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鮮和美酒,吃了不想走

到了宿遷,河鮮可以說是繞不開的話題。如果打開地圖的話,你會發現這裡三河兩湖一溼地勾連著宿遷大地,同時大小河網密佈,分割掩映下的宿遷大地是名副其實的水城,龐雜的水系為宿遷帶來了豐富的河鮮產品。因此,央視美食節目“一城一味”中,河鮮是宿遷的美食名片,也是城市的名片。

其實,在江蘇城市之間,流傳著一張流傳甚廣的“地圖炮”,江蘇人對宿遷的印象是“酒”,盛產酒,能喝酒。事實上,宿遷有著酒都的美譽,縱觀歷史長河裡,宿遷也可以說是江蘇酒歷史酒文化的擔當。下面就陪小編一起穿越時空,看看宿遷地區和酒的“纏綿”往事。

駱馬湖

鏡頭掃過一片遠古叢林:1800萬年前,在整片大陸早已脫離了遠古恐龍的統治,早期猿類開始走下樹木,走入山洞開始群居,採摘食物、儲存食物。在遠古宿遷的大地,有幾隻頑皮的長臂猿,在山洞偷吃著幾天前儲存的果子。

(1977年挖出了一件至今在亞洲時代最早的長臂猿化石,距今已有1800萬年的歷史。在他們骨骼化石顯示的醉態,系食用自然果酒所致,一下子震驚了整個世界,於是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便多了一個詞條——醉猿化石。)

鏡頭切換,這幾個醉猿地殼變化被掩埋入土中,然後大地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隨之,時光荏苒,8000年前(字幕),來到一個原始部落,幾個先民,在地裡種著稻禾,不遠處有一些古代原始村落,幾個先民在燒製陶具,一個燒好的“小豬佩奇”從窯中取出,村落孩童在追逐嬉戲,還有一些原始先民在跳儺戲,手裡拿著酒器澆灌大地。

(在江蘇泗洪順山集遺址,曾出土一件豬頭形狀的陶支座,和他一起出土的,還有陶釜、陶製酒罈、酒器。在順山集遺址,還有一項重大發現,發掘出了全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而稻米是釀酒的主要原料之一。)

鏡頭切換,洪水起落消退,民落建了又被風蝕去。然後,鏡頭瘋狂往前推進,風雲變幻,4900年前(字幕),來到另一個原始村落,村落開始聚居有序的多,一個製陶的作坊,架子上燒好陶器中,酒器也更加多樣和繁雜。

( 4900年至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洋河地區就有先民居住和活動,而從出土的陶鬹等酒具,和順山集遺址遙相呼應,進一步說明先民早有釀酒生產,佐證了江蘇地區悠久的釀酒文明。)

鏡頭再次演進,已經來到了2200年前漢朝(字幕),一個漢朝古城,城內炊煙裊裊,然後許多人家都在釀酒,城內有序的有士兵搬運酒罈集中在一起,酒罈放到了一艘船上。

(史料載,公元前102年,泗水國第三代國王劉賀設立千釀酒坊,舉國釀酒。當時泗水國所釀美酒不僅每年朝貢帝都長安,還銷往吳、楚、江都、廣陵等地。)

這艘船伴隨時光推進,穿越來到元朝,工人開始從船上卸下罈子,然後運往一個古鎮的酒坊,這裡街上酒旗林立。鏡頭再次推進接著路過了明朝洋河古鎮,仍然是酒旗林立,熙熙攘攘,旁邊運河不斷有一些客商的船、文人的船、還有帝王的龍舟從運河中匆匆過去。

(在雙溝老廠址,地下發現了元、明早期、明晚期至清早期、晚清至民國、建國前後等4個時期建築基址和不同時期碗、酒杯、酒盞、陶酒缸等陶瓷片,可見從元至民國,延續在漫長曆史長河裡,都有釀酒痕跡的遺存,雙溝酒香千年。)

最後,鏡頭來到百年地下酒窖前面,一棵老黃楊再次經歷斗轉星移和日夜變幻結束。

(洋河酒廠改建的時候挖出了龐大的地下存酒庫——清代酒窖,先後挖出九個陶壇庫群,僅其中一處就有3800多隻盛有酒液的古陶壇。一排排、一罈罈酒罐半埋半露,整齊的排列著,已故的中國白酒權威周恆剛對洋河地下酒窖評價道:“這裡是中國白酒的地下宮殿!”而這棵老黃楊成為了宿遷悠久釀酒史的見證者,也是守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