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方言]韶關市本地方言詳情,韶關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每日一講:韶關市本地居民方言介紹,韶關人你們都還會說家鄉話嗎?

韶關,廣東省地級市,古稱韶州,韶關有2100多年的城建歷史,被譽為“嶺南名郡”, 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丹霞世界遺產地,禪宗文化的祖庭、盛唐賢相九齡故里 ,朱德元帥祖居地 ,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客家民系聚居地、也是廣東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 ,此外,南雄珠璣巷是廣府民系傳說中的發祥地 。韶關歷代名人輩出,有侯安都、張九齡、餘靖等傑出人物。孫中山先生曾兩度率國民革命軍在韶關誓師北伐。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曾在韶關留下足跡。截至2019年3月,韶關市下轄3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2個縣級市:湞江區、武江區、曲江區、樂昌市、南雄市、仁化縣、始興縣、翁源縣、新豐縣、乳源瑤族自治縣,下轄93個鎮,10個街道,1個民族鄉。2019年末,韶關市戶籍人口337.2萬人,常住人口303.04萬人。

[廣東方言]韶關市本地方言詳情,韶關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韶關以客家方言為主,粵方言次之,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內部交流還保留著本民族語言。

韶關《民俗方言》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
韶關方言以客家方言為主,廣大城鄉普遍使用,併成為瑤族與當地漢族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韶關市區、樂昌市區和仁化縣城則普遍使用粵方言(廣州話),普通話在市區、縣城及工礦區也普遍使用。此外,還有少量農村地區使用湘方言、閩南方言、北江船話和粵北土話。韶關瑤族群眾使用瑤語,畲族群眾則已放棄本民族語言轉用漢語。
粵北地區呈“二元文化”,廣大農村、鄉鎮主要以客家話為主,在城鎮和中央、省屬工礦企業則以白話和普通話為主。前者是古代的“客家人”定居造成的,併成為“土著”;後者是受現代“移民”的影響,抗戰時期韶關作為戰時省會時期的廣州難民的北遷;新中國成立後五六十年代“小三線建設”,一大批建設者的湧入;以及在“文革”時,一批廣州知青和文化人的“流放”。


《武江區志》第二十四篇第三章第一節 方言分佈

武江區方言複雜,有客家話、蝨婆聲、白話、連灘話、船民話、瑤族勉語等方言。此外,還有約2萬人使用外地方言,約佔全區人口數的8.6%。這些人口分佈在城區及廠礦之中,均為建國前後,尤其是1984年9月建區後,從全國各地來武江區謀生、工作的外省、縣籍居民和幹部職工。外地方言人口主要來自湖南、江西、廣西、湖北、海南、四川、重慶、山東、河南、浙江、安徽、吉林、黑龍江、江蘇、上海等省及清遠、惠州、潮州等本省各市、縣。
一、客家話
武江區客家話人口,主要分佈在西聯、西河、龍歸、江灣、重陽等鎮的大部分農村。2004年,農村講客家話的人數44565人,佔全區農業人口73570人的60.57%。

[廣東方言]韶關市本地方言詳情,韶關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二、蝨婆聲
武江區蝨婆聲人口,主要分佈在重陽、西聯、西河等鎮大部分農村和龍歸鎮厚坪村,多數居住在武江、北江河沿岸,蝨婆聲人口約25530人,佔全區農業人口數的34.70%。
三、白話
白話,也稱粵話,武江區白話人口,主要分佈在城區和西河鎮塘灣、下坑、廣明龍、什石園等村,約12萬人,佔全區人口51.60%,其中在農村約2100人,佔全區農業人口2.85%。


《湞江區志》第二十三篇社會生活第六章 地方語言
新中國成立前,區境以其地處南北交通咽喉,又為南北商貿重鎮,由此形成方言雜聚,各處分佈的“南腔北調”格局。主要的方言,仍以三大民系流行的漢語方言為主。其中,主要包括粵方言、客方言,以及韶州本城方言等。在境內農村地區,以流行客家方言為主;在境內城區,以流行粵語方言(白話)為主,本城方言次之。
新中國成立後,伴隨著新移民不斷遷入境內,以粵方言、客家方言為主導的區轄境內,逐步融入贛方言、湘方言及閩方言,標準的漢語普通話亦在境內流行。形成城區以粵方言為主,客家方言遍佈城鄉,兼有韶州本城土語、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等族群方言分佈。


