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丨隱於青城山10年,退休大校寫出了這本小說

新書推薦


從洪湖岸邊走出來的退休海軍大校崔世雄先生以自身經歷為素材,用近十年時間完成的長篇小說《白牯牛潭》,講述了1949年、1959年、1969年中洪湖岸邊竇、曾兩個家族生息繁衍的故事,反映了一座偏僻鄉村二十年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書寫家事、村史、國運的綜合鉅著。2020年6月出版後,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


好書丨隱於青城山10年,退休大校寫出了這本小說

大連讀者王文琪為本書撰寫的書評

淺析長篇小說《白牯牛潭》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藝術

長篇小說《白牯牛潭》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農民讚歌,作者通過家鄉變化,以小見大,展示了中國農村重大變革的歷史畫卷,通過成功塑造竇先智這個鮮明的典型形象,以及其他眾多人物群組,深刻揭示作品主題,展示時代特色,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和正能量的汲取。

刻畫人物、塑造典型形象,是文學作品的核心,是一部作品成敗的關鍵,離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即使故事情節再曲折動人,描寫敘述再細膩優美,也難進入優秀作品之列。小說的情節和細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逐漸淡忘,而小說成功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卻會在讀者心中永存,甚或成為讀者人生的楷模。《白牯牛潭》對於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感人至深,令人折服。那麼,這典型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來的呢?

01

通過典型化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尖銳緊張的矛盾衝突,表現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人物形象塑造總是通過故事情節實現的,小說情節的發展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立得住的主人公形象,都是通過一系列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樹立起來的。《白牯牛潭》是一部具有家族文學特色的長篇小說,以竇、曾兩家三代人的矛盾衝突和恩怨情仇為主線,圍繞以竇先智為代表的貧苦農民與富裕中農為代表的曾善明之間的公與私的矛盾,以劉小牯與洪少譜等農村幹部之間的走什麼道路的矛盾和翻身農民與伏老木等敵對勢力之間的復辟與反覆闢之間的矛盾等三條線索,鋪陳故事,展開衝突,塑造人物形象。作者根據塑造人物需要,選取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尖銳緊張的矛盾衝突,凸現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在故事情節的推進中逐步完成竇先智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竇先智命運多舛,歷經磨難,剛生下來就險些頂替大人被沉潭抵命,十一歲放牛,十三歲打短工、拉縴、幹農活;為拜師學打算盤而喝墨水舔硯盤;抓逃犯除奸佞,大鬧神堂;百里走單騎,為瞎跛老人尋親送錢;隻身闖批鬥會,感恩救走姑奶奶;智鬥笤果子,為獨梅解除包辦婚姻;搬救兵,解糾紛,成全了長工娃婚禮;獨自承擔瞞產、私藏公糧責任;將私藏公糧支援鄰村,平息聚眾鬧事;設計奪船護糧渡過饑荒,粉碎借旱災搗鬼、妄圖搞散集體的陰謀;秉公記工分,致兄弟反目,被親人誤解;不爭私利,放棄為親人爭取農轉非名額;大公無私,說服母親砍掉心愛的苦棟樹,給隊裡做閘門等一系列曲折精彩的故事情節,有節奏、有層次、全方位、有說服力地刻畫了竇先智的真、善、正、智、勇,塑造了一個歷經苦難、知道感恩,嫉惡如仇、勤奮好學,有勇有謀、有擔當有自我犧牲精神,真實、善良、正直的,代表解放後貧困農民風貌的竇先智這個典型形象。

先進典型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先進群體的縮影,作品還通過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塑造了劉小牯、曾先炳等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烘托了竇先智這個主人翁形象的完整性、代表性。

好書丨隱於青城山10年,退休大校寫出了這本小說

02

通過還原歷史真實,使典型形象具有真實的時代特徵


曾經被傳頌一時的農村題材長篇小說《豔陽天》中的肖長春和《金光大道》中的高大泉,他們在書中一出場就具有極高的政治覺悟,代表了農村的先進力量。竇先智不同於這種高大全式的典型形象,不是生來就具有崇高理想和富於犧牲精神,而是在實踐中逐步成熟成長起來的真實可信的典型人物。他囿於中國傳統觀念小富即安的束縛,解放初期熱衷於三五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兒熱炕頭,追求的是安穩富足的小農田園生活。因為意外抓到國民黨逃匪,受到政府獎勵,被培養為積極分子,但受“逢黨不入”觀念的影響,他不關心政事,不願做什麼積極分子,一心只想過自家的安穩日子。辛勞開荒獲得三畝五分菱角田,曾是竇先智幸福生活的全部寄託,被曾善明侵佔後多次追索無果;土改幫他收回了菱角田;婆娘難產,自己受傷,再加上曾善明的算計,欠下債務,不得不把菱角田再次抵押出去;在黨組織的幫助下,加入互助組,又收回了菱角田。菱角田兩次失而復得的現實教育了竇先智,啟發了他的階級覺悟。他認識到靠個人的單打獨鬥,很難擺脫貧困,只有走集體化道路,才能抵禦各種風險,真正走上富裕的康莊大道。最後,竇先智拋棄“逢黨不入”的觀念,提出了入黨的要求。小說中各種矛盾衝突的發生、發展,展示了竇先智猶豫與反覆、迷茫與覺悟的心理軌跡和成長過程。他深植於當時社會生活的土壤,沒有超越時代的侷限,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有其充分的現實依據,客觀地反映了那個時期農民的真實追求。他的轉變貼近生活,他的成長真實可信,讓讀者深切感受到,竇先智是在農村巨大變革中逐步成熟成長起來的,是一個可親可近可愛可敬的先進農民典型。

