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愛”是否正成為孩子探索真實世界的路障?——《零零後》

沒想到第二次看《零零後》,還是會邊看,邊抹眼淚。

第一次看,最大的感觸是,孩子成長的煩惱如果放到一個拉長的時空裡去觀察,便不再是個問題。從而更容易包容意外,放下期待與焦慮。

第二次看,更多地是為生命成長、蛻變的力量而感動。

你的“愛”是否正成為孩子探索真實世界的路障?——《零零後》

父母不要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路障

一個生命來到世界上,他/她所經歷的一切皆是為了實現成長和蛻變。這是生命本然的基因和真相。無論遇到怎樣的家長、老師和境遇,孩子都不會停下成長的腳步。

正如片中的兩位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他們在早期,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社交上都遭遇了巨大困難和痛苦。

是父母與老師持續不斷的耐心、包容、鼓勵、支持、信任,以及平和而安定的心態,為孩子們找到自信與未來的人生使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土壤。

事實上,父母頂多只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成長的環境,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高估了自己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

父母真正要做的僅有一條:不要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路障。其餘的交給孩子自己去完成即可。

退位為支持者,讓孩子獲得成長的動力--反省力

你的“愛”是否正成為孩子探索真實世界的路障?——《零零後》

一個人成長和蛻變的直接動力,是反省力。而很多人都是在遠離父母的羽翼後,因不斷碰壁,才漸漸收穫這個能力的。就像片中的柔柔,她在美國經歷連續被三個寄宿家庭趕出來的遭遇後,懂得了“世界不是圍繞著你轉的”,心裡要裝著別人。

為何父母不能在孩子尚小之時,就漸漸鬆開羽翼,退位為一個支持者,而非掌控者的角色,讓孩子平順地完成走向獨立的過程呢?

觀影結束後的分享時間,後排有位10後小男孩鼓起勇氣發言說:“我希望大人在我們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幫助我們。” 我覺得他真正想說的是,家長目前的方式,在他看來,並未讓他感受到被支持。

大多數情境下,父母往往變身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而不自知。父母過多地參與,甚至是充滿控制地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反而會極大地妨礙孩子獲得反省力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放下恐懼,做真實的父母,讓孩子的生命儘可能自然綻放

你的“愛”是否正成為孩子探索真實世界的路障?——《零零後》

父母每一次焦慮、擔心、沮喪、生氣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父母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

為何關於育兒,會心生恐懼呢?到底在害怕什麼?細想之下,其實是害怕得不到親朋好友甚至是孩子的認可。

為何外界的認可對“我”如此重要呢?因為,“我”的內在是不認可自己的,這種深層的不認可,讓自己充滿了匱乏感,就像一個黑洞,需要不停地從外界得到認可,從而填滿內在。

其實,當所做的事情是完全發自內心的熱愛,不論幹得如何,都是不需要外界認可的,因為做的過程本身就能讓自己得到滿足。

如果父母不是出於對孩子全然純粹的愛,而夾雜了自我顏面等等的私心,便容易產生焦慮。

也許更深層次的恐懼,還源於父母自己不願意接受真相。真相是:

- 其實“我”對教育一無所知;

-“我”對孩子的行為和心理並不理解;

你的“愛”是否正成為孩子探索真實世界的路障?——《零零後》

-“我”也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諸多負面情緒,甚至對自己走到今天的人生為何是這個樣子,而未來又該如何做出人生選擇,也完全不知所以。

如若父母果真是無條件地愛孩子,並且做好直面真相的準備,也許就能漸漸放下焦慮和恐懼,和孩子共同勇敢地面對各自真實的自己,面對教育路上的種種挫敗;心悅誠服地承認自己其實不懂教育,不懂孩子,甚至不懂自己。

你的“愛”是否正成為孩子探索真實世界的路障?——《零零後》

也許所謂“教育”,不過是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完成一場有關生命真相的探險遊戲而已。

當父母漸漸消除自身的恐懼,生髮出面對挫敗的勇氣,才能雲淡風輕地看待孩子成長的煩惱,同時也就能給予孩子一個無所畏懼和勇於探索世界與生命真相的榜樣。

做真實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讓生命之光綻放本有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