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也许就是“是”

故事里的事,也许就是“是”


看两则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故事。


故事1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农夫和蛇”。


从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让它苏醒过来。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最后杀了农夫。农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伤心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这种报应啊。”


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故事2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襄公的“仁义”:


宋襄公在泓水屯兵,准备抵挡楚军的进攻。在楚军渡河的时候,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机出兵,但是宋襄公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师”断然拒绝。等楚军过河之后布阵的时候,目夷再次劝说宋襄公出兵,宋襄公再次拒绝,要等楚军布阵完成后再攻击。结果,弱小的宋军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被射中一箭。在目夷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狼狈的逃回宋国都城。


泓水之战也成为宋襄公的笑柄,毛主席也评价过宋襄公,说他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针对宋襄公的战法,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令半济而击

之”(《行军篇》)。即当敌人渡河到一半时,发动攻击。


在泓水之战后,宋国的大臣都埋怨宋襄公的糊涂。宋襄公却反驳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谷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总之要讲究“仁义礼信”,气的目夷说他:“君未知战”!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为伤重,带着他的“仁义礼信”去世了,宋襄公的霸主之心也随着烟消云散了。


两则故事,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明确两点:一是识别定位;二是要有明确的应对方法。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定位很明确: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中国的应对也很明确:围堵、打压、扼制。


如果说中美贸易战有的人还看不出来的话,或者说装着看不出来的话,这次疫情战,以蓬佩奥为代表的美国政客对中国的甩锅、抵毁、裁脏的言行,就看得十分清楚了。

对于美国,中国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应对方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