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視頻加載中...

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羅田怡

冰川消融,夾著礫石泥沙而下,經百萬年衝擊,終成平原。岷江、沱江穿城而過,沃野千里,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

百川向東,匯於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一座半島繞水而生,因江而興。名城危踞山嶺重丘,錯落有致,是謂山城。

經歷歲月變遷的滄海桑田,巍峨雄踞的山嶺為四川盆地內的古老動植物提供了護佑,長時間的孕育、保護,使得12000種高等植物成為四川盆地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也讓珙桐、大熊貓等古老珍稀的動植物,得以穿越千萬年時光與現代人類相見,也讓成渝兩地的美名傳遍世界。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圖據網絡

物華天寶

共育川渝生物“聚寶盆”

大自然鬼斧,削一方平原,鑿一處山地,皆因水而興。

岷江和沱江干流穿越成都市境,境內岷江干流長96公里,沱江干流長146公里,岷江、沱江流域面積分別佔55%、45%。而蜀地百川向東,長江、嘉陵江交於一處,江面自此開闊。水流充足且平緩的河道,為航運提供了便捷的天然交通網絡,長江橫貫全境的重慶,因水而興,1980年,國務院批准重慶成為長江沿線首批開放的8個港口之一,重慶港成為長江上游唯一的外貿口岸,自此拉開了重慶蓬勃發展的序幕。

如果說,水給了天府與山城時無荒年的饋贈,那麼四川盆地奉送給成都和重慶的“獨寵”,則賦予了巴蜀兩地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

從事植被生態、生物資源、自然保護等專業研究60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印開蒲把這裡比作生物資源的“聚寶盆”。“據最新統計,四川盆地共有高等植物12000種,其中的中國特有植物約6500種,佔中國特有植物總數的68%。”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印開蒲(右)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帶隊在川考察,對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副院長馬識途說過一番話:四川盆地是生物上一個得天獨厚的庇護所,一個動植物生存和發展的樂園。許多動植物在第四紀的冰期中泯滅了,在這裡卻保存下來。假如把雲南號稱為植物王國的話,這裡便可成為植物的搖籃,而且是珍稀植物的搖籃……

印開蒲對此進行解釋,“根據植物區系劃分,四川盆地往東是中國東部亞熱帶,屬於中國日本植物區系;西邊是中國喜馬拉雅山植物區系。盆地剛好處於東部亞熱帶山地,向西部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區,也是北半球東西南北植物區系的交匯地點。”

攤開四川盆地的地勢圖,他為盆底植物多樣性的存在條件,提供最直觀示意,“從地勢圖上,明顯看得出盆地的分界。邛崍山、大婁山、齊嶽山、巫山、米倉山、大巴山、龍門山……圍成一個‘盆’,成都、重慶都在裡面。”

他說:“盆地東南部合江縣長江河谷海拔僅220米,西部康定和瀘定縣交界處的貢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兩地高差達7336米,形成了從亞熱帶到寒帶完整的植被垂直帶,為植物區系的演化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圖片來自網絡

印開蒲舉例介紹,“比如蕨類植物中,產於古生代的有松葉蕨、蓮座蕨;中生代的有紫萁、芒萁;侏羅紀的有桫欏、金毛狗脊;白堊紀的有瘤足蕨等。裸子植物中產於侏羅紀以前的有蘇鐵;產於白堊紀的有松、雲杉;第三紀的有油杉、冷杉、鐵杉等。被子植物中白堊紀的有昆欄樹、連香樹等;第三紀的有珙桐、臘梅等。”

“巴蜀兩地應該同屬於一個植物區系,不分家的。”他再次把手落到地勢圖上,“四川盆地的地質歷史、地形地貌、生態資源本就是一體的。四川境內的珙桐、紅豆杉、銀杉,重慶境內的荷葉鐵線蕨、崖柏,這類‘活化石’級的珍貴植物,都是因為在一個完整的‘盆’裡,得以存在。”

一方水土

孕育川渝兩樣風情

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中心秘書長、研究員李晟之看來,大自然的神來之筆,在成渝兩地寫下了更多和而不同的故事。

左右緊鄰龍泉山和龍門山,兩山夾一平原的成都,佔據四川盆地自然條件最好的區域,推門一碧千里,遠眺可抵市域內海拔超5000米的西嶺雪峰。他表示,“北邊的秦嶺山脈,阻擋了寒流,而南方的山脈則是將印度洋暖流的餘波盡收盆地。大環境之下,成都平原坐擁得天獨厚的位置,有更優越的局部氣候。”相比之下,重慶的局部氣候,則“火辣”更多。“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和江水繞城的雙重環境,使得重慶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多急雨,也多霧,是典型的‘火爐’城市,也是有名的‘霧都’。”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重慶一棵樹觀景臺遠眺半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曾總結,成都好似潤澤天府的河水,是溫和的。而重慶更像勇往直前的兩江,是率直的。李晟之說,“像水一樣具有包容性,是兩個地方的共同特徵。”