《湞江區志》第二十三篇社會生活第六章 地方語言第二節 客家方言
客方言又稱“客家方言”,俗稱“客家話”。是區境內主要流行方言之一。據史料記載,早在兩晉時期,境內就已有客家方言流行,根據學者考究,流行於粵北地區的客家方言,主要源自於中原遷徙移民,是其在遷徙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本土語言。據《簡明廣東史》記載,西晉永嘉年間,已有少量中原人經鄱陽湖沿贛水進入境內。然而,據調查,現分佈在區轄境內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從閩西南遷徙過來的移民,與分佈在境內周邊地區的客家人相同,境內的客家人基本同出自福建上杭地區。其主要分佈在區轄境內城郊與廣大農村,在境內城區客家人亦有少量分佈。據韶關學院餘伯禧、林立芳兩教授撰《韶關方言概說》記載:區轄境內境客家方言區主要在東郊和北郊一帶的農村,人口約有3萬。
方言客家話:其聲母系統大體與梅州話相同,共有16個聲母,包括零聲母;有韻母38個。


《曲江縣志》第六篇第五章第一節 方言概況一、客家話


(一)流行狀況
曲江縣客家話總體上與乳源縣、樂昌縣、仁化縣、英德縣的客家話較為接近,與南雄縣、始興縣、翁源縣的客家話差異稍大。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曲江縣客家話內部亦小有差異,以本縣地理區劃上來分,大致可分為東水(湞江流域)、西水(武江流域)、和南水(北江流域)三個大同小異的類別。
(二)人口分佈
1987年底,曲江縣約有262000左右的客家方言人口,約佔全縣總人口數(347014人)的75.6%,其中農村人口約225000人左右,城鎮人口約37000人左右。
客家話在曲江縣23個鄉鎮均有分佈,其中21個鄉鎮均以客家話為主要方言。僅梅村鄉以蝨婆聲為主要方言,客家話人口占少數;白土鎮以蝨婆聲為主要方言,連灘話、白話、客家話均分居其次。縣城及鄉鎮政府所在地均以客家話為主要方言。


《翁源縣誌》第六篇第五章 方 言
翁源客家方言是在民族大遷移的過程中形成的。翁源客家人與其他客家人一樣,原居住於中原,由於戰亂等歷史原因,自東晉起陸續南遷,先到江西,繼而遷入贛南、閩西、粵東。從族譜記載來看,翁源各姓大都是宋末明清從贛南、閩西再轉遷而來的,而多數是從閩西上杭直遷翁源。由於遷徙的地域、路線和歷史時代的不同,翁源客家內部的民情風俗、語言面貌亦存殊微之處。與梅縣客家話比較,翁源客家話的主要特點是有舌葉音t∫-t∫‘-∫-和撮口呼y。就翁源內部而言,較大差別的僅算翁北的巖莊一帶,其特點是ts-ts‘-s-,t∫-t∫‘-∫-二套合而為ts-ts‘-s-,其他地方僅存細微差別。


《翁源縣誌》(1988-2000)第二篇第一節 漢族客家民系
據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漢族人口308749人,佔總人口的99.29%,其中客家漢人佔大多數。翁源客家民系是在民族遷移的過程中形成的。據考古材料及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翁源就有人群繁衍生息,爾後歷經數千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把許多“謫徒民”強遷至嶺南,漢晉和南北朝,中原漢族人民又幾次南遷,至宋代,徒居於翁源的漢人已有一定的規模,“嗣後戶口殷繁”。期間金兵南侵、宋室南遷,南宋末“元兵撓攘”,這些歷史大變動又促成了漢民族的大遷移,戰亂、災荒迫使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途徑閩西、贛南輾轉至翁源。據各姓族譜記載,翁源大部分姓氏是福建、贛南遷來,其中福建上杭來者最多。早者有自宋代的陳、劉、吳氏,元代的張、甘氏。其後,明清各朝來者漸多,尤以明代遷翁的居多,有陳、溫、王、黃、郭、何、李、林、葉、官、丘、沈、吳、塗、張、楊、鍾等姓。清代遷翁亦有一定規模。由於南來的中原移民大都定居在閉塞的山區,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較少受到外來影響,因而一方面保持了客家人固有的傳統習俗,另一方面客家人本身強烈的宗族觀念和長期形成的文化禮俗,使他們形成了獨特的生活集團,保存了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乃至語言面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了翁源的客家民系。


《樂昌縣誌》(1994)卷二十七第四章第一節 方言分佈
本縣方言複雜,有客家話、白話、長來話、北鄉話、黃圃話、皈塘話、蓮塘話、梅田話、藍山話、樓下話、連灘話和船民話。此外,還有瑤族講的勉語方言。
客家話分佈在九峰、五山、兩江、大源、梅花、秀水、沙坪等鄉鎮全境以及廊田、雲巖、河南的大部和長來、羅家渡、慶雲的部分地區。講客家話的人數最多,約 30 萬人。
白話主要分佈在樂城鎮、坪石鎮和河南鄉部分地區。講白話的人數約 7 萬人。


《始興縣誌》第二十八篇第五章第一節 諺語
始興話屬客家方言。俗語屬口頭語的一部分。它在長期的社會和日常生活中產生和傳播,也在歷史的風雨中演變、發展或淘汰、消亡。透過這些俗語,也從中看到始興地域文化與北方地區文化的聯繫,也鮮明地體現了始興的民情風俗特點。
《始興縣誌》第三十一卷第六章方言


