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洪湖湖底長年水草豐茂,素稱水下“大草原”,歷史上面積達44萬畝,加上水面上的蓮、菱、芡實等浮葉植物,菰、葦、荻等挺水植物,成為一個各種層次植物與水交融共生的世界。 [10]

1950年代,有水生植物有92種。由於圍墾湖泊,水生植物減至32科69種。主要優勢種類和水生生物量較大的有黃絲藻、輪葉黑藻、菰、聚草、苦草、金魚藻等10多種。挺水植物:荷、菰、稗草、蒲草、席草、菖蒲、慈姑、水芹、鴨舌草等。浮葉植物:菱、芡、睡蓮、菱、水竹葉、水荷草、馬來眼子草等。飄浮植物:蕪萍、小浮萍、紫背浮萍、三叉浮萍、槐葉萍、滿江紅、水浮蓮、豬耳菜、水家菜等。沉水植物:苦草(扁擔草)、輪葉黑藻(燈籠泡)、聚草、大茨藻、小茨藻、水車前、麥黃草、黃絲草、牛尾草、金魚藻等。其中經濟水生植物有蓮、芡、菱、藕、艾白、李莽、慈姑、蘆葦、席草和香蒲都系沿襲天然品種。到21世紀初仍存35萬畝沉水植物帶和4萬畝挺水植物帶。 [11]

水生動物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良好的溼地環境和豐富的溼地資源,使洪湖歷來成為溼地水鳥棲息覓食過冬的理想場所。據1996至2004 年的調查結果表明:洪湖溼地現有鳥類138種,其中水禽63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白肩雕、大鴇共6種,二級保護的有白琵鷺、白額雁、天鵝、鴛鴦、蒼鷹等13種;每年僅來洪湖越冬的水鳥達數十萬只。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在這裡棲息、繁殖、越冬,保存了淡水溼地的代表物種,被譽為“華中地區溼地資源的基因庫”。

洪湖東西兩側與長江相通,是淡水魚生長生活的王國和天堂。據20世紀80年代調查結果顯示,洪湖有魚類57種,隸屬18科,在種群數量上以鋰科居多,約佔58.5%,其中胭脂魚和鰻鱺是國家重點保護魚類。在57種魚類中,短頜鱭、頜針魚、太湖短吻銀魚、暗色東方魨等23種均系當年5、6、7、8月“灌江”進入河道在洪湖生長生活的長江魚類。而實際洪湖大湖內保存的淡水魚類有34種,即:鯽、黃顙魚、紅鰭鮊、烏鱧、鱖、鯰、黃鱔、泥鰍、刺鰍、鰷、鯉和少數草魚、青魚等。 [6]

生態環境

編輯

洪湖是中國生態系統保存較好、水質唯一整體達到二類標準的大型淡水湖泊。 [3] 洪湖大湖水面53萬畝,是目前全球水質優良的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是中國重要的溼地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湖北之腎”。被列入《中國重要溼地名錄》和《中國溼地保護行動計劃》, 在2008年2月2日,經國際溼地公約局批准,洪湖溼地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2] 2006年,在十一屆世界生命湖泊大會上,洪湖獲得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良好的植被使該地物種相對丰度極高,僅鳥類就有138種,其中水禽63種,是全球重要的水鳥越冬地和候鳥遷徙停歇地;魚類57種,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在這裡棲息、繁殖、越冬,保存了淡水溼地的代表物種,被譽為“華中地區溼地資源的基因庫”。 [12]

21世紀初,洪湖水面曾由於過度圍墾和養殖,生態遭到較大破壞。水域面積僅53.3萬畝,比20世紀初下降了近2/3。洪湖圍網養殖面積一度超過30萬畝,佔湖面面積的70%以上。 [13] 由於圍網養殖需要穩定的水位作保證,增加了防汛調度、水位控制工作的難度。一旦遇到大洪水,堤防、涵閘出現險情,船運搶險器材、救災物資在有的湖區根本無法靠岸。大面積開發湖泊水面、大量的餌料和排洩物造成湖泊水質的不斷惡化,嚴重破壞了湖泊生態。水體汙染逐漸加重,水生植物群落退化,水草覆蓋率不足70%;野生動植物,尤其是水禽和魚類種類及種群數量減少。20世紀70年代以前,調查到水禽記錄為112種及5亞種(其中冬候鳥61種),魚類為81種,後江湖阻隔後魚類下降到57種,且小型化趨勢明顯。 [13]