“人的氣質性格的形成,在於參加了某種地理環境中形成的,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才會與自然界發生聯繫,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決定論”,為理解成渝兩地的差異提供了思路:在一個地理環境下進行的物質生產活動,會影響這個地區的人民性格。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心主任段渝稱,晉代巴蜀史家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有概括:“巴有將,蜀有相”。“顧名思義,重慶民風好武,多出將帥,如巴蔓子、甘寧、秦良玉等人;蜀地文風興盛,多出相才等文人雅士,如司馬相如、蘇東坡、揚雄等人,這些都不是偶然。”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蘇東坡

水潤千里,家園蓄積饒多,沃野天府之國;江水繞城,盤踞山地丘陵,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

基於各自的自然資源特徵,李晟之認為巴蜀兩地的互補性很強,是“競合”發展的關鍵領域。“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就是打破行政區劃,川渝兩地共同守護生態資源,休慼與共的事業。”

對於巴蜀兩地資源稟賦的利用,他認為是需要雙城合謀書寫的文章。“川西高原是緊鄰四川盆地的一處植物資源‘富礦。”

印開蒲表示,針對植物的研究越充分,越有機會篩選出更多有價值的結果。在此,他提到了青蒿素對瘧疾有治療效果的研究。公開資料顯示,當年國家科委與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牽頭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時,發現重慶酉陽的野生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全國最高。

成都平原,重慶山城,同出盆地、長江一源,兩地共享物華天寶;錦繡天府一碧千里,雄渾兩江鱗次櫛比,巴山蜀水各自美麗。無論共性與個性,相似與不同,都有一份共同的責任——守護大自然的饋贈。

滄海變陸盆

成就巴蜀世界獨一無二的動植物王國

封面專訪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印開蒲

封面新聞:植物資源的價值主要是什麼?對於一個地方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印開蒲:首先是生態價值,這個是最重要的價值。當然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從原始社會就開始利用植物資源了,首先是食用,後來又藥用。近百年來認識有了飛躍,它不僅可以作為食物和藥材,還可以做各種工業原料。而植物最大的用途,應該是它的生態價值,例如由各類植物的陸地生態系統,給地球製造了很多氧氣,還有對自然災害的防護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那麼植物的作用就更大了。

1981年,四川曾爆發了一次洪災, 1998年長江流域又爆發了一次洪災,從這兩次受災情況可以看出,在森林植被保護好的地方,受災程度較低;如果是森林被砍伐較多,植被破壞較厲害的地方,受災的程度就嚴重得多。

封面新聞:四川盆地的自然資源有哪些特點呢?

印開蒲:從植物資源方面上講,特點非常明顯。四川盆地剛好位於中國日本植物區系和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帶,也就是過渡地帶,所以這裡就具有兩個植物體系的特點,植物種類非常豐富。

上面曾提到過四川盆地形成的地質歷史,是2億多年前從大海中隨著地殼運動形成了如今的盆地地理構造,在此過程中,植物慢慢演化、生長,並由低等植物向高等植物進化。所以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內,有很多古老的植物種類。同時,盆地周邊的山脈,阻攔了距今250萬年以來的第四紀冰川的入侵,在四川盆地內側,氣候依舊溫暖,許多種珍稀的植物得以保存下來,如珙桐、紅豆杉、銀杉,崖柏、金錢松、荷葉鐵線蕨、等珍稀植物。也包括很多古老的動物種類,如大熊貓、金絲猴等。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封面新聞:成都素來有錦繡天府之稱,這與自然資源有關係嗎?

印開蒲:肯定有關係。李冰治水,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成都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是因為治水後成都平原的水系護佑作物種植,利於各種植物的人工栽培、馴化。

當然,成都平原西靠橫斷山脈,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3500-5000米的高山佔總面積的70%以上,高山上產生巨大的冰川。冰川消融、雨水沖刷形成河流,流向成都平原,這裡水系十分豐富。

如果說沒有那麼好的自然條件,這些植物就不可能在成都平原能夠生長得那麼好。水系發達了,自然條件優越,所以在成都平原才有那麼富饒的一個農耕區。

封面新聞:老話有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提出,對“這方水土”上的人們將帶來哪些影響和改變?

印開蒲:中央提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說法,我覺得很好,從行政上說,兩地是分開的,但實際上很多方面兩地是分不開。從文化淵源上來說分不開,巴蜀文化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獨特的地域色彩。另外,前面已談到,再從地質歷史、地形地貌上來說,四川盆地是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四周群山圍繞,成都和重慶位於盆地底部。就生物多樣性而言,成都和重慶同屬於一個區系。所以當我們談到“成渝一體化”時,在自然資源方面,已經不需要再單獨強調,兩地本為一體。

四川有極其豐富的資源在川西高原,也就是成都背靠的青藏高原東部地區,這既可以是成都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也可以成為重慶的機遇。

依託川西豐富的自然資源,兩強結合,對雙方都有利。

舉一個例子,重慶正在大力發展的生物製藥行業,其中重要的原材料就是中藥材,而四川尤其是川西地域的中藥材資源是最豐富的。前幾年我為成都植物園青少年科普館寫過一篇四川植物的介紹,由於行政區域的劃分,內容中沒有提到重慶的珍稀植物,但從完整的盆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來考慮,就應該放在一起。

封面新聞:如果說“自然資源不分家”,巴蜀兩地在同一個盆地坐擁相似的資源,您覺得應該如何保護與利用資源?

