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老人自建“家教室”總結一生智慧傳承優良家風

88歲老人自建“家教室”總結一生智慧傳承優良家風

陳玉珪自建“玉珪家教室”。

文圖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唐東麗

從上世紀60年代到新世紀前10年,金州灣畔後石村的陳玉珪可謂“風雲人物”。半個多世紀的職業生涯中,他創造了令人咋舌的成績:

他在後石村大刀闊斧改革,帶領村民興辦企業,將一個貧困的小漁村帶成了全國影響力排行榜第57位的“中國名村”;後石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67元到2006年的16076元,村集體固定資產由1978年的550萬元到2006年的4.5億元,增加了80倍;在他任職期間,後石村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小康示範村、全國模範村民委、全國先進黨支部等稱號。陳玉珪個人在職業生涯中榮獲區、市、省、國家級90餘次各種榮譽,是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優秀企業家……

近日,聞聽這位見證並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傳奇老人在自家的院落裡,建了間“玉珪家教室”,名叫“時光的足跡”。記者來到金州後石村,拜訪88歲的老村委會書記。

良好家風轉化為“四不忘”美德

150年前,在金州螞蟻島屯,陳家就是出了名的善良、和睦、勤勞、孝敬父母、樂於助人的好家庭。陳玉珪的祖父陳祿,把53口人凝聚在一起,大鍋吃飯,齊心做事,和和氣氣,熱熱鬧鬧。祖父去世後,伯父主家,將島裡的私學館設在陳家,不收費,持續了幾十年。全屯三十多戶人家,誰家有難事,陳家都出錢出力。

家族這種美好品德和優良傳統,從祖父傳到伯父、父親,深深影響了陳玉珪。1932年出生的他,在兄妹六人中排行老四,讀過6年私塾,17歲開始勞動,當過民兵大隊長、青年隊長。1957年秋,陳玉珪攜妻兒從螞蟻島遷至後石村,從漁業隊長做起,不斷壯大漁業隊規模,很快就令後石漁業全區揚名。1960年,他任村管委會副主任,1966年至2004年任村黨委書記兼總經理,2004年至2007年任村副書記,之後又做村兩委工作顧問……他在後石村任職的44年間,是時代大變遷的44年,從家族承繼下來的美德漸漸發展轉化為“不忘黨,不忘人民,不忘父母,不忘幫助過我的人們”的“四不忘”美德。

“‘四不忘’陪伴了我一生,也是我建設家教室的初衷。”陳老告訴記者,他個人、陳家家族、後石村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多的榮譽,獲得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為始終記得“四不忘”,他希望在家教室裡記錄這一切,讓後人瞭解和繼承。

四大板塊記錄百年滄桑

“改革開放30年,後石村6年解決溫飽,14年步入小康,27年成為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百佳名村,關鍵在於後石村有一個勇於改革、銳意創新的領導班子,尤其是有一個一心為民,而又具有創新思維的領頭人。”這段話,引自《金州灣畔的明珠》一書,可以看出陳玉珪對於後石村的重要性。

儘管在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裡,取得不凡的榮譽與成績,讓後石村全體村民受益,陳老個人卻沒多少財富。2002年區裡倡導農村改制,他可以拿到價值1.35億的股份,卻被他拒絕了,村子也未改制;退休時,區鎮每年補助他6萬元工資,被他謝絕了。

但陳老認為,自己非常“富有”,因為他積累了一生的經驗與智慧、樸實的為人做事道理,他將這些精神財富具化為書籍、照片、獎章、錄像、文字,建成“玉珪家教室”,用來傳世。

記者看到,家教室包括四大板塊。除了對家族歷史的記錄,還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國際政要考察及參觀後石村的照片,後石村及陳老個人獲得的眾多榮譽,以及後石村半世紀的發展變遷,時間跨度150年。每張照片都在講述一個故事,記錄一個歷史瞬間。他還將半世紀的工作實踐經驗凝練成20句話,作為展品的一部分,分享給參觀者。

為後代留下精神財富

“還沒退休時,我就想建這樣一個家教室。”老人說,時光流逝得很快,他已經88歲了,希望給子孫留點精神上的東西,希望陳氏後裔傳承“正身穩行,益己利人,修德至上,公私分明”的家風。“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陳老認為,只有先教育好自家兒女,才能夠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

記者瞭解到,陳老有兩兒兩女,大兒子也當過村幹部,孫輩全都是大學畢業,在各自的崗位上都表現優異。現在,陳家四代25口人,相處和睦,相親相愛。家教室建成後,不少村民、老領導和朋友都來參觀過,陳老則當起了講解員,在一遍遍的講述中傳播著最樸實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