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無意的恐嚇,給孩子埋下恐懼的種子

父母無意的恐嚇,給孩子埋下恐懼的種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五歲的明明在遊樂場充氣城堡玩得很開心,媽媽提醒他要回家吃飯了,提醒了幾遍之後,媽媽不耐煩了,對明明說,你不回家,媽媽再也不帶你來了。明明聽了之後,趕快哭訴著說,不要,媽媽不要。


孩子把大人的話當作耳旁風,不聽話的時候,家長難免用恐嚇的方式,類似於:


不刷牙,你的牙齒就會掉光;

不睡覺,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

你不聽媽媽的話,不要媽媽,媽媽明天離家出走;

……


恐嚇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從身心影響來看,恐懼需要消耗人體更多的腎上腺素,激發人保護緊張狀態的生理物質,當腎上腺素不夠時,人體的多巴胺會轉化成腎上腺素。


多巴胺是增加人快樂感的物質,久而久之,快樂就會失衡,增加緊張不安,抑鬱遞增。


父母無意的恐嚇,給孩子埋下恐懼的種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恐嚇給孩子帶來什麼心理影響?


首先,被恐嚇的孩子,自尊感喪失,體會到深深地被遺棄的恐懼,長時間處於絕望的邊緣。


心理學家Fonagy提出,孩子會先發展出等同模式,外部現實和內在世界的主觀體驗和簡單地等同,因此孩子會認為,如果父母遺棄我,我就是應該遺棄的。


其次,被恐嚇的孩子,內心敏感脆弱,外在一點兒刺激,例如別人的批評,他們內心呈現防禦和進攻的狀態,極力地想要維護自己;


在恐嚇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反社會人格比例非常高,他們把對於父母的恐懼,迷散性地投射到人際關係中,認為周圍的人就像恐怖份子。


第三,內疚和羞恥感伴隨他們長大,他們會認為自己沒用,是父母負擔,生到世界上就是來受苦的;


或者自我憎恨,父母為什麼生我,最好不要生我,我總是帶來麻煩!


第四,被恐嚇的孩子,往往掌握了父母的雷點,他們經常用任性對抗父母,心理上的不服感讓他們的叛逆心理更重,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做。


父母無意的恐嚇,給孩子埋下恐懼的種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怎麼避免孩子耳旁風的情況,正確引導孩子


1、首先要了解孩子“耳旁風”的原因


是不是孩子在為某事情生氣而消極對抗,與他溝通;或者是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拖拉,他們預先已經知道,反正爸爸/媽媽還得再叫我好幾遍。


可以嘗試提醒的方式,比如告訴孩子還有十分鐘就睡覺了,讓孩子有緩衝。


2、正面與積極行為反饋


國外有一項心理研究,小朋友被分成A,B兩組,他們分別進入一個有吸引人的玩具的房間。


研究者對A組小朋友說:“不能玩這個玩具,否則打斷你們的腿!”恐嚇的威力似乎不錯,沒人敢玩。對B組小朋友說:“不能玩這個玩具,因為要送給福利院的小朋友,保持完整很重要。”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A組的小朋友再次進到房間中,觸犯規矩的有九成,而B組小朋友只有三成。因此,強調行為的積極意義是引導孩子的長久之計。


父母無意的恐嚇,給孩子埋下恐懼的種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3、不要直接攻擊孩子本身


你太沒禮貌了!”“你太不懂感恩了““你太笨了!”……這些攻擊孩子本身,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孩子無法區分自我與行為表現,於是認為我就是壞的,不好的。


4、讓孩子探索內疚感,自我約束其行為


父母也可以訓練孩子同理心,告訴孩子當他得不到回應時,他會傷心著急,同樣,如果父母叫他沒有反應,父母也會著急。


恐嚇讓孩子聽話,只有暫時的效果,但是有很深遠的副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