印開蒲:應該說最近30年來,無論在盆地底部或邊緣山地,國家的保護力度比較大了,不僅建了很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還建立了大量的藥用、工業用、生態景觀用、苗木花卉植物的栽培基地,植物資源的利用已經發展到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

我個人認為,在四川盆地周邊山地的植物,不排除在一些藥用植物的篩選上,可能還可以篩選到一些特殊的植物。比如說青蒿素,就是來自植物。當年有多名重慶專家參與了對青蒿素提純,重慶酉陽的野生青蒿,青蒿素含量最高。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所以說,也不排除隨著人們對植物的研究越多越多,越多越深入,對植物的利用取得更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成果。

從生態的角度來說,那價值就更大了。不管是成都平原周邊的山脈,還是是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如果不是山地的森林植物、灌叢植物、草本植物的護佑,各處山谷、丘陵地帶的水土流失可能非常嚴重。

所以說,從生態的角度,為了保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比如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及保持土壤、支持人類生命的自然環境條件等,都必須要對植物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封面新聞:針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否有具體的建議?

印開蒲:我還是從植物資源的利用說吧。無論是成都還是重慶,都應該重視川西這片地區。

不僅是從四川盆地來看,從全國來說,青藏高原地區都是我們國家的一個資源寶地,最富集的地區,那是一座自然界的寶庫。

2017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現在先進的手段,可能會從青藏高原地區發現一大批很有價值的植物。

從植物種類來說,全世界有30多萬種高等植物,中國最新統計大約35000多種,川渝兩地就佔了大約12000種,雲南的總數比四川要多一些,他們有一部分是熱帶植物,而溫帶植物和亞熱帶植物,還是四川最豐富,中國特有植物最多的地區就是四川。

今後,我們可以從這些特有植物中篩選出對人類生態和生命安全起重要作用的植物。

越過山丘

溫婉成都漸變火辣重慶

封面專訪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心主任段渝

封面新聞:同處四川盆地底部,一個是成都平原,一個是重慶山城,自然地理資源對這兩座城市的性格,是否有影響?

段渝:當然有,而且非常重要。成都地處平原,物產豐富,所以古時候當地人們有更多閒暇時間來思考哲學、文學和歷史等問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成都人的性情比較溫和。而四川盆地東部包含重慶在內,當地多為方山丘陵地貌,這樣的地理條件很容易將人群分割開來,結果就是不容易形成人口的聚集,而形成一個個的小壩子,這樣的壩子就更加容易形成壩子文化。同時,川東地區的高山峻嶺和大江大河,容易培養當地人勇猛剛烈的性格。

巴蜀之間的文化差異,在晉代巴蜀史家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有概括:“巴有將,蜀有相”,顧名思義,重慶民風好武,多出將帥,如巴蔓子、甘寧、秦良玉等人;蜀地文風興盛,多出相才等文人雅士,如司馬相如、蘇東坡、揚雄等人,這些都不是偶然。從這方面就能看出,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生態等資源都對人類性格形成有很大影響。

封面新聞:談到自然資源對人文環境的影響,巴蜀兩地有哪些共同點和差異?

段渝:兩地是有很多共同點的。古時候蜀國和巴國緊相毗鄰,巴文化和蜀文化融為一體,叫做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愛好,比如說喜歡吃辣椒、喜歡擺龍門陣、喜歡喝蓋碗茶。

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與雄渾山城 萬餘高等植物滋養巴蜀“聚寶盆”

但兩者也有差異的地方,比如說兩地人民都擁有“突破”的精神。但重慶是山城,是為了突破險惡的環境,爭取美好生活的嚮往;成都是平原,周圍則全部是高山,所以它的突破是為了突破高山對自己的束縛,勇於和外界進行交往,迎接世界文化衝擊的突破精神。

封面新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您認為“水土”對巴蜀人民的性格培養起到了什麼作用?比如說基於食材,川渝口味重麻辣。例如花椒、辣椒這樣的植物,發揚光大在川渝,是否有屬於它們的故事呢?

段渝:之前說到,成都平原物產豐富,容易出“相才”,也有“君子精敏”一說。受大山、大水等環境的影響,重慶人性格直率,這也是自然地理賦予兩座城市不同的性格。

花椒則是四川的本土特產,而辣椒則一般認為是從明末年間傳入中國,再從江浙、兩廣等地傳入四川,最終得到發揚光大。從飲食角度來說,川渝都喜歡吃辣椒和花椒,這是共通點,但重慶偏辣,成都愛麻,這從兩地的特色菜就能看出,像重慶的辣子雞、成都的麻婆豆腐等。

為什麼重慶更喜歡吃辣椒?其中一方面來源於重慶的碼頭文化。重慶水碼頭眾多,當地的碼頭工人在一天忙碌勞累的工作後,喜歡通過吃辣椒來緩解疲勞,這樣的碼頭文化十分鮮明。所以從飲食的角度,兩地也各有側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