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漢初四代帝王,這條路走的長了些,但走得值!

從秦始皇環掃宇內,建立起一套封建體制下的行政制度開始,無論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如何變化,卻總繞不開兩條主線:一條是中央政府的權力不斷加強,一條是皇帝的權力不斷加強。

從漢唐時期三公九卿坐而論道,到兩宋時文武百官站著上朝,再到清朝時期,官員只能跪受筆錄這一變化不難看出:歷經千年演變明清時期皇帝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而漢朝建立之初,經濟凋敝、強敵環伺、內部不穩,採取什麼樣的地方制度?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面臨著艱難抉擇。最終大漢王朝的統治者發揮聰明才智,歷經四代君主終於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郡縣封國並存

秦朝時期在全國推廣郡縣制,但由於秦政嚴苛,在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聲中,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1.封國的產生

在農民起義中迅速崛起並壯大的劉邦、項羽兩支武裝力量,從合作走向了對峙。出生於底層的貧苦農民劉邦極力拉攏韓信、彭越、英布等實力派,在劉邦和項羽對峙的關鍵時刻,韓信率領大軍背水一戰攻佔了趙地。在韓信的建議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隨後韓信攜全勝之威一舉攻佔齊地,並派使者面見劉邦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這種趁火打劫的行為使劉邦大為光火。

好傢伙,我這邊跟項羽打得你死我活,你不僅不來幫我,還想升官發財。劉邦怒火中燒大罵韓信不仗義,關鍵時刻張良提出建議,乾脆再給韓信升升官,直接封韓信為齊王。劉邦迫於形勢不得不答應。(不過這也為韓信的悲慘結局埋下了禍根)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他們幫助劉邦擊潰了項羽,從而也在劉邦那裡得到了封賞,得到“王”的稱號成為一方梟雄。狡猾的劉邦自然不允許任何人對他的帝位產生威脅,在他稱帝后的幾年間,又將他們一一剪除。

歷經漢初四代帝王,這條路走的長了些,但走得值!

然而劉邦遠在長安,邊遠地區又時時有叛民作亂,於是劉邦將兄弟子侄一一封王統治地方,而自己則直接掌管長安附近的15個郡縣。這種獨特的政治創造,被後世稱作郡縣封國並存制度。一方面吸收了西周時期分封制,可以加強對地方統治開發邊遠地區的優勢,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激進的弊端。

2.矛盾凸顯

在漢朝初年經濟水平低下,財富寡少的情況下,朝廷和封國相互依存,相互依靠,相安無事。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恢復和發展,社會財富逐漸增多,在財富分配方面,朝廷和王國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作為人間至高無上的皇帝,想盡可能地聚斂財富來支持朝廷龐大的開支和供自己享樂,於是不斷地對地方加以干預。而王國的諸侯們也想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為自己的後代謀劃福利,於是最大限度地排斥朝廷的干預。

皇帝為了籠絡地方的諸侯,一邊極盡恩寵,另一邊以陪伴太子讀書的名義,將一些重要諸侯的兒子留在宮中。其中就有吳王劉濞的兒子。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跟吳王世子都是十幾歲的小夥,兩個人年輕氣盛,驕橫跋扈。

有一次下棋時兩個人發生爭執,太子劉啟拿棋盤砸向吳王世子,吳王世子真是命不好,被留在宮中當“人質”也就算了,這一下還被太子砸中腦殼,當場斃命。吳王世子被殺,要是換做其他人早被吳王大卸八塊,可是兇手偏偏是太子,吳王無可奈何,只得暗暗嚥下這口氣。

削藩的三步走

皇帝自然不能看著地方做大,來威脅自己的權威。於是便和群臣謀劃著削弱諸侯的實力。

1.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中國歷史上歷來不缺能人謀士。皇帝想要削藩,自然有能人獻上妙計。《漢書》裡邊記載了活躍在漢文帝時期著名謀士賈誼的一篇策論《治安策》,聽名字看起來很現代化。不過賈誼在《治安策》裡面提出了削藩的思想: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意思就是說通過增加諸侯的數量來削弱每一個諸侯的實力。

歷經漢初四代帝王,這條路走的長了些,但走得值!