洪湖成因於河跡窪地湖,屬貧-中營養水平,汙染物途徑主要從總乾渠轉嫁而來,懸浮物、化學耗氧量、硫化物、氟化物、六價鉻、氰化物、砷等。洪湖因為生態的不平衡不得不建立溼地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農業。由於圍湖造田、過度捕撈導致水面縮小、水質下降、水草瀕臨枯竭、鳥類和魚類資源急劇減少。20世紀50年代,洪湖面積達760平方公里,到21世紀初,湖泊面積銳減到348.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只有1.35米。 [10]

治理開發

編輯

洪湖位於洪湖市西南部,面積760平方公里,為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湖水呈淡綠色,是全國少有的無汙染湖泊,也是湖北省境內有機物含量最豐富的淡水湖和全國重要的淡水魚基地。有魚類84種,野鴨18種,常年棲息飛雁等候鳥39種;有水生植物92種。春花、夏荷、秋蓮、冬鴨,四季宜人,系避暑和旅遊勝地。 [14] 1 956年前,洪湖屬通江敞湖,上納四湖水系來水,下受長江、東荊河倒灌。經過多年治理,已經達到水旱調節自如。 [7]

水利工程

洪湖分蓄洪區,位於“四湖”下區,跨監利、洪湖2縣市,總面積2783平方公里。可承宣長江中下游超額洪水量160億立方米,是保障荊江大堤安全的一項重要工程。1972年動工,到1984年9月,按規劃修建一條長64.45公里的主隔堤和與之並行的一條排澇河,主隔堤上建有附屬建築物11座。第一期加固工程於1980年完成。

四湖水系治理,四湖地區以有長湖、三湖、白鷺湖、洪湖四大湖泊而得名,地處荊江北岸與漢江、東荊河南岸之間,包括洪湖、監利、沙市3縣市全境及潛江、江陵、石首、荊門等縣市一部分。治理之前,這一地區江湖貫通,河湖交錯。每年汛期,長江水從東荊河、內荊河倒灌入洪湖,淹沒洪湖周圍與內荊河兩岸大片耕地。特大洪水年份,淹沒面積達60%以上。

在疏通上游河道的同時,在“四湖”下區修建洪湖隔堤工程和新灘口堵口工程,建成“四湖”水系排水總出口—新灘口排水閘,堵死江水倒灌的口門,實行江湖分家。建成全長446.82公里的總乾渠、東干渠、西乾渠、田關河、螺山渠和洪排河6大排水千渠,新開和疏浚全長1802.46公里的138條排灌支渠,並在沿幹、支渠建立20座節制閘。沿江修建排灌涵閘和電排站,做到排有出路。灌有水源。經過治理,“四湖”地區成為江、河、湖相聯的渠網化平原湖區,共擴大耕地150萬畝,建成高產穩產農田300多萬畝,初步形成綜合型的農業生產基地。 [15]

乾渠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四湖總乾渠臨利縣黃歇口鎮一段

四湖總乾渠,修建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955年12月起至1960年3月止,第二階段自1965年冬起至1966年春止,第三階段自1978年冬起至1980年春止。總乾渠一河兩堤上接長湖,中連洪湖,下與長江相通。渠底高程習家口25.36米,新灘口16米。設計底寬習家口30米,福田寺上126米,閘下130米,新灘口54米。除福田寺上下1公里斷面已達設計標準外,其餘河道斷面和渠堤大部分都沒有達到設計標準。四湖總乾渠比原內荊河擴大河道斷面,縮城流程近200公里,增加排水能力,有利於汛期搶排和降低地下水位,同時,通航條件得到改善。開渠結合滅螺,也使血吸蟲疫情得到緩解。 [16]