好書丨隱於青城山10年,退休大校寫出了這本小說

03

通過獨特的結構設計,聚焦特殊時期典型化的社會背景,塑造處於風口浪尖的人物形象


《白牯牛潭》的結構設計,表現出作者超群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開創了點面高度融合的結構模式。長篇小說的一般結構大都是按照事物發展的時序推進,從某一個時間節點切入後,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展開故事情節,直到最後結束。這樣的結構,雖然線索層次清晰,但切入後容易受時間線索的制約,受限於一般事務的鋪陳交代,平鋪直敘,淹沒重點,容易因繁簡失當而產生沉悶感。區別於一般長篇小說的結構方式,在充分尊重鄉村變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作者縱橫結合,跨越20年時間長河,截取巨大歷史變革時期的1949年、1959年和1969年三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三次跳躍式地切入展開故事情節。作者截取的三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間節點,正是農村重大變革的重要時期,這是希望與迷茫相伴、勝利與困難相隨、穩定與變革相映的極具典型的社會背景。作者不按時間順序平鋪直敘,避免了更多的鋪陳交代,選擇性地將人物形象置於特殊時期中的典型環境,在結構上提供了以簡潔筆觸直接觸及典型時代特徵的便捷,通過倒敘、插敘、補敘既保持了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又把人物形象的塑造置於時代的風口浪尖之上,聚焦最典型、最重要的事件,在錯綜複雜的矛盾旋渦中刻畫描寫典型形象,使人物形象與歷史的節點融為一體,與農村變革的矛盾點碰撞,揭示覆雜的社會關係和尖銳的矛盾衝突,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典型。這種結構上的獨特設計,充分展現了作者化一般為典型、化平淡為精彩的宏觀駕馭能力。

好書丨隱於青城山10年,退休大校寫出了這本小說

04

通過把作者自己的理想、感情和審美傾向,滲透、傾注於形象之中,使主人翁形象更具感染力、生命力和鄉土氣息


作者女兒崔薇崴在序言中寫道:作者每有空閒,常講起他的洪湖家鄉,他的童年,他家人的故事,講到歡喜時,眉飛色舞;觸到心酸處,悄然落淚;碰到怨恨點,義憤填膺。由此可見,作者是帶著對人物形象、家鄉往事積澱的深切懷念和強烈愛憎之情,深入到創作之中的。

作者少小離家,十八歲到部隊當兵,直到退休。可以想見,作者對故鄉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青少兒時期的記憶。他沒有滿足於刻骨銘心的記憶和已經佔有的資料,沒有急於動筆,而是重新尋蹤創作的本源,找尋軌跡,追溯淵源,豐富創作題材。他從海南、廣東、大連等地五次返回故鄉湖北洪湖,探望家鄉父老,追憶往事,查閱資料,體察鄉土風情。長時間的深入採訪採風,增厚了生活積累,加深了對故鄉風土人情的深入瞭解,掌握了更多有著故鄉泥土味的創作素材。江南水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通俗。書中姑奶奶裝鬼魂附體“紮下來”,救下竇先智免遭沉潭厄運;求婚的六媒六證,新娘開臉上轎,拜堂入洞房,婚期中的十姑娘酒、十兄弟餐,生小孩賀喜的送祝米、回贈的紅雞蛋;水裡淹死的人,分白冤黑冤,陽斷陰斷;家族神龕的陳設條幅;水鄉人家的分家儀式等,民風民俗俯拾皆是,膾炙人口;堆麥成垛,稻田薅秧,粉坊漂粉,篾鋪編筐等江南水鄉的勞動場景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洪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等歌謠民謠;苕果子(沙炒地瓜片)、趕交(調解)等方言土語,以及漁鼓詞、彩頭詞、祝詞頌歌,不僅簡潔明瞭,白話樸實,毫不澀口,而且有嘲諷有讚美,有情趣有哲理,煽情奪理,細緻入微。對這些鄉土味濃郁的方言俚語,民風民俗,作者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成為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手段。成功的細節描寫和語言運用,不僅表現了作者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深入嚴謹的創作態度,而且充分體現了作者眷戀家鄉、熱愛鄉親的家囯情懷,那種對故鄉執著的偏愛,觸手可及。

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處處都滲透著作者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竇先智的剛直不阿、不謀私利、助人為樂等優秀品質在作者身上都有蹤跡可尋。作者在部隊工作期間,就曾充分地展現出作品中竇先智的性格。

好書丨隱於青城山10年,退休大校寫出了這本小說

為了寫好這部著作,作者殫精竭慮,不遺餘力,躲進四川青城山老林,關掉手機,斷絕與外界的一切聯繫,足不出戶,潛心寫作。從構思醞釀,到採訪採風、蒐集整理素材,前後用七年時間,創作出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具有洪湖地區特色的江南鄉土歷史畫卷《白牯牛潭》,為中國現代農村題材長篇文學寶庫增添一部優秀文學作品。期待《白牯牛潭》紙質書儘快發行面世,以饗讀者,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