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是双标党,你也许根本未曾正确地评价他人!

导读

大家有没有这样相同的共鸣?朋友们聚在一起八卦,大家会对朋友圈内不在场的人士挨个儿点评一番。比如,XX最近又肥了很多,不坚持运动太懒了;XX那件裙子颜色不好看,审美堪忧;XX新找了个有钱的男友,迅速和之前的矮矬穷分手了,好势利等等。另外,我们还会在领导点评下属,人事部门讨论人事变动,朋友抱怨不给力的同事时,听到大量关于某人各种各样的刺耳评价。

大多数人都是双标党,你也许根本未曾正确地评价他人!

聚会会产生大量评价

大多数人都是双标党,你也许根本未曾正确地评价他人!

各式各样的标签

这些评价如果只是包含了很多简单粗暴的倾向性字眼,例如“懦弱”、“幼稚”、“固执”、“玻璃心”,同时又缺少具体的事例信息支持,那么你对这些评价信息的接受就需要保持谨慎。因为评价者很有可能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它是归因理论的一个现象,即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是不是很难理解?简单打个比方来说,当我们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多半会把原因归结为:这事或这人太令人生气了!(情景性因素);但当我们看到别人发脾气的时候,多半会把原因归结为:这人脾气真的很不好!(倾向性因素)

大多数人都是双标党,你也许根本未曾正确地评价他人!

基本归因错误


假设你和一位朋友约定7点会面,谈一件重要的事情。现在是7点半,朋友还没出现,你会如何就此事给自己一个说法呢?
A. 我敢肯定一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绊住了他,使他不能准时来这里。
B. 这个烂人!!他就不能上心一点吗?

事实上,因为信息不足,你并不能确切知道迟到原因(因为你并没能即刻飞到朋友身边,观察他现时的状况,以获得足够的信息判断到底为啥迟到)。即使如此,你还是会进行归因的,这个A/B选择其实就是情境和倾向性归因。根据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总体而言,选B的人数明显多于选A。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有“基本归因错误”嘞?

并不是因为我们都是自私爱推脱责任的坏人,只是我们的注意力有局限罢了。当我们观察和分析他人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个人身上,很容易会忽视周围的环境。当我们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地注意力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因此我们在给行为归因的时候,就倾向于选择我们注意力关注到的一方。

我们在对待他人的事情上,是相当懒惰的越是对情境的信息了解不足,我们越喜欢嘲笑别人。我们看不到情境,从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我们只看到了他这个人,或1%他的人生,于是认为这就是全部,至于我们看不到的99%的他的人生,只要看不见,我们就会当它不存在。


“基本归因错误”有哪些危害嘞?

  • 简单粗暴又不重视情境因素的批评,加上和人格有关的负面评价,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被评价人觉得委屈,不被理解,对评价结果表示不认同,对改进措施并不配合。长期如此,评价人会觉得此人不可救药,好意提醒却不知悔改。双方的关系裂痕无法修复,越闹越僵。
  • 倾向性归因的批评表面上是为了促进别人进步,提升组织战斗力,实际上却让组织管理和培养成员的成本大大增加。
    低自尊和自尊基线波动较大者,在遇到倾向性批评后,极易陷入自卑的低潮。他们由于缺少坚定的自我确认,凡是扣在他们头上的个性缺陷,他们都会立刻寻找相关事例来印证,将缺点和批评如数认领,而不会先尝试找出反例来推倒指责,建立自信。同时,由于批评者又忽略了情境性因素,被批评者更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件事做的不对,该如何有针对性地改正。被批评者陷入低潮期,工作方面继续表现不佳,批评者则会进一步觉得这个人就是难以担当重任,自己当初的判断并没有错,那就永远无法意识到自己所犯的基本归因错误。
  • 基本归因错误在群体中会引发连锁传播,产生放大效应。由于群体具有人云亦云的特点,周围的人都那么评价一个人,受社会规范无形中的胁迫,你也很容易跟着群体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一个人的缺点就会被放大,对他的评价会逐渐偏激。
大多数人都是双标党,你也许根本未曾正确地评价他人!

指责与被指责

我们应该如何破除基本归因错误呢?

  • 投入一定的精力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具体情境因素,将出现的问题追溯到某一个具体的事件上,据此出发,去理解、指引别人。
  • 要留意群体环境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避免先入为主的印象。
  • 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一个领域的知识,都有助于从不同层面去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来破除基本归因错误。

总结一下,就是将问题具体化、保持独立思考、多层次多角度去解释别人的行为。这种练习被称为“归因宽容”。


大多数人都是双标党,你也许根本未曾正确地评价他人!

具体化、保持独立思考、多层次多角度

本文参加#科学V计划##科学有真相#,内容为作者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