涵閘

洪湖市洪湖圍堤穿堤建築物共54座,其中涵閘30座、泵站10座、埋管14座,大都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灌溉、排漬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新灘口排水閘,位於四湖總乾渠與長江交匯處,洪湖市新灘口長江干堤上。新灘口建閘前為通江敞口,四湖地區的漬水主要通過內荊河由此排洩入江,同時長江洪水也由此沿內荊河向四湖地區倒灌。為制止江水倒灌,從1956年開始,每年汛期在此臨時堵壩。1958年8月,經省水利廳審查批准,新灘口排水閘正式動工興建。工程由四湖排水工程總指揮部統一領導。組織施工。1959年9月工程竣工。2003年-2005年重新對新灘排水閘閘室、左右岸牆(非過水部分)進行了加固,公路橋進行改建,啟閉機房重建,內河外江消能防衝及加固處理,現已竣工投入使用。

新灘口排水閘,系輕型浮筏三孔一聯開敞明槽,以1931年外江水位29.8米、內湖水位24.58米為設計標準,按1954年外江水位31.25米、內湖水位25.4米作校核。設計排水流量460立方米/秒,設計外擋水位差最高5.85米,內擋水位差最高3.9米。該閘建築在地質條件比較複雜的軟弱基礎上,地下水位一般在17-18米,最高達23.27米。該閘地處四湖地區最下游,多年實際運用表明,自排時間長,排水效益顯著。投入使用後,最大排水流量1280立方米/秒,年均排水量26.83億立方米,受益面積10352平方公里。

新堤大閘,位於新堤鎮西1公里長江干堤上,主要作用是直接將洪湖水排入長江。19970年10月開工,197 1年6月竣工,共完成土方213.萬方方米,砌石19689立方米,閘型為拱涵半明槽式,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排水流量800立方米/秒,最大可達1050立方米/秒。閘頂高程36米,閘頂設公路橋,可通行載重15噸的車輛並有灌江納魚苗的設備。該閘原規劃為洪湖蓄洪墾殖工程之一,汛期搶排洪湖漬水,汛後快速排完湖水,進行墾殖。但因汛期江水水位過高,汛期中搶排洪湖漬水機率很低,有的年份汛期中完全無搶排機會。 [17]

該閘位於長江干堤新堤鎮西、新堤老閘上游3公里處,是四湖中下區自排設施的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直接將洪湖水排入長江。該閘閘型為拱涵半明槽式,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排水流量800米/秒,最大可達1050米/秒。閘底高程19.6米,閘頂高程36米,全閘23孔,每孔淨寬6米,孔高9.5米,配置鋼質平板閘門,每扇閘門重12噸,配有25.2噸電動捲揚式啟閉機5臺,閘頂公路橋可通行載重15噸的車輛。並設有引灌江水接納魚苗的設備。 [18]

新灘口泵站,位於洪湖市新灘口排水閘左側,與四湖總乾渠相通。1983年12月6日開工,1986年7月7日竣工試車。 樞紐總體佈置為堤身式,鍾型流道進水,低駝峰虹吸管道出流,出口裝有拍門。泵站設有中心控制室,實行集中控制,採用電選線巡迴檢測、微機處理新技術。該站既可排洪湖水,也可直接排四湖下區農田漬水,排水效益顯著。 [17]

堤防

四湖流域洪湖市堤防由洪湖圍堤和下內荊河堤聯成。洪湖圍堤由總乾渠北堤、子貝淵引堤、下新河引堤以及港螺堤聯成,全長93.14公里,屬國家Ⅲ級堤防。下內荊河堤由下內荊河南、北堤與蔡家河東、西堤聯成,全長157.5公里,屬國家Ⅲ級堤防。[19]

湖區水產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洪湖金灣漁場收漁

1980年代以前,洪湖大湖區的漁業以捕撈為主。魚產量1950年代為1萬噸左右,生產魚類隨著江湖洄游性魚類鱭、銀魚等消失,主要為鯉、鯽、烏鱧等大中型魚;1980年代初,鯽、黃顙和紅鰭魚等3種小型魚類成為漁業對象。1990年代隨著迷魂陣、電捕魚等竭澤而漁的捕撈方式漫延,魚類小型化進一步發展,捕撈個體多數僅20-30克重,且以1年齡魚為主。洪湖魚類資源的主,洪湖魚類衰竭有加速的趨勢。 [2]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洪湖漁民捕撈作業