當然它的一個前提就是保證諸侯的封地和人口不增加。具體實施起來,就是在每一位諸侯死後,把他的封地和人口分給他所有的兒子。漢文帝時期,齊王死後,齊國被分成7份兒。淮南國也被一分為三。通過這些舉措,有力地削弱了諸侯的實力。

2.激進的晁錯

漢文帝去世後,太子劉啟即位,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面對依然強大的諸侯王國,漢景帝聽從謀臣晁錯的建議,著手進行削藩。

晁錯的措施和建議比賈誼更加激進,直接把諸侯封國所屬的郡縣分割出來納入到皇帝的管轄之下。這一下諸侯王炸了鍋了,你實行推恩令,起碼諸侯所有的兒子都能得到實惠,可現在直接削藩,諸侯以及他的兒子們將來所分得的領土和人口都將不斷減少。

這一措施引起許多諸侯的強烈不滿,其中兩個比較大的諸侯吳王和楚王聯合了其他5個王國,決定採取非常措施,他們聚集軍隊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向長安進軍。

這回漢景帝徹底慌了,從小生活在宮中,長於婦人之手的漢景帝,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陣仗,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辦。而此時的晁錯腦子也抽了筋,一個不恰當的建議,給自己造就了一個悲慘的結局,親手埋葬了自己。

面對著來勢洶洶的七國聯軍,晁錯竟然向漢景帝建議:請求漢景帝像當年的劉邦一樣御駕親征平定諸王之亂,而晁錯則像蕭何一樣坐鎮長安。要知道漢景帝不是劉邦,而晁錯也不是蕭何。他的這一建議讓漢景帝怎麼想:好傢伙,我在前邊跟叛軍作戰,你在長安享著清福,萬一你在背後給我一刀子怎麼辦?晁錯的這一建議犯了皇帝忌諱,又加上朝中一些對晁錯不滿的大臣的極力唆使,漢景帝最終下令殺了晁錯並誅殺晁錯全家。

3.平定七國之亂

晁錯死後。漢景帝派遣使者去面見吳王說晁錯已被誅殺,你們可以撤兵了。不知道是漢景帝裝傻還是太天真,事已至此吳王斷沒有退兵的可能,於是吳王對此來時來時說道:“我已稱東帝。”

此時的漢景帝也逐漸回過味兒來,穩住了陣腳。開始調兵遣將,從各地調集軍隊,當國家機器充分運轉起來,就能夠爆發出驚人的力量。短短三個月,七國之亂就被平定。諸侯王國的勢力再次遭到嚴重打擊,被大大削弱。

歷經漢初四代帝王,這條路走的長了些,但走得值!

漢武帝的最後一腳

漢武帝繼位親政以後繼續推行削藩的政策。狠狠的給了諸侯王國最後一腳。

1.繼續推行“推恩令”

漢武帝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繼續推行推恩令,改變原來的諸侯死後嫡長子可以繼承領地和人口的規定。要求諸侯王死後他的所有兒子都可以繼承土地和人口,這些分得土地和人口的兒子被封為列侯。如果諸侯死後沒有兒子,那麼他的領地將直接被朝廷管轄。

2.釜底抽薪

漢武帝還命人用上林苑的白鹿皮製作成一尺見方的“皮幣”,並且規定,諸侯朝覲皇帝敬獻禮物時,都必須用皮幣來盛裝。皮幣的定價是40萬錢,諸侯王需要向朝廷支付40萬錢來購買皮幣,而當時一個諸侯的收入大約只有20萬錢。

漢武帝通過這種近乎流氓和訛詐的方式,進一步削弱了諸侯的財富,而且還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歷經漢初四代帝王,這條路走的長了些,但走得值!

並且漢武帝還重用桑弘羊等人進行財政改革,把鹽鐵酒的經營權都收歸朝廷,進一步削弱諸侯的權力,壓縮諸侯的收入渠道。在平定了淮南王的叛亂以後,地方諸侯再也無力與朝廷抗衡。而那些倖存的諸侯王國也越分越小,以至於數百年之後出現了像劉秀、劉備那樣淪落的皇室宗親。

經歷了文景之治,朝廷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解決了內部矛盾,漢武帝也終於有能力把目光瞄向廣袤的草原…

(圖片源自網絡。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點贊、關注或在評論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