始興話是客家方言的一個次方言,它與梅縣話有許多共同點,但由於地理環境、居民來源不同,始興話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仁化縣誌》(1979-2000)第二十八篇社會生活第五章方言第一節方言概況
  仁化縣境內多為客家人定居,本地人絕大多數講的是客家話。由於地理上與贛方言區、湘方言區和粵方言區接壤,歷史上客家先民又與當地土著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加上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初期都有相當數量的外地人來到仁化定居或工作,語言上自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滲透和影響,從而使仁化的客家話產生了多種互有區別的方言變體。從已收集到的語言材料上看,縣內各地土語在語法上依然比較接近,但在語音部分、基本詞彙上都有明顯的差別,方言內部分歧的情況是頗為複雜的。
 根據初步調查,仁化客家話大致可分為董塘話、長江話、附城話、塞麻話和河源話五種。按河流流向劃分,全縣大體上分為上水、中水、下水三個片:上水片包括長江、扶溪、城口、聞韶鎮等,除長江鎮的冷飯坑、凌溪等村講江西話以外,絕大部分講長江話。中水片包括仁化、丹霞、仁化林場等,大部分人講附城話。下水片方言情況最為複雜,同一鎮(有些同一村)的人往往講出來的話不一樣,其中語音分歧較大的有三種:第一種為董塘話(佔該片人口的大多數),包括董塘和石塘的大部分地區、丹霞的車灣等村以及上水片的紅山全部;第二種是塞麻話,包括董塘的安崗、江頭、高宅,石塘鎮的雙峰、歷林、厚裡、猴子坪、小河塘,仁化的獅井、麻塘、夏富等村;第三種是河源話,主要分佈在董塘的紅星、五四、星光、東昇等村,他們都是因建新豐江水電站而從河源市遷移到仁化定居的。此外,縣境內還有定居在澌溪山的瑤胞所講的瑤語和通行於縣城的“白話”(即粵語)。講白話的人少數來自粵語區,多數則為自覺學習和運用第二方言的本地客家人。至於普通話,除了作為政府機關工作語言、學校教學語言以外,本地人在與外地人交際時也多能使用。


 由於縣境內方言情況較為複雜,各地土語之間語音差別較大,其中董塘話與興 寧、梅縣、惠州客方言更為接近,操這種方言人數約佔全縣客方言人口的一半以上。故僅選擇使用人口較多且接近純正客家話的董塘話作為仁化客家話的代表略加介紹,縣境內方言內部的差異可從“仁化客家方言詞彙舉例”中進一步瞭解。


《乳源年鑑》(2017)第七十五頁語言

乳源瑤族自治縣內普通話全覆蓋。瑤族人口母語使用的是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謠語支的勉語,瑤族人可用客家方言交流,編纂有瑤語教材。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世居乳源的漢族人口70%使用漢語客家方言,其餘則使用連灘話、白話(粵語)、湘語(湖南話)、船話(船民特有的語言)和古母水方言話。


《新豐縣志》新豐方言

新豐方言,有粵臺片客家話和水源話(注:水源話有時候也稱水源音客家話,學術上則被稱為客家話粵中片)兩種、後者又稱蛇聲。據統計,該縣使用粵臺片客家話的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70%,分佈在豐城、馬頭、沙田、遙田、回龍等鄉鎮。使用水源話的約佔全縣人口的30%,分佈在石角、大席。據查,該縣使用客家話有770年的歷史。

《南雄市志》南雄方言
南雄境內方言極為複雜,大體可以分為四片:城關話、上方話、下方話和北山話。上方話(位置處於境內湞江的上游)在大塘、油山、烏逕、新龍、坪田、孔江、界址等鄉鎮通行。下方話(位置處於境內湞江的下游)在湖口、珠璣、梅嶺、水口、江頭、古市、全安等鄉鎮通行。北山話在百順、帽子峰、瀾河、蒼石(上述地區大都處於南雄的西北部)等鄉鎮通行。這三片地區的鄉民大多自稱祖上從江西或福建遷來,與客家關係密切。從語音特徵上看,這些地方的土語既有與客家話一致的地方,也有與客家話不同的地方。

而第四片區的城關話,只在縣城雄州鎮及其近郊範圍內通行。城關話它自成一體,無論在語音、語調、詞彙和語法都與其他三片有較大區別,城關話究竟歸入哪個大方言至今沒有定論。


