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一、交椅文化背景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发展规律及深厚的历史背景。中国自周王朝形成的礼乐制度,详细划分了各个等级的宗法制度,包括日常起居甚至丧葬,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容僭越。例如古代饮食用具,上至周王,下至公卿等,都有严格而明确的等级划分,称为“列鼎”。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这样的等级制度,充斥着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家具,不仅家具的形制,连家具的材质、色彩纹饰,都按照严格的等级行事。如天子用玉几,以下的诸侯卿大夫等,用雕几、彤几、漆几等。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提倡恢复周礼,这种等级观念势必根深蒂固的融入其思想言行之中。数千年来儒家文化的繁衍,有些封建思想,虽已过时落后,但仍无形中影响着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方式。

明清时期,这种等级制度依然延续,不同品级的官员服饰的色彩及图案,有着严苛的界限。这些观念自然也影响到家具的制作及使用。

交椅,就是明清时期人们心目中等级最高的制式之一。古代帝王,在朝坐宝座,出巡则坐”龙椅”。龙椅就是皇上坐的交椅。明代历朝帝王像,要么坐在宝座上,要么坐在龙椅上。清代宫廷内务府史料中,将造办处制作的这类交椅,称作“交椅式宝座”,足见其地位之崇。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即便是在民间,坐具亦是有等级之分。地位越高,坐具等级越高。长者、高士、达官等不仅居于中心位置,坐具也比其他人高级。这在众多的明清时期版画中都有体现。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由此可见,交椅不是人人都能坐的。坐交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头把交椅”,成为首领的代名词。

二、交椅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中国传统家具的演变与成型,是随着古代起居文化,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成型。

这种变化,无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盛行,众多带有佛教色彩的元素逐渐影响了人们的起居生活。尤其是当时的统治者,引领了这一潮流,从而逐渐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习惯。

史载汉灵帝好胡服,便于骑射活动,于是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胡,泛指北方游牧民族,秦汉以后”胡”的称谓较为广泛,把北方和西方的民族都囊括其中,从这些地区输入的物产,都冠以“胡”字,如胡琴、胡椒、胡萝卜等。

前文《后汉书》中所载的“胡牀”,牀字通床。古代的床并非现在睡觉用的卧具,而是指坐具。胡床实际是一种双腿交叉的凳子,因此又叫交凳,是随着佛教传播而来。

我国最早的交凳形象见于东魏河南石刻,北齐《校书图》中,勘校五经诸史的学士,坐于交凳之上。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上述影像可知交凳在我国的使用可以追述至1500年前。

至于交椅的出现,无相关史料可考。目前只在宋代绘画、墓葬石刻、壁画中,能看到清晰完整的交椅形象。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图像中清晰可见,椅子的下半部分与交凳完全一致。

尽管交凳的制作和使用极为便捷,但毫无疑问,交凳毫无舒适度可言。

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家具史上,文献记载有据可查商周时期,已出现的高等级家具有席、屏、几。这些家具常常配套使用。

而交椅上半部分圆弧形靠背,与中国古代的早期家具种类----凭几,十分相似。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由此不难推论,交凳传入中国后,由于其坐感舒适度较低,不适宜久坐。为弥补此缺憾,古代匠师凭借聪明智慧及精湛技艺,将交凳的便捷与凭几的舒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交椅,无疑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古代家具史上较早成型的家具种类,其型制的完备,不晚于宋代。

据说,南宋宰相秦桧坐交床时头总是向后仰,以至巾帻堕下,京尹吴渊为了拍秦桧的马屁,特地在交床后部装上托背,人称"太师椅"。此太师椅形象,是否是图9春游晚归图中的形象,尚缺乏历史依据。

埃及国家博物馆,收藏一件有着3500年历史的图坦卡蒙王座,其座面下腿足采用交脚形式。就该椅本身结构特征而言,座面与靠背之间固定的L型连接件,及腿足下部粗于交叉部位,可知该椅无法折叠。从功能上来说,与交椅无关,也未见相关形象传入中国的记载。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三、交椅的基本形制

交椅的基本形制,分为圆背式交椅和直背式交椅两种。

圆背式交椅,椅子上部的椅圈及靠背,与常见的圈椅形制相近。但为了满足折叠的需要,改造了椅圈与座面的连接方式,略去鹅脖及联邦棍的做法,改由后足上部延展出弯曲而前伸的构件,来支撑椅圈的扶手。

圆背式交椅的形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靠背板的变化。而靠背板的变化基本分为独板式和攒框镶板式两种。

直后背交椅的形制,相对于圆后背来说较简单。交叉的后足向上延伸,以搭脑将后足与靠背上端连接起来。这种交椅相对简洁,折叠起来更节省空间。但由于靠背的角度不能过大,因此交椅腿足交叉的角度较小,导致打开来的座面较窄,远不如圆背式交椅的舒适感。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直背式交椅结构相对简单,其产生年代应早于相对结构较复杂的圆背式交椅。

另外还有一种较为近似的交躺椅,其特征是有着长且直的扶手,也称“逍遥椅”。但由于其扶手连接前足,致使交椅无法折叠。只有将扶手与前足之间的榫卯拆开,才能折叠,因此严格意义上不能归属为交椅类。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四、圆背式黄花梨交椅(明清时期)的存世情况

依据《明清紫檀黄花梨家具存世量调查报告》(作者:谭向东)数据显示,至今见诸于出版物和官方发布的资料,以及收藏家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遗存的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在国外博物馆及民间收藏家手中共计29件套。国内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院2件,上海博物馆3件,国家博物馆2件,陕西历史博物馆2件,内蒙古喀喇沁旗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1件。合计39件。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上述数据中,成对存世的黄花梨圆背式交椅共有6对:国家博物馆1对,美国波士顿博物馆1对,上海博物馆1对,法国巴黎爱丽舍宫1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对,以及河北私人藏家1对。

另外,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所藏的1件交椅,与故宫及上海博物馆各藏的1件交椅相同,应是出自同一堂。

五、保利秋拍的交椅存世情况

本场拍品之交椅,与故宫藏1件,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交椅1对,形制及局部特征上完全相同。此4件交椅极有可能出自同一作坊,甚至同一工匠之手。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浅说“头把交椅”,兼记保利秋拍黄花梨麒麟纹交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