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BBC版《人生七年》系列中,14個孩子裡,有5個孩子的父母在他們少年時離婚了;而等到他們成年之後,14人中,又有5個人離過婚。

一看眼過去,在這14個孩子的家中,兩代人之間,離婚率看上去沒有任何變化,彷彿人們對於婚姻的態度,在二十年的時間裡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父母婚姻狀態對應自己63歲時的婚姻狀態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並不一定。

父母所在階層與父母的婚姻狀態

片中主人公們的父母離婚時,大多在孩子14歲左右或更早——也就是1970年或之前。

那時候離婚的5對夫妻,1對屬於社會的底層(在此以孩子在兒童之家長大為標準)——Paul的父母,因為在倫敦鬧離婚而把兒子送去了兒童之家(類似於福利院);離婚後,父親帶著Paul移民澳大利亞,又因為無法照顧孩子,再次將他送去了澳大利亞的兒童之家。

當時,底層的婚姻狀態相當糟糕,唯二兩個從兒童之家出來的孩子,Paul的父母離婚,而Simon則根本沒有父親。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三個肯辛頓私立小學的男孩

與此同時,上流社會的婚姻狀態也一片狼藉。5對離婚夫婦中的另外4對全部屬於上流社會(以孩子接受私立學校教育為標準)。5個上流社會的孩子中,除了John的父親在他9歲時意外去世,其他四個孩子——Andrew,Charles,Suzy和Bruce的父母全部離婚。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父母的婚姻狀態對應父母所在階層

此時的社會,最上層和最底層的婚姻狀態都動盪不堪,而位於中間的階層(中層與下層)——利物浦郊區的中產階級與倫敦東區的工人家庭——的婚姻,則相當穩定

父母所在階層與孩子的婚姻狀態

到了1990年代時,當年的孩子長大到35~42歲時,他們的婚姻狀態則展現出不同的局面。

當年出生於上流社會的五個孩子,除Charles在21歲後退出採訪、婚姻狀態未知外,其他四位無一離婚,並且對婚姻的評價都比較高。

當年出生於底層的兩個孩子,Simon離婚後又再婚;而Paul則稱,很幸運遇到自己的妻子,一起度過了40年。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Tony和妻子

當年婚姻穩定的中產階級和工人家庭們(表中的中層與下層),離婚比例則變得相當之高:7個人中4人離婚,1人分居,1人出過軌。婚姻幸福的只有Lynn——倫敦東區工人家庭出身,之後一輩子都在當兒童圖書管理員。然而不幸的是,Lynn在35歲時被發現有家族遺傳的疾病,58歲時離開了人世。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63歲時婚姻狀態與父母所在階層

與父母一輩的婚姻狀態相比,底層出身的人比他們的父母在婚姻上過得更好,而上層出身的人則遠比他們的父母輩更穩定。而位於中間階層的人,婚姻好像變得動盪了。

孩子所在階層與孩子的婚姻狀態

如果有人認為,婚姻更多是自己的事,而跟自己的出身沒什麼關係;那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些孩子長大後自己所處的階層:

底層(以需要領救濟金為標準)的婚姻依然相當糟糕。

倫敦東區工人家庭出身的Jackie,42歲時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無法繼續工作,之後20年靠傷殘撫卹金生活。她經歷了兩段失敗的婚姻,而3個孩子中有1個非婚生。

而中產家庭出身的Neil,在沒有考上牛津大學只考上阿伯丁大學之後,輟學在工地上工作。21歲之後到49歲之前,經常處在無家可歸、到處遊蕩的狀態,不得不靠救濟金生活。56歲~63歲期間,父母均去世之後他得到一筆遺產,在此期間結了婚。在“過了四年幸福的婚姻生活之後”,他目前處於分居狀態中。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Neil

上層(以社會地位、工作性質為標準)的離婚率是所有階層中最低的。

出生於上流社會的Andrew(企業高管)、John(皇家律師)和Suzy(高管太太)都有幸福穩定的婚姻;21歲之後退出該節目的Charles後來成為知名紀錄片製片人,婚姻狀態未知,暫不考慮在內。

唯有邊遠地區農民家庭出身的Nick,後來成為了美國大學的教授,在離過一次婚之後,娶了另一位大學教授。

中間階層(中層與下層)的婚姻,與他們的父母輩相比,同樣要動盪得多:8個人中有4個人離過婚,另外還有一個出軌沒離婚的。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63歲時婚姻狀態與自己所在階層

似乎,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上層社會的婚姻穩定性大大增強了,而中間階層的婚姻則不如以前穩定了。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英國社會當年離婚率變化

讓我們再來看看,從整個英國的角度來說,這兩代人的婚姻狀態有什麼差別。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異性婚姻離婚率

英國的離婚率在1970年前後,經歷了一個急劇上升的過程。這種“上升”是因為《離婚改革法案》。

英國在1969年10月頒佈了

《離婚改革法案》,並於1971年開始實施。該法案使得離婚不一定要證明“對方有過錯”,而可以只是因為“感情破裂”:夫妻雙方同意離婚的情況下,分居2年後可離婚;單方想離婚時,分居5年後可離婚。

在那之前,想要離婚必須先證明一方有諸如出軌之類的嚴重過錯,並提供證據。離婚的過程總是漫長而複雜,常常只有有錢人才能承擔得起。

這大概解釋了,為什麼《人生七年》中,父母一輩的婚姻,在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中相當穩定——並非因為他們不想離婚,而是代價太大,不願承擔而已。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Jackie & Lynn & Sue

英國社會累計離婚率的變化

下方是英國在1963之後,每年結婚的人到2017年為止的累計離婚率。

表中的趨勢是:年份越晚,該年份的累計離婚率越高。

《人生七年》中的孩子們,結婚的年齡大部分在19歲~28歲之間(1975~1984年),對應表中的數據,到2017年時的累計離婚率在38.3%~42.8%之間,也就是說,14個人中如果有5~6人離婚,則處於這個階段的正常水平。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1975年結婚的人,到2017年的累計離婚率


兩代人離婚率不變,有錢人卻過得更幸福了

1984年結婚的人,到2017年的累計離婚率

片子中,父母一輩的離婚數據,因為上流社會的孩子數量多(真正的社會中上流社會與底層社會一樣,都應該是少數)——能夠離得起婚的人數多——而拉高了數據;而孩子一輩的婚姻,又因為上流社會的孩子數量多而拉低了數據。都沒有反應確切的狀況。

結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片子中看上去沒什麼變化的離婚率背後,過得好的人過得更好了。

紀錄片在21歲那集中,導演問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孩Jackie:你羨慕Suzy(私立女校上學,在蘇格蘭有超大莊園)嗎?
Jackie不解地反問道:為什麼你們都覺得我應該羨慕她?我從來沒覺得她有什麼好羨慕的。

若我是Jackie,我大概會回答:我知道他們過得比我好,可我沒想到他們過得那樣好。


參考資料:

1. Divorces in England and Wales: 2018 (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birthsdeathsandmarriages/divorce/bulletins/divorcesinenglandandwales/2018 )

2. Divorce Reform Act 1969 (Wikiped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