[廣東方言]韶關市本地方言詳情,韶關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1987年《韶關市志(下冊)》一、粵北漢語方言的種類及其分佈
粵北的漢語方言,大別為四類:
(一)客方言
粵北的客方言,分佈面很廣;翁源、始興二縣,為純客方言區;曲江、仁化、乳
源、英德四縣,客方言區佔多數;南雄、樂昌、連縣、陽山、連南、連山六縣,客方言
雖不佔絕對優勢,但相當部分鄉鎮、尤其在縣城,客方言基本可以通行。因此,客方言是粵
北的主要漢語方言。按語音類型區分,劃分為兩大片:


1.廣東客家方言粵臺片韶南小片
這種客方言的韻母系統,“m.n.η.p.t .k”六個韻尾齊全。除集中在韶關市區、外,大多分佈曲江、英德二縣境內,1987年使用人口約90萬人。其中:


韶關市東郊、北郊農村,使用人口約3萬人。


曲江全縣23個鄉鎮都有分佈,馬壩、大塘、火山、楓漳、靈溪、沙溪、烏石、樟市、羅坑、鳳田、江灣、大橋、周田、黃坑、龍歸等鄉鎮以客方言為主,白土、白沙、重陽、犁市、梅村等鄉鎮也有部分群眾使用。1987年使用人口共265380人(農村228180人,城鎮和廠礦37200人)。


英德縣分佈在橫石水、青塘、黃陂、橋頭、大鎮、白沙、魚灣、橫石塘、沙口、下石太、石扶鋪、石牯塘、西牛等鄉鎮,附城、張陂、水邊、大灣、沙壩、波羅、望埠、青坑、大洞、九龍、明逕等鄉鎮也有部分群眾使用。使用人口約590000人。


2.廣東客家方言粵北片
這種客方言的韻母系統,“m.n.η.p.t.r六個韻尾不全。主要分佈在始興等11個縣,使用人口約145萬人。其中:


始興縣;全縣都是客方言區,分佈在太平、城南、頓岡、沈所、澄江、馬市、陸源、城郊、深渡水、羅壩、都亨、北山、花山、司前、隘子等各鄉鎮。使用人口215800人。


南雄縣:主要分佈在瀾河鎮,全安、黎口、主田、古市等鄉鎮。


翁源縣:圭縣都是客方言區,分佈在龍仙、南浦、附城、礫下、周陂、三華、廟
墩、官渡、六里、紅嶺、壩仔、巖莊、江尾、松塘、翁城、新江各鄉鎮。使用人口
319430人。


乳源縣:分佈在附城、侯公渡、一六、龍南、大橋、紅雲、大坪、洛陽、古母水、
大布等鄉鎮,桂頭、柳坑的漢族人民也有部分使用。使用人口123900人。


仁化縣:分佈在螢塘、仁化鎮、石塘、附城、長江、扶溪、聞韶、城口、紅山、丹
霞等鄉鎮,使用人口142821人。


樂昌縣:分佈在廊田、五山、九峰、兩江、大源等鄉鎮,長來、蜜口兩鄉的武江之
東及羅家渡的南部也是客方言區。使用人口約310000人。


連縣:分佈在縣城、附城、九陂、龍潭及龍坪、朝天、高山等鄉鎮,使用人口
92000人。


陽山縣、分佈在江英、高峰、犁頭、嶺背、黃坌、小江、秤架、大崀、青蓮等鄉


鎮,黎埠也有部分漢族人民使用。使用人口約13萬人。


連南縣;分佈在縣城三江與寨崗二鎮,以及寨南鄉北部等地,使用人口53826人。


連山縣:分佈在縣城古田鎮和福堂、肖溪、小三江、田心、上帥、香寮等鄉鎮,使用人口約3000人。

另外,連縣有一種類似客方言的“阿B”話, 只流行於縣城和附城,使用人口28000人。

曲江縣亦有一種近似客方言的“蟻仔”話,僅在白土鎮五、八隊流行,使用人口140人。

仁化縣還有一種洶源話,雜有客方言和粵方言的音調。這部分居民在1958年從河源縣遷來,分佈在董塘鎮的紅星、五四、星光、東昇數村,使用人口3525人。
附:粵北語言分佈示意圖

[廣東方言]韶關市本地方言詳情,韶關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其他資料:

廣東方言(五)韶關方言
韶關地處粵北,含武江、湞江、曲江(原曲江縣)3區,並轄樂昌市、南雄市、仁化縣、始興縣、翁源縣、新豐縣以及乳源瑤族自治縣。韶關所轄區域,方言十分複雜。


客家話為韶關地區第一大方言,通行於韶關市區和東郊、北郊、樂昌(廊田、五山、九峰、兩江、大源等鎮)、仁化(董塘、仁化等鎮)、翁源(純客)、始興(純客)、南雄(瀾河及全安等鎮)、乳源的大部(附城、桂頭等鎮),使用人口約200多萬。


粵北土話(又稱“韶州土話”)指韶關地區與湘、贛兩省相鄰的某些區域所通行的系屬未明的漢語方言,總使用人口約50萬。


粵方言主要通行於韶關市區、樂昌(縣城及河南鄉)、曲江(馬壩等)、乳源(桂頭、楊溪等),使用人口約38萬。
除上述方言外,還有一些使用人口較少的方言(語言),詳下所述。


