是自晚三疊世到白堊紀末期盆地處於湖沼廣佈,河流縱橫,氣候炎熱潮溼,植物生長繁茂的生態環境,適宜恐龍生長和繁衍;三是盆地形成期一直處於湖泊、沼澤、河流相的沉積環境,是恐龍遺骸遺蹟的埋藏有利條件;四是強烈的運動在盆地內形成向斜、背斜、隆起、凹陷,流水切割,風化剝蝕容易將化石暴露出來,才容易被我們發現。

學術界有這樣的說法,自貢是恐龍公墓,重慶是恐龍之城。重慶恐龍雖然沒有自貢的數量多,但分佈面廣,種類豐富,有不少享譽世界的明星級恐龍,更神奇的是,重慶主城是恐龍密集分佈的地區。這是因為四川盆地本身就是亞洲甚至世界恐龍最密集的地方,自貢和重慶又是其中最密集的兩大地區。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自貢恐龍博物館裡的恐龍化石。曾經的四川盆地植物生長繁茂,適宜恐龍生長和繁衍。攝影:楊濤

從恐龍化石研究就能看到當時川渝兩地的場景是這樣的:中間一個巴蜀湖,湖邊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興盛、森林茂密,成都周邊和重慶的恐龍日子過的很舒服,也非常活躍,喜歡走動。你到我這邊,我到你那邊,來回串門,真正是好鄰居,好朋友。

C 你有鹽鐵我有糧 統一六國大後方

封面新聞:從古代開始,巴蜀交流就很密切,那麼從地理方面怎麼解讀?

李忠東:成都和重慶是四川盆地雙子星,各在東西兩端。剛剛說完了億萬年前,現在說到幾千年前。早在幾千年前,成渝雙子星就已經以部落和國家的形態出現了,那就是蜀國和巴國。兩個文明體系交流非常密切,西區以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的古城群遺存代表,是農耕文化;東區以峽江地區的哨棚嘴遺存為代表,是漁獵鹽業文化。這個完全就是地理條件決定的,地理決定了成渝兩地的分工。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成都平原盛產糧食,古蜀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攝影:楊濤

成都一帶為什麼種田,重慶一帶為什麼產鹽鑄鐵,都與四川盆地的地質形態和構造有很大關係。 雙子星一個以農業立國,一個以鹽業立國,一個盛產糧食,一個出鹽鐵,互為依存而不可分離,他們共同構築起了中國先秦史上輝煌一地的“巴蜀文化區”。當年秦惠文王要一統天下,做戰略準備之時,將目光盯到了四川盆地這個富庶之地,蜀提供了糧草,巴貢獻了鹽,最終他們都成為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大後方。

D“上成都、下重慶”蜀道一點都不難

封面新聞:我們開始聊到,古代的時候成都要出去,大多會選擇走重慶水路,兩地因此聯繫非常緊密。為什麼古代開始就這樣選擇交通方式呢?

李忠東:在四川,特別是成都重慶中間的一些城市自貢、內江的人,習慣上這樣說,去成都是上成都,去重慶是下重慶,“上成都、下重慶”,是有地理原因的。 先說到很有名一句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李白寫的,其實我們都上了李白的當,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說的蜀道難,其實是四川盆地往北突破大巴山和秦嶺的蜀道難,那邊的山路確實很難走,有可能他曾經經歷過,不大愉快才寫的蜀道難。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雅西高速穿越崇山峻嶺,讓天塹變通途。李白所說的蜀道難,其實是四川盆地往北突破大巴山和秦嶺的道路。攝影:楊濤

實際上,蜀道多的是,不僅僅只是往北的金牛道一個。為什麼我們非要走北向呢?我們有更好的選擇,可以向南向東,通過水路突破山地的圍困。之前我也說到了,四川盆地的江河幾乎全都是西北向東南流淌,無一例外,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等,居住在盆地西部的人都可以通過這些江“下重慶”,然後到達我們想要到達的任何地方。實際上,居住在四川盆地的人們早早也是這樣做的,並沒有被盆子圍死。

封面新聞:也就是說,“上成都下重慶”其實說到了聯絡川渝、聯絡世界的作用。

李忠東:對,川江通道讓成都和重慶攜起手來,早在古代就一起通往了全世界。岷江儘管學術上不是長江地理上的源頭,但仍然是文化上的源頭。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先流經成都平原孕育出天府之國,又一路向南行於宜賓匯入長江,再向東直抵重慶,橫穿四川盆地,成為成都與重慶的紐帶,也成為聯結古代雙子星的橋樑。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製作精美的三星堆青銅人像。依託富饒的盆地,巴蜀地區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攝影:楊濤

