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把陈胜打扮成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栓门轴的农民

在中国只要受过高中教育的人都知道陈胜这个历史人物,忘不了陈胜“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人生感悟,更忘不了他“天下苦秦久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生呐喊。

司马迁为何把陈胜打扮成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栓门轴的农民

(陈胜吴广起义)

可随着乳臭褪尽,阅历的增长,回过头再来读这篇高中时期所学的《史记.陈涉世家》,便让人心中疑窦丛生,陈胜果然像太史公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农民吗?

细读数遍,也读不出陈胜身上的农民感觉,反到从其脱口而出的名言金句,和其鞭辟入里的时政分析,让人感到陈胜与农民渐行渐远,反而与那些洞察天下大势,“动以利害,巧词服人”的纵横家学风相仿。

我们看看《汉书.艺文志》里对纵横家的描述:

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再联系到陈胜的名言金句和下面我们要叙述的陈胜对当时局势的分析和把控,皆能感觉到陈胜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纵横家的风范。

且看陈胜为吴广分析天下形势: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末知其死也。”

陈胜此时所处的大泽乡,正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故地。陈胜便借此发挥,又搬出了已死了十几年的楚国大将项燕来说事,整出个扶苏、项燕这两个不相干的人物来因势立导: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一个“诈”字,说的是吴广连连点头称道。

这还不算,为了让更多戍卒信服,陈胜还派人将一块写有“陈胜王”的帛书事先塞进别人拿来卖得鱼肚子,然后又让戍卒买鱼回来吃,大家看到鱼肚中的帛书,各个是惊诧不已。

等到了晚上,乘戍卒们睡觉之际,陈胜又让吴广躲到驻地附近的草丛里,点起了一堆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乡,陈胜王。”

这一套装神弄鬼的把戏演下来,陈胜在这九百人的戍卒队伍中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戍卒们各个对陈胜是顶礼膜拜。

纵上所述,你还会相信陈胜只是个房有一间,地无一垄的农民吗?

我看陈胜起码也是个早年学过纵横之术,因后来秦始皇扫平天下,统一六国,而导致陈胜家道衰败,学业中断的半拉子读书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记载成一个农民,我想应该有以下二个主要原因:

司马迁为何把陈胜打扮成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栓门轴的农民

(司马迁)

一、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家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很难读的起书的。

而读书在当时也是一种阶级的转变,由此可以上升为士族阶层。

在春秋战国那纷纷扰扰的大争时期,都鲜有奴隶或农民起义的历史记载,更别说有读书人造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

“士为知己死”,是当时读书人的普遍认知。即使是君王无道,报国无门,读书人也不会违背礼法,顶多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隐于市,或退避山野村外。

而陈胜做为一位读书人,斩木为兵,揭杆而起的行为和做法,在读书人中是开天劈地的头一遭,自然是被天下读书人所不齿的。

司马迁做为读书人,又是官方身份的太史令,无论是自身认知和官方身份都不认同陈胜这位读书人,居然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基于“天下苦秦久矣”的历史事实以及秦亡汉继的合法性,于是便将陈胜打上了农民的烙印,而且还是那种“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赤贫,可谓是用心良苦。

二、

另一个原因便是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评价陈胜反秦首义的原因,以此来提醒统治者应广施仁政,以此来避免像陈胜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例如: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躡足行伍之间,俯仰仠佰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

为了以理服人,以史为鉴,司马迁接着在文中话锋一转,用陈胜和关东诸侯豪杰相比较,从而得出农民出身的陈胜和他们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这一类比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即掩盖了陈胜的真实身份,又烘托出了类比的效果。

通过类比,引申出强大的秦国之所以被陈胜这样一个农民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群起响应而后灭亡的最终原因,皆是因为不施行仁政,不知打天下和守天下的形势不同。

一切为了主题,《史记》也有个人喜好和推测的成分。

司马迁为何把陈胜打扮成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栓门轴的农民

(汉武帝像)

结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需要,司马迁都必需将陈胜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造反的破落读书人,打扮成一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农民形象,才能合情合理的抒发自己的忧思之义,使统治者能够接受,并借此保护天下的读书人,同时也能保护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