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这就是我努力的意义

1

又是一天的陪读生活。

从早上10:30到此刻,我又在培训机构待了一天。

并且,还要继续待到20:30。

有点疲惫,有点抓狂,却不敢停步。

因为,我是一个小升初孩子的家长。

中午开过家长会,匆匆忙忙回到家,吃过饭后本打算午休一会儿,结果睡了半小时,闹钟突然响了,吓得我赶紧起床。

豪可能也是困到了极点,我连喊几声也没叫醒他。

心疼他几秒后还是把他拉了起来,豪被吵醒,仍停留在梦境,一脸疑惑地问我:妈妈,干嘛要吵醒我?

待我告诉他已3:30了,他睡意全无,一跃而起。

幸好天气凉爽,不用顶着烈日出门。

到了学校刚好到点,目送豪进了教室,我另找了间教室,听昨晚未来得及听的课。

是的,这就是我努力的意义

2

这段时间真的是累极,失眠严重,常常睡到半夜就醒来,或是因为梦境,或是因为担忧,总之,连梦里都是在帮豪抄错题,抽背诵,做听写。

每天下班后陪豪一起复习,每晚都10点后才睡觉,整个过程,太多崩溃。

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严重受挫,常常因为某道题,某个答案,就怒吼豪是笨蛋,每天做作业的现场都堪称车祸现场。

豪说,“我不要你这个发脾气的妈妈”。

连豪爸那样淡定的人,也连呼自己心脏快出问题。

他说自己宁肯去编一个复杂的程序,也比辅导作业轻松。

而我,全靠逍遥丸,才能保证自己在此状态下的身体健康。

过去的周末,我没下楼,在家把豪所有的错题抄写了一遍,然后让豪重做。

做得起,奖励一个拥抱再加一个亲吻,顺带一句“宝贝加油”。

做不起,一句怒吼“你这个笨蛋”,外加一句,“去把你爸喊进来”。

豪爸进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关窗户,他说估计全小区都知道我家有个要小升初的孩子。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我知道骂孩子不好,我知道孩子需要鼓励,我知道孩子也很努力。

可是,我更知道,小升初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年后孩子是读优质初中还是菜场中学,意味道孩子初中三年将和怎样的人同行,意味着孩子以后是上重点高中还是被调配到职高。

很功利,对不对?

但是,对不起,这就是现实。

教育是公平的,但前提是你自身得有实力。

如果在第一轮进不了好的公立中学,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去争取私立学校无比稀缺的名额。

而私立学校,要考进去,是那么那么难。

所以,我能不紧张吗?

是的,这就是我努力的意义

3

可是,紧张能解决问题吗?

不能。

我们不是天才,也没有多高的天赋,那就只有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

不是说“勤能补拙”么?

我当然不会将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豪身上,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们是彼此独立的个体。

但是,作为他的妈妈,在他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必须以他的学习为主。

也许我因学识的限制,见识的局限,并不能充当豪合格的人生导师。

但是我可以,将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告诉他,哪条路才是现在看似辛苦,以后却相对轻松的一条路。

相比游戏,相比玩耍,相比葛优躺,读书肯定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但唯其苦过,方知其甜。

那些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攻下难题后的欣喜若狂,克服惰性后的自律成长,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也是他付出后的必然收获。

我当然知道成才的道路千万条。

现实生活中,有小职员员奋斗成总经理的,有快递员奋斗成大老板的,也有工地小工奋斗成大boss的。

但是,这种成功的概率毕竟太小,我们不能以个例去推测大多数。更多读书少的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艰难挣扎。

我也不否认世上真的有运气这回事,但不管运气也好,机遇也罢,最终还是需要自身实力来支撑。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好,而我对豪最大的祝福,最大的希望就是:

有能力选择他想要的生活,而不必为了生活而工作。

是的,这就是我努力的意义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尼采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没有谁能轻易成功,所有人前光鲜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你只羡慕别人次次前三,却没有看到别人周末苦读;

你只看到别人孩子优秀,却没有看到家长的投入。

曾看过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投资。

这个投资,不单指金钱上的投资,还有家长在时间上、精力上的投资。

家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做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忽然想起龙应台的那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深以为然。

我经历过读书少带来的无助,经历过读书少带来的恐慌,如果说每个大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那我心中的这个小孩最大最大的愿望就是多读书。

我蹉跎了很多岁月,人到中年时想要奋起直追却发现力不从心。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我无法让自己的岁月重来,却可以让我的孩子不再重复我曾经的路。

这,就是我努力的意义。

是的,这就是我努力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