大家知道三星堆的青銅器十分精美,但鑄造這個青銅器的青銅來自何方一直是一個謎,研究表明這些青銅極有可能來自四川會理或長江中下游地區。無論是四川的會理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都距三星堆距離遙遠,運輸就是一個問題。前幾年在三星堆曾經發掘出古碼頭遺址,解開了這個謎,證明當年這裡水運十分發達,正是利用這些四通八達的水道。

再說說李白,你仔細研究他的很多詩,就會發現他雖然埋怨“蜀道難”,實際上他出入盆地,大多數還是向南向東走重慶的水道。比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又比如“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他是坐船上寫的,不止是李白,包括杜甫、陸游出入盆地都喜走水路。一般有急事才走陸路,去當時的首都更快,不趕時間肯定走水路。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公交化運行的成渝列車,拉近了兩座城市的距離。攝影:楊濤

E“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封面新聞:都說成都平原,山城重慶,地理差異聽起來很大,那他們有沒有什麼共同點呢?

李忠東: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其實貼這個標籤也有點造成誤會。大多數人說盆地盆地,一般會望文生義,想當然以為四川盆地像一個大碗,或一口大鍋,或一個臉盆,所有的想象都受到“盆”字的誘導,底部要麼像碗底,由四周向中央傾斜,要麼像洗臉盆的底部,光溜溜的很平坦。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成都平原周邊也多山。攝影:楊濤

實際上,四川盆地內是皺皺巴巴的,四川盆地的四周很多山脈都是造山帶,比如東邊的華鎣山不斷的擠壓形成。重慶是個山城,地形圖上看到重慶一帶很多跟皺紋一樣的一排排山,那個叫川東平行嶺谷,是世界三大褶皺山之一,褶皺山體中間也有很多的平壩子,比如渝西,也是盆地的組成部分,重慶是山城,但也有很多的壩子。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四川鄰水五華山眺望重慶方向,平壩之中也有山巒疊嶂。攝影:楊濤

與此同時,成都平原是沖積平原,算是比較平坦的,但成都也有很多山,比如西側的龍門山,東邊的龍泉山,市中心還有一些小的淺丘,比如牧馬山。成都現在要把龍泉山打造成城市森林公園。從地理上看的話,其實成都重慶真的是各有特色,但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成都平原上的龍泉山,山巒起伏。 攝影:楊濤

F 我有“火井”你有溫泉

封面新聞:我看到成都,重慶還有四川不少地方的地名都和鹽有關,能談談這個話題嗎?

李忠東:還是剛剛說到的老話題,成都重慶雙子星,整個四川盆地,物產豐饒,一定程度上形成資源利用的互補,都是得益於這個共同的家園——四川盆地的自然饋贈。四川盆地經過地質演化形成了囚海,比如地下有豐富的鹽滷,有豐富的天然氣,都和地質運動有關。地面上,成都重慶自貢是分開的,但其實在地下都是共通的,是同一個鹽海。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傳統的製鹽方式。李忠東供圖

剛才我也講到了,重慶一帶的巴,鹽早在先秦就有了,還為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從漢代開始,現在行政區劃的四川境內鹽業開始崛起,比如自貢,因為鹽業還一度非常繁華,那為什麼它就能崛起了呢?地質條件決定的。因為決定條件是兩樣東西,一個是鹽滷,一個是天然氣,這兩樣東西都是四川盆地地質發育留給四川人的寶貝,正好可以配合起來用,抽上來鹽滷,用地下的天然氣來熬煮。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四川邛崍的古火井遺址 攝影:李忠東

不光是自貢,成都周邊也有,比如邛崍有個火井,現在是個古鎮,“蜀郡有火井,在臨邛縣西南。火井,鹽井也。”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天然氣的地方,稱為“世界第一井”,漢代的時候當地人就拿來熬鹽用了,火井鎮的天然氣與井鹽業,曾經讓當地經濟空前的繁榮。你再看看四川和重慶很多地名,鹽亭、自貢、鹽源等等,很多地名都能看出四川盆地鹽業的背後,是四川和重慶兩地鹽業文化的頻繁交流。

還有,重慶溫泉多,重慶四周有七曜山、大巴山、華鎣山等山脈,重慶地區10多條山脈幾乎每一條山脈都是一個“熱水庫”,都儲有豐富的地熱資源。這也是四川盆地地質演化的產物。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億萬年前恐龍就愛互相“串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