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那些閉關鎖國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

普慈賢


閉關鎖國出現在清朝鴉片戰爭之後。

1、在清朝以前,沒有哪個朝代有閉關鎖國的國策,因為當時的中國實力很強大,沒有外國敢來侵略!

2、在清朝末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中國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的影響:

正面影響:

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走私,維護了沿海地區穩定,對殖民者侵略取得了一定的自衛作用!

負面影響:

阻礙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繫,從而導致沒有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科技,故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力的社會進步!限制了對外貿易及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經濟落後,最終導致中國近代被侵略!

綜上所述,清政府領導者沒有接觸西方先進文化,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大國,所以我認為閉關鎖國政策是無能清政府的自願行為!


洞悉天下事


閉關鎖國政策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清朝中後期實行的一整套的限制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措施,在中國其他王朝並沒有閉關鎖國政策。明代曾一度實行的是海禁政策,海禁是不同於閉關鎖國的。

明代中期實行海禁政策,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倭寇侵擾我國沿海地區,對浙江、福建地區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朝廷實行海禁政策,但是等到戚繼光等人肅清了沿海倭寇之後,海禁基本就放開了,史稱“隆慶開海”。隆慶以後,基本對外貿易是一個比較活躍的狀態,西班牙人從美洲運來大量白銀到馬尼拉,中國商人把手工業產品運到馬尼拉進行交易,史稱“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直接促進了中國白銀貨幣化水平。

清朝初年,也實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原因是想要通過海禁圍困臺灣的鄭氏家族,康熙皇帝在1683年鄭氏家族投降收復臺灣以後,也曾一度放開海禁,1684年,康熙皇帝分別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4個海關,管理對外貿易。

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在1717年,康熙皇帝擔心沿海居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滿清統治,再度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除保留東洋貿易外,對南洋各國,只允許外國人來華貿易,不許中國人前往貿易,從此,清朝閉關自守的政策正式開始。到了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1759年, 清政府專門制訂《防範夷商規條》,詳細的規定所謂“防夷五事”,標誌著清王朝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形成。

在閉關鎖國政策之下,中國民間私商不能私自出海貿易,基本只保留了朝貢貿易,外國商人也限制來華貿易。所涉及到的內容不僅僅包括經濟領域,還包括了技術領域、文化領域,可以說是全方位的禁止,嚴重阻礙了中西方的交流和中國經濟發展,不利於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最後,要注意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並不是完全禁絕海外貿易,當時保留了一個口岸——廣州,可以進行海外貿易,但是必須是和政府制定的十三家商行進行貿易,史稱“十三行體制”。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哦!


珠三角小老師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前言

閉關鎖國是指不與外國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和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奉行的孤立主義本質上是一個道理。

我國自明代鄭和下西洋後(1405-1433)因被當時的士大夫集團批勞民傷財,時任兵部侍郎的劉大夏一把火燒燬了鄭和航海圖,又實施海禁政策,修築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明朝閉關鎖國

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統治者出於對加強統治的需要,不接納外部事物,維護政權穩定,在元末明初時期,因日本封建割據,諸侯亂戰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的領主組織武士、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對此朱元璋開始實施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罷太倉黃渡市舶司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頒佈“禁海令”規定:“……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銷了自唐朝開始就存在的貿易港口福建泉州、浙江寧波、廣東廣州三處市舶司。不許民眾出海,船都不讓造大點。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隆慶年代才解封

清朝閉關鎖國

順治

清廷對來華貿易的外國商船,沿襲明朝成規,不許進入廣州,只准於澳門交易,後因臺灣鄭成功抗清,順治十二年開始執行“禁海令”和“遷海令

乾隆

18世紀,航海貿易已成為世界主流,很多西方國家為了殖民地開始像東方發展,清朝國內農民起義不斷髮生,統治者擔心洋人和漢人聯合起來反清,對海禁政策執行的更嚴厲

結論:

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的2次海禁都是為了鞏固國家統治穩定,都是統治者自願實施孤立政策的,並不是被迫,在鴉片戰爭中,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