曲江區境內第一大方言為客家話,分佈於區內23個鄉鎮(如馬壩、大塘、火山、楓灣、羅坑、鳳田、江灣、大橋、周田、黃坑、龍歸以及白土、白沙、重陽、犁市、梅村等),使用人口近30萬。
粵語通行於馬壩、大坑口、烏石、周田、樟市、犁市等鄉鎮廠礦,使用人口約3萬,以城鎮廠礦使用粵語人數居多,其中在犁市鎮黃竹管理區有不足100人使用信宜話,在白沙鄉橫村、烏石等村落有數百人使用廣寧話。
在南部白土鎮的上、中、下鄉及下三都、蘇拱等村,白沙鎮的大村、中界灘和東安寨等村,馬壩、烏石、樟市、龍歸等鎮的部分村落;東北部周田鎮的較坑等少數村落;西北部梅村鎮的大部分村落,犁市鎮和重陽鎮的許多村落,則通行粵北土話,使用人數不詳。
另外,白土、周田、大橋、馬壩、樟市、犁市等鄉鎮通行閩語性質的連灘話,使用人口不足1萬。


樂昌市境內最大的方言為客家話,使用人口超過31萬,主要分佈在中部、東北部和西部山區,包括:廊田、五山、九峰、兩江、大源等鄉鎮,長來、安口兩鄉的武江之東及羅家渡南部。粵北土話是該市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約9萬,具體分佈是:(1)皈塘話通行於坪石鎮的皈塘、京口和金雞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5千;(2)長來話分佈於長來鎮和河南鄉部分地區,使用人口近2萬;(3)北鄉話通行於北鄉鎮、廊田鎮(樓下、白馬寨、油榨丘、平富、寨頭等),使用人口超過2萬;(4)黃圃話通行於黃圃鎮、白石、慶雲等地,使用人口約2萬;(5)老坪石話通行於老坪石鎮的蓮塘、陳家坪、三星坪等地,使用人口超過5千;(6)三溪話通行於三溪鎮,使用人口超過6千。粵北白話(粵方言)通行於樂城鎮、坪石鎮和河南部分地區,使用人口超過8萬。另外,河南鄉塔頭有潮汕方言,約2千人使用。


樂昌尚有4千餘人使用北江船話,亦稱“艇家話”,分為上河船話和下河船話兩種,前者通行於坪 石一帶,後者通行於縣城及以南,使用者主要是水運公司的船工及其家屬。


仁化縣境內居民多數使用客家話。仁化客家話可分5類:(1)董塘話;(2)長江話;(3)附城話:(4)塞麻話;(5)河源話。仁化粵語主要通行於縣城,使用者少數來自其他粵語區,其餘為雙方言者。


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漢族人口近17萬,瑤族人口約2萬。乳源漢族有90%多使用客家方言,客家話通行於縣內絕大多數區域;另有部分居民使用粵方言(珠三角片),分佈於桂頭、楊溪以及天井山林場等,使用人口約5千多人,在古母水和大布一帶通行粵語性質的陽山話,人口不足1萬;閩南話在當地稱為“漣灘話”,通行於桂頭鎮和楊溪鎮,使用者5千餘人。這兩鎮還有湘語通行,但具體範圍和人數則不詳。在西南部與陽山縣接壤的地區,部分居民使用陽山話;桂頭鎮還有三分之一的村落通行稱為“蝨聲”的土語;在古母水鄉有一種土話俗稱“貓子話”,約3千人使用。瑤族有東邊瑤和西邊瑤之分,所用瑤語屬苗瑤語族的瑤(勉)語支,東邊瑤分佈於東坪、柳坑、遊溪、必背等鄉鎮,人口1.7萬餘,西邊瑤散居於龍南、侯公渡兩鄉鎮,人口僅400多人。船話通行於附城和桂頭兩地,近2千人使用。

南雄市:除雄州鎮及黎口、全安、主田、古市等鄉鎮的部分村落外,其餘各地均使用客家方言。


始興、翁源、新豐縣三縣屬於純客縣,不過始興境內還居住著瑤族,約3千餘人,部分內部使用瑤語,多數兼通客家話,澄江、都亨的雷、藍兩姓約3千餘人,20世紀80年代末恢復為畲族身份,但使用客家話。翁源也有數千名瑤族居民只在內部使用瑤語。三縣客家方言的內部分歧從略。

韶關客家文化概述--《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8期

【作者單位】: 韶關學院學報編輯部

【摘要】:韶關客家人主要遷自福建,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客家文化為韶關客家人所認同,崇文尚武、耕讀傳家同樣是韶關客家文化的主流。韶關客家人的宗族、宗教觀念和民間風俗習慣跟閩西、贛南、粵東等地的客家人大體相似,也有其特點。韶關客家文化的弱點是“重農輕商” ,韶關的客家人較少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 ,這也是當地商品經濟長期不太發達的原因之一。

