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的進攻戰術本是天衣無縫 卻正對志願軍彭老總胃口

朝鮮戰爭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前期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採用了著名的“鉗形”戰術攻勢,首先在仁川港成功登陸,將一隻鉗夾部署在朝鮮人民軍的後方一側,釜山防禦圈的美軍第8集團軍以及南朝鮮偽軍作為另一隻鉗夾,兩支鉗夾用力的夾住朝鮮人民軍的前後方,一同發力,合力併攏,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將朝鮮人民軍的近十萬部隊圍困在朝鮮半島南部。經過奮力突圍,朝鮮人民軍只有三分之一的部隊撤回北部半島,損失慘重。麥克阿瑟的這種進攻戰術堪稱天衣無縫,成功地扭轉了此時朝鮮半島的局勢。

麥克阿瑟的進攻戰術本是天衣無縫 卻正對志願軍彭老總胃口

此後,麥克阿瑟故技重施,指揮“聯合國”軍跨過“三八線”,向半島北部繼續發起攻擊,這次也是採用了這種“鉗形”戰術攻勢,在西線以沃克的美軍第8集團軍為主力,東線以美軍第十軍為主力,東西兩路各為一個鉗夾的方式,企圖在鴨綠江邊將兩支鉗夾併攏,殲滅朝鮮人民軍殘餘力量,結束這場朝鮮戰爭。“鉗形”攻勢這種戰術,最先是由二戰德國人使用的,在歐洲東線戰場發揮出巨大的威力,尤其適用於機械化軍團的大規模進攻,其特點是突破銳利,以最快的速度在兩個方向突破敵軍防線,迅速形成合圍,將防線中的敵軍全部包圍後逐步壓縮直至殲滅敵人,如同螃蟹的兩隻有力的臂膀狠狠的夾碎敵人。

麥克阿瑟的進攻戰術本是天衣無縫 卻正對志願軍彭老總胃口

但是這種戰術卻正對志願軍彭老總胃口,在志願軍的反擊戰役中,彭老總在西線主攻方向佈置志願軍第13兵團三個軍的重兵,在東線則佈置志願軍第四十二軍(後來是志願軍第9兵團),分別鉗制麥克阿瑟向朝鮮北部半島伸出的這兩支鉗夾,在他的兩隻鉗夾還未合攏之時,就發起攻擊。

“鉗形”攻勢這種戰術威力十分強大,但是也有其弱點,作為兩支鉗夾的部隊之間的距離太大,相互不能快速呼應,各自的側翼是赤裸裸的暴露在敵軍面前的,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抵擋住敵人的衝擊,極易被敵人突破而危及自身,猶如螃蟹的鉗夾被生生折斷。

麥克阿瑟的進攻戰術本是天衣無縫 卻正對志願軍彭老總胃口

而志願軍也傳承瞭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其戰術就是正面攻擊,側面迂迴、穿插。這種戰術機動靈活且較為適合此階段的志願軍。在彭老總的指揮下,志願軍各軍先形成一個大的戰術迂迴圈,而後在局部戰術層面再形成小的迂迴圈,把麥克阿瑟的“聯合國”軍的兩支鉗夾分別分成數段,使其臂膀發不上力,如同螃蟹的兩隻臂膀被切碎成數段。

所以這兩種戰術的交鋒下,志願軍彭老總的戰術明顯佔優,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複雜的地形也限制了麥克阿瑟“聯合國”軍機械化軍團力量的發揮,在始終不能突破志願軍正面阻擊的情況下,而落入志願軍的重重包圍圈,也可以說反包圍圈,兩支臂膀也不能合力,只得各自為戰。“鉗形”攻勢的戰術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利用兩隻有力的臂膀夾碎敵人。

麥克阿瑟的進攻戰術本是天衣無縫 卻正對志願軍彭老總胃口

所以作為“鉗形”攻勢戰術的兩隻鉗夾的東西線“聯合國”軍在久久不能突破志願軍阻擊的時候,空有強大的火力,只得撤退以避免腹背受敵,成為志願軍的“甕中之鱉”。彭老總也是看出了麥克阿瑟的這種戰術安排的弱點,制定出的相適宜的對策,一舉擊退了“聯合國”軍幾百公里。

接替麥克阿瑟的李奇微上任時,立即就做了戰術改變,不再使用麥克阿瑟的這種戰術安排,而是將東西線“聯合國”軍分成左翼右翼,齊頭並進,左右平行線上相互距離沒有拉太遠,部隊之間可以相互照應,而且致力於將面對志願軍正面的戰線拉成一條直線。所以在後期的戰役中,彭老總的志願軍也是沒有像之前那樣,一條南北向上將“聯合國”軍切割成幾段,打一場迂迴殲滅戰,而只是抓住機會打掉李奇微直線戰線上的凹凸部。所以說麥克阿瑟前期的戰術安排雖然取得了奇效,天衣無縫的將朝鮮人民軍即潰,而在志願軍彭老總這裡卻是十分對胃口,一直吃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