洪湖養殖基本停留在子湖群和低窪地。1990年代初開始進入大湖圈養,1990年代後期螃蟹養殖興起,2004年洪湖大湖養殖面積2.51萬平方公里,約佔湖泊總面積的80%,大大超過了法定養殖面積和湖泊自身的生物承載能力。 [4]

解放前,洪湖漁業沿襲傳統捕撈方式,生產水平低下,漁民被視為“漁花子”。解放後,除採用先進捕撈技術外,主要開展水產養殖。1985年,洪湖縣沙口鎮漁場率先在洪湖圍攔養魚114畝.平均畝產成魚195公斤。

1986年洪湖圍攔養魚發展到5980畝,成魚總產450噸。其中王嶺漁場500畝圍攔水面,畝產成魚340公斤,比自然產出率高50倍。魚類品種,1960年代以前,有21科101種,後因江湖隔絕,洄游性魚類種群減少。 [20] 洪湖水產品產量豐富,品質聞名天下,號稱全國水產之都,有“中國淡水水產第一市(縣)”的美譽。全湖常年魚產量多在30萬公斤以上,佔湖北全省產量一半以上; [6]

珍珠養殖,境內湖泊盛產三角帆蚌、雛紋冠蚌。1960年代中期,引進河蚌育珠技術。1971年,洪湖縣螺山植蓮場插片3500個湖蚌,吊養在4畝水面的池子裡,2年後收珍珠21公斤。該產業後來沒有進一步發展。

蟹養殖,1975年,洪湖縣在洪湖試投天然蟹苗250公斤,至1983年共投蟹苗2596公斤,捕成蟹223.8萬公斤。1985年,洪湖縣水產科研所在中國水產聯合總公司支持下,建立湖北省第一家工廠化半鹹水蟹苗人工繁殖場,當年產出17.5公斤蟹苗。 [21] 到21世紀初,洪湖大閘蟹年產量近5萬噸,佔全省大閘蟹總量的三成以上,2016年洪湖還榮獲了“中國名蟹第一市”的稱號;洪湖小龍蝦同樣縱橫四海闖天下,2017年產量達8.53萬噸,位居全國縣市第二位。 [6]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洪湖 蓮藕採收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洪湖蓮藕

洪湖湖區蓮子採收

洪湖湖底長年水草豐茂,素稱水下“大草原”,水面上的蓮、菱、芡實等浮葉植物,菰、葦、荻等挺水植物,成為一個各種層次植物與水交融共生的世界。1951年洪湖水域面積為114萬畝,21世紀初仍存35萬畝沉水植物帶和4萬畝挺水植物帶。湖中水生植物共92種,其中蓮籽每年出口均在20萬公斤以上。 [6]

圍湖造田

1950年代洪湖還是一個同江敞水湖,湖泊面積約為114萬畝,1960年代開始,通過水利建設、江湖隔斷和大面積的圍湖造田,到21世紀初洪湖實有水面不足40萬畝。 [22]

航道航運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洪湖市新堤碼頭

內荊河流經荊門、沙市、江陵、潛江、監利、洪湖6縣市,沿途彙集大小河流渠道數十條,貫連長湖、三湖、白鷺湖和洪湖等,共有通航里程1438.5公里,其中常年通航807.5公里。 [23]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新灘口船閘

新灘口船閘,建於1960年,設計過船能力300T級,年平均呑吐量20萬噸以上。2003年開始,國家投資對其進行加固,現已投入使用。 [24]

旅遊開發

洪湖擁有溼地生態、紅色旅遊、三國文化、地熱溫泉、美麗鄉村等豐富的旅遊資源。洪湖藍田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原瞿家灣農業產業化經濟開發區經省政府批准更名為“湖北洪湖生態旅遊度假區”。洪湖旅遊區(瞿家灣鎮古街、藍田生態園、悅兮·半島溫泉)榮獲“靈秀湖北十大旅遊新秀”稱號。境內還有著名的三國烏林古戰場和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出生地黃蓬山等眾多歷史遺蹟,有待深度開發。 [12]