韶關地處廣東省北部,和湖南、江西兩省交界;人口有三百多萬,其中,70%以上的人是客家人,據我們對8縣(曲江、乳源、仁化、樂昌、南雄、始興、翁源、新豐)和3區(北江、武江、湞江)的田野調查,翁源、始興、新豐、曲江、乳源和仁化可說是純客縣(客家人佔80%以上),而南雄人中,一部分講客家話,一部分講粵北土話,樂昌人中一部分講客家話,一部分講粵北土話,市區的人過去講蝨拉話,抗日戰爭以後,廣東省政府一度搬到韶關,大批廣府人逃難到韶關市區,從此韶關城區的人開始講白話(廣州話)。除韶關城區外,城郊四鄉和各縣農村的人幾乎都講客家話,這跟贛州市(贛州城區講西南官話,城郊四鄉和各縣農村都講客家話)非常相似。韶關客家人的世代相傳多自稱來自福建省上杭瓦子街(或稱瓦子巷),除曲江縣的舊族譜在1949年後各種政治運動中幾乎都被燒掉以外,其他7個縣都倖存有或多或少的舊族譜,其中也有不少類似口述材料的記載。韶關緊靠江西省,但直接從江西南部遷來的客家人卻不佔多數,這也是頗為有趣的移民現象。
  客家人到了韶關,他們把中原的建築文化和南方的建築文化相結合,根據韶關的地理環境,修建起自己的家園。現有客家民居,多為清朝龢民國時期所建,韶關的客家民居,以一姓一村或一姓多村的建築群為主,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族聚居地。和興梅地區的圍壟屋不同,韶關的客家民居多是封閉式的圍屋和圍樓。這些圍屋也有圓形的,如翁源江尾鎮的八卦圍,但多數是方形的。韶關的客家圍樓,一般高二層,4至9米,佔地面積數千至數萬平方米,多以祠堂為中心,左右前後是住房,偏房在外四面圍合,具有防賊盜、防野獸、禦寒避暑的功能。圍樓,一般高3至5層,11至17米左右,佔地面積數十、數百、數千或上萬平方米,四面是高大厚實的圍牆,牆上佈滿瞭望孔和射擊孔,圍樓具有很強的防匪功能,一旦兵匪侵襲,全村人便躲進圍樓,可堅守幾天甚至幾個月,在兵荒馬亂的歲月,圍樓和圍屋保護了客家人的身家性命。現存的客家圍屋和圍樓中,以始興縣和翁源縣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翁源縣江尾鎮思茅嶺的張姓八卦圍,千迴百轉,撲朔迷離,瀰漫著道教文化的神秘氣息,始興縣東湖坪曾家的九棟十八廳,雕龍畫鳳,富麗堂皇,洋溢著儒家文化的濃郁氛圍。始興縣隘子鎮的官氏大圍,建於清道光至咸豐年間,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圍樓高達16.9米,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的“滿堂客家大圍”的匾額懸掛在正大門的門楣上,滿堂客家大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隘子滿堂客家大樓為當年客家富商官幹榮所建,官幹榮是木材商人,販運買賣木材發了大財,便建成了這氣勢雄偉的大圍。大圍由中心圍、上圍和下新圍組成。中心圍面積有5619平方米,共有17個大廳,265間房,兩口水井,由外、中、內三層房屋圍合而成,外層圍屋,中層炮樓,內層圍樓。上圍面積4387平方米,內外兩層四面房屋圍合而成,有10廳247間房,兩口水井。下新圍面積3117平方米,也是內外兩層四面房屋圍合,有6廳155間房,一口水井。滿堂大圍用料考究,全用清一色的大青磚,圍屋建成一百多年,至今幾乎完好無損。滿堂客家大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又一代表,標誌著韶關的客家人對客家文化的重大貢獻。
  維繫韶關傳統客家社會的力量主要是宗族力量和宗教傳統,這和粵東、贛南、閩西等地的客家傳統社會是相似的。如始興縣隘子鎮官氏在1949年以前,就是依靠“族庭”來維護宗族的運作,如族祠的日常香火、產業、醮地和春秋二祭以及族中的大事。族庭通常由族長和三大房的代表組成,但族中最有名望最有勢力者倒不一定參加族庭,他只是在大事上發表意見,一錘定音。如清末時大房的官蔚文,是官姓十七世孫,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曾任兩廣督練所籌備科提調員、陸軍部委員等職,當年他並不是族庭成員,但族長也要聽他的意見。

  族庭依照族譜對族人進行管理教育,嚴重違犯族規者會受到規勸或懲罰,例如同姓結婚、不孝順父母、偷雞摸狗、攔路搶劫、姦汙婦女等等,輕則罰跪,重則鞭打,或者趕出族中,謂之“出族”,特別惡劣者也有被處死的,如民國時官氏有一外號叫“竹雞”的不肖子孫,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族庭合議後,徵得官蔚文同意,把這惡棍處死。
  宗族力量對族人管理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經濟事務中,韶關各縣的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幾乎每姓都有“公償”,即族中產業,多數是田地和山林,如翁源縣江尾鎮湖心壩張姓和沈姓,仁化縣城口鎮恩村的蒙氏,始興縣東湖坪的曾氏等等大姓,都有為數可觀的族中公共產業,即“公償田”和“公償山”,“公償田”和“公償山”出租給族人或他人使用,其租谷或租金用作春秋二祭、興修水利和族中子弟的教育費用,如始興縣東湖坪的曾氏大圍屋設有教育區,即私塾,族中人稱“上窯背書房”,其面積有2187平方米,共有3個大廳,4個課堂,24間書房,45間學生住房,書房又是老師的住房。族中所有子弟讀書、吃住都由族中“公償”供給。仁化縣城口鎮恩村蒙氏在經商積得一定資產後,即大力扶持和鼓勵子弟讀書,學而優則仕,從宋朝以來,恩村蒙氏出了5位進士,16位舉人,由科舉貢授進入官場的就有52人,出任做官富而且貴,家族勢力進一步擴大,成為仁化縣的望族。翁源縣城江尾鎮湖心壩沈姓利用族產在村東建立了仁川社學,致力於培養子弟,從明天啟年間至民國時期,全村子弟由讀書而取得功名者有316人,其中舉人1名,貢生24人,庠生64人,大學生142人。這些人進入官場後光宗耀祖,沈氏於是成為翁源的望族。

  客家人不但鼓勵子弟讀書做官,也提倡子弟習武。冬閒時節,正是練武的好時光,請的師傅多是福建和江西的武師,師傅開始授徒時都要先講武德,即進行道德教育,如學成武藝不得欺凌弱小,特別不準欺侮婦女和兒童等等。春節舞龍舞獅正是習武子弟大顯身手的時候,舞龍舞獅時總要表演武術,武術(功夫)高超者往往能博得陣陣喝采聲。韶關離海太遠,接受海洋文化的影響較遲,在現代體育還沒有傳到韶關以前,練武可說是客家人最重要的體育活動,愛好功夫的年青人很多,韶關的客家名人中既有名相、名臣,也有不少名將,這跟民俗關係很深。
  宗教活動也是維繫客家傳統社會的重要因素。韶關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傾向,儒、道、佛都信,如來、觀音、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孔子、關公、天、地、山、水、橋、樹、石頭等等,幾乎什麼都拜。初一十五要拜神,出門辦事要拜神,逢年過節要拜神,結婚、生子、追悼亡者要拜神,客家人的拜神可以說幾乎不受對象、時間、空間的限制,而遇到大惡事,如有天災人禍,蟲災、早災、水災、人瘟(傳染病流行),或者是大喜事,如發放新族譜、宗祠或廟宇維修完工等等,則要“打大醮”,即舉行大規模的宗教活動。
  打醮,又叫“打大醮”,有的是單姓(一般是大姓)舉辦,如翁源縣江尾鎮湖心壩的沈姓和仁化縣城口鎮恩村的蒙姓,也有的是幾姓、幾村聯合起來一起打,往往是都崇拜一個神明,這是因為一個社區沒有一呼百應的大姓,於是借一個廟或一個神把眾多姓氏和村莊的人群維繫在一起,打醮,正是維繫和鞏固社區穩定和團結的重要活動。如曲江縣馬壩鎮的陽崗五穀廟大醮,就是方園十幾裡的大楊屋、小楊屋、山車、麻地崗、甘屋、羅屋、陳子園、茶子墩等等村莊合辦的。這些村莊住有楊、高、黃、陳、羅、馮、鐃、賴、韋等姓,其中大的也才幾百人,小的只不過幾十人,他們三年打一次醮,有時也破例打“雨醮”或“蟲醮”。