瞿家灣鎮古街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悅兮·半島溫泉

洪湖藍田風景區

生態治理

2005年起,湖北省全面啟動洪湖拆圍治理行動,3年內拆除保護區內30萬多畝圍網,從而使洪湖劫後重生,水質由原來的Ⅳ類至劣Ⅴ類迅速上升到Ⅱ類至Ⅲ類。 [13]

2006年11月,洪湖被世界環境基金會世界生命湖泊大會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後,該溼地已開始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如今洪湖的開闊水域水質明顯好轉,部分水域水質已由治理前的Ⅲ-Ⅳ類上升到Ⅱ-Ⅲ類。水草覆蓋率恢復到80%左右,到洪湖越冬的鳥類種群數量由治理前的2萬多隻增加到30多萬隻,成為中國溼地保護的一個亮點。從2006年起,每年4-7月實行封湖禁漁,以保護生態。

2009年,武漢市政府有關部門分別與洪山、漢陽、江岸、武昌、青山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責任狀,各區承諾在年內退出經營性畜禽養殖以及“三網”水面養殖。截至2009年底,上述武漢主城區均按時完成“三網”拆除工作。至此。武漢中心城區歷時20多年的湖泊“三網”養殖史於2009年底宣告結束。湖北省2010年的立法計劃中,湖泊立法列入年度立法的預備項目。 [13]

流域概況

編輯

地形地貌

洪湖全境歷史上屬雲夢澤東部的長江氾濫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呈緩傾斜,形成南北高、中間低、廣闊而平坦的地貌,海拔大多在23-28米之間。最高點是螺山主峰,海拔60.48米;最低點是沙套湖底,海拔只有17.9米。洪湖市平均坡度約為0.3%,境內河渠縱橫交織,湖泊星羅棋佈。 [25]

氣候特徵

洪湖地區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溼潤,夏熱冬冷,降水集中於春夏,洪澇災害較多。

洪湖地區年平均氣溫16.6℃左右。全市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常年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3.8℃,極端最低氣溫-13.2℃(1977.1.30)。常年最熱月為7月和8月,平均氣溫28.9℃,極端最高氣溫39.6℃(1971.7.21)。日溫差平均在7.7℃左右,6、7月最小,為7.2℃;10月最大為8.7℃。地面溫度,歷年平均為19℃,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為69.2℃(1970.8.2),地面極端最低溫度為-20.1℃(1977.1.30)。

洪湖地區平均日照在1980~2032小時之間,平均每天日照5.4~5.6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5%。各月日照時數以6~8月最多,達700~750小時,佔全年的35.8%-36.9%;12~2月最少,只佔全年的18.8%。

洪湖地區境內年均降雨日為135.7天,降雨量在1060.5-1331.1毫米之間。降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的2309.4毫米,最少的是1968年的774.4毫米。年降雨量的地域差異明顯,春季以南部的螺山最多、北部的峰口最少,兩地差值為112.8毫米。夏季各地降雨量普遍增加,4-10月降雨量約佔全年降雨量的74%,降雨空間分佈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全市年平均暴雨日數為38天,5-6月為一年中暴雨最多的時段,佔51.4%。 [25]