  韶關客家人打醮往往規模盛大,要請戲班演出,請道士做法事,道士是打醮的主角,除了唸經之外,還要表演上刀山、過火練、咬犁頭等驚險節目。打醮前和打醮時村民多數都要齋戒,以示虔誠,打醮是大型的宗教活動,又是大型的文化活動和商業活動,往往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除此之外,客家人還有各式各樣的宗教活動,如始興縣和仁化縣很多地方的“六月六”扛阿公(當地人把本地的神明稱作阿公),就是一種大規模的祈求豐收的遊神活動,人們抬著神像,敲鑼打鼓,有的還舞龍舞獅,到田間和圩鎮遊行,或者把神明扛到河裡“搞水”(給神像洗澡),祈望神明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通過種種宗族活動和宗教活動,韶關的客家人一直保持著客家人的特色,在吸取周邊優秀文化如廣府文化、湘文化、贛文化影響的同時,韶關的客家人頑強地保持了客家精神,幷發揚光大,他們認同客家文化,客家人那種崇文尚武、耕讀傳家、勤勞勇敢、刻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品德,在韶關的客家人中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張九齡、廖燕(清代名士)和陳嶙(明朝抗日援朝大將)、薛嶽(現代抗日名將)、張發奎(現代北伐、抗日名將)等等是韶關客家人的傑出代表。
  張九齡是客家人的驕傲,也是廣東人的驕傲,他是嶺南所出的第一個丞相,所謂“自古南天第一人”,他的政績,他的文采,他的風度,至今為後人景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千古傳誦,韶關最熱鬧的街道——風度路,就是由“九齡風度”而取名。始興縣客家民居的“天門阿公”,傳說就是唐玄宗御準開的,原來始興房屋的私廳比較暗,張九齡想開天窗又不敢,於是他在長安按老家的樣子蓋了一間房子,再請唐玄宗來家裡下棋,屋裡光線不夠玄宗皇帝看不清,張九齡解釋說不敢開天窗,皇帝恩准,於是張九齡馬上把已經做好的天窗打開,從此始興的房屋的私廳都開天窗了,為了紀念張九齡,就在天窗下方用灰塑了皇帝和張九齡下棋的故事,也有避邪的功能。之後天門阿公的灰塑內容更加豐富,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高山名川、花草蟲魚等等,都可成為一景。

  張九齡把中原文化帶進韶關乃至整個嶺南,為客家文化的孕育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愧為客家名人之首。韶關的客家人遷到外地,也把客家精神帶到各地發揚光大,其中也產生了不少英雄豪傑,朱德元帥就是一位,他祖上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從韶關經西京古道輾轉萬里遷到四川的儀壟縣的。1927年朱德領導南昌起義失敗後,也曾率部隊在韶關、梅縣休整多時,他用客家話和農民交流毫無困難,至今在韶關和梅縣還流傳著很多關於朱德的故事和傳說。
  韶關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所以六祖慧能在廣東苦苦尋覓祖庭不果,最終還是在韶關曲江縣馬壩鎮附近找到一塊寶地,作為開庭的聖地,此後他又在韶關的大鑒寺宣講佛法,由弟子整理而成《壇經》,六祖因此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和平民化,慧能以禪宗的祖師身份,和孔子、老子並列而成為中國古代對世界貢獻最大的三大思想家之一。慧能禪師的真身千百年一直在南華寺供奉,韶關至今流傳著很多關於慧能普濟眾生的傳說;而他的《壇經》成為佛教聖典,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韶關、梅州、贛州、龍巖、三明等客家人聚居地的名剎古寺,幾乎都是禪宗佛地,客家人,包括韶關的客家人,對佛教格外信仰。客家文化是多元文化,其中就包括佛教文化的精華。在韶關,關於慧能的傳說很多,韶關客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六祖近距離深層次的影響。

  韶關的客家文化同整個客家文化一樣,有著光彩奪目的精華,但無庸否認,韶關的客家文化也有其不足,這就是商業意識不夠強。光緒二年(1877年)《韶州府志》雲:“曲江(韶關古稱曲江)山水秀麗,衣冠不乏,沃土滿望,故人多樂農而厭商。”韶關地處廣東、湖南、江西三省交界,是交通要衝,自唐朝張九齡開通大庾嶺之後,韶關成為中原和嶺南的主要通道,地位更加重要,作為物質集散地和交通樞紐,發展商業有著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但是可惜的是,韶關的客家人卻把便利拱手讓給外地人。20世紀50年代以前,韶關的客家人出外經商的人很少,在本地做生意的人也不太多。在韶關最活躍的商人首推從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北上的老闆,其次是湖南和江西人,此外是福建和浙江人以及省內潮州和梅州人,韶關本地商人不佔優勢。因為外地商人眾多,所以韶關市區和各縣幾乎都有會館,如韶關市有廣州會館、楚南會館(湖南同鄉會)、豫章會館(江西同鄉會)、福建會館、浙江會館等,其中廣州會館佔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頗有氣勢。可見當時的廣府商人財力最為雄厚。南雄縣的會館也以廣州會館最為壯觀,廣州商人在南雄的生意也最大,其他各縣的情況大同小異。直到上一世紀後期改革開放,在韶關經商辦廠資本最為雄厚者多為外地人,韶關客家人的傳統觀念重農輕商,這一直對本地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韶關的經濟發展遠遠低於全省的水平,其中原因很多,而韶關的客家人的商業意識相當澹薄,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不能不正視的弱點。

[廣東方言]韶關市本地方言詳情,韶關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韶關市本地方言詳情,韶關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