建制沿革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洪湖市市區一角

洪湖位於湖北省監利縣、洪湖市之間,流域也主要分佈在兩縣。夏商時代洪湖市境域為古云夢地,屬“禹貢”荊州之域;監利縣屬於古南蠻國。西周時期周武王(姬發)封為州國,洪湖、監利為州國境,是周天子下面的一個小諸侯國,後為楚所來,地屬楚。秦屬南郡;西漢屬南郡,置州陵縣和華容縣。東漢屬東吳江夏郡。公元 222年,孫權稱帝,從華容縣析置監利縣。西晉永興二年(305年),因蜀亂割南郡的華容、州陵、監利三縣,別立豐都合四縣僑置成都郡,隸屬成都王穎國;南朝時州陵縣先後屬巴陵郡、州城郡;北朝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裁撤州陵、惠懷二縣,改置建興縣,隸屬沔陽郡;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洪湖市境域疆屬屢更,郡縣變動頻繁,大多與沔陽有分有合,或升或降,其間曾名玉沙縣、附廓縣、文泉縣等;後周時,曾一度將監利改為復州,宋朝時屬江陵府。明屬荊州府。民國十五年(1926年)在新堤設市,與監利一起直隸屬湖北省政府。未久,新堤設市撤市併入沔陽縣。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洪湖、監利縣紅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根據地。洪湖境內的瞿家灣鎮是當時全國八大革命根據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是長征主力紅二方面軍的搖籃。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鬥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新堤設置沔陽地區專員公署,新堤為專署直轄市。1951年6月,將沔陽縣東荊河以南區域,以及監利縣東部、嘉魚縣長江北部、漢陽縣西南部的毗鄰區域劃出,建立洪湖縣。1987年7月31日,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 [5] [26]

經濟發展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監利縣到城一角

洪湖地區,歷史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洪湖市是湖北省水產大縣,淡水養殖面積逾80萬畝,年淡水產品總量50萬噸左右,居全國縣市第一。水產業產值佔大農業比重、水產業為農民提供的純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比重均超過65%,居全省首位。全市已經形成4個水產專業鄉鎮和10個水產養殖大鎮。以洪湖清水大閘蟹、德炎小龍蝦、華貴泡藕帶、野蓮汁為代表的一批洪湖水產品牌享譽國內外市場。還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商品油、速生豐產林生產基地。 [12] 監利是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首批改革與建設試點縣,是全國水稻第一縣、中國小龍蝦第一縣、中國黃鱔特色縣、中國黃鱔美食之鄉。 [27]

洪湖市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6億元,財政總收入11.4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37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40元,增長8.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0元,增長7.1%。 [12] 監利縣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8億元。 [27]

歷史文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洪湖地區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中心,洪湖境內的瞿家灣鎮是當時全國八大革命根據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成立於監利周老嘴鎮,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誕生於監利汪橋鎮,是長征主力紅二方面軍的搖籃。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僅監利縣有近15萬英雄兒女犧牲,僅在冊監利籍革命烈士就有5000多人,縣內保存有323處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電影《洪湖赤衛隊》講述的就是發生在這一段紅色歲月裡的經典故事。為了紀念這段光輝歷史,1951年6月,經省政府報國(政)務院批准,將漢陽、沔陽、監利、嘉魚各劃出一塊,建立洪湖縣。瞿家灣革命舊址群及境內湘鄂西蘇區革命歷史紀念園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12] [27]

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美麗洪湖我的家,

湘鄂西蘇區革命歷史紀念園

湘鄂西蘇區革命歷史紀念園

洪湖遊擊總隊,1929年3月,中共鄂西特委在洪湖北區組建鄂西遊擊大隊。遊擊大隊活躍於荊江兩岸,不斷髮展壯大。8月,周逸群、萬濤等將鄂西遊擊大隊和原活動於江陵、石首、監利、瀝陽的游擊隊整編為洪湖遊擊總隊(亦稱鄂西遊擊隊),周逸群任總隊長兼黨代表,段德昌任參謀長,下轄3個大隊,共千餘人,四五百支槍。 [28]

1930年10月後,國民黨軍徐源泉部對洪湖蘇區大舉進攻,中共湘鄂西特委組織赤色警衛隊、赤色教導隊、赤色守備隊、少先隊等4種軍事組織。其中赤色警衛隊實行志願兵制,脫離生產,配備武器。江陵、石首、監利、沔陽、潛江、公安、天門、松滋各設一個大隊。為統一指揮,江、潛、監、兩等縣赤色警衛隊編為江左軍,江南各縣赤色警衛隊編為江右軍。赤色教導隊由18-30歲的男子組成,使用大刀,長矛等,不脫離生產,擔任支援和配合作戰的任務。赤色守備隊由30歲以上男子及健壯婦女組成,少先隊由14-18歲的少年組成。這4種組織在粉碎國民黨“圍剿”中發揮重要作用。粉碎“圍剿”後,赤色警衛隊編入紅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