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还是旅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毛泽东为他亲笔写下委任状

文/章世森 陈守凤 唐杰

1949年还是旅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毛泽东为他亲笔写下委任状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兰州军区大院里,人们常能在闲暇时看到这样一位老者,他身着灰布便装,头戴编织草帽,有时看干部们下象棋,有时与战士们拉家常,还经常同大伙儿开开玩笑。大家或许不曾想到,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开国中将——原兰州军区首任司令员张达志。在他80岁寿辰时,亲友们送来一副对联:“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世”,因其清正廉明与能征善战在西北大地广为流传,他还获得一个“布衣将军”的雅号,这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烽火陕甘宁,纵横陕北投身革命斗争

20世纪初的中国大地上,列强肆意践踏,军阀连年混战,到处呈现一派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偏居西北一隅的陕甘大地也未幸免于难。1911年4月14日,张达志(原名锦瑞,乳名德宏)出生于陕西省葭县(今佳县)店镇南土瓜村。这是个只有10多户农家的小山村,坐落在黄土高坡一条偏僻、狭长的深山沟里,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贫瘠。

小达志自幼十分聪颖,熟读《四书》《五经》《三字经》等课本,对《儿女英雄传》《薛丁山征西》等故事烂熟于心,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英雄豪杰的种子。13岁那年,他考入店镇高小求学,在一些进步教员的影响下,思想受到了强烈冲击,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愿望。此时,大革命的洪流奔涌而来,张达志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当地军阀的斗争。随后,他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共青团的组织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陕北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绥德师范学校被当局勒令查封。张达志奉命回到家乡,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2月,他转为中共党员,任葭县特区区委组织委员。翌年初,他被派往神木国民党高志清部当兵,秘密从事兵运工作。至1931年底从国民党军队回来后,他被任命为中共葭县特区区委书记,此时已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找到了一条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

其时,陕北的白色恐怖十分严重,中共秘密组织接连遭到破坏,许多共产党员相继被逮捕,陕北特委决定将机关秘密转移,最后选定店镇南土瓜村,办公地点就设在张达志的书房内,由其负责联络接头任务。每次开会时,他都安排父母在门外放哨,对组织上存放在家里的文件和经费等,张父格外小心、妥善保存,特委在此活动的4个月内从未发生任何意外。

1932年冬,特委派张达志到神(木)府(谷)地区整顿党团组织。张达志首先来到神木贾家沟,召开党团积极分子会议,补选党团支部书记,制定生活和学习制度,接着在其他村子相继进行推广,并据此建立了党团区委,进一步健全领导核心。通过整顿,神府地区党团组织很快活跃起来,贫农会、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纷纷建立,革命火焰炙烈燃烧起来。

1949年还是旅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毛泽东为他亲笔写下委任状

◆1938年,张达志(右)任120师警备第6团政委时和团长孙超群合影。

返回特委后,张达志被任命为中共葭县县委书记。1933年5月,陕北特委在葭县高起家洼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决定将陕北地区的革命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全面发动陕北游击战争。张达志被选为中共陕北特委委员,负责农运工作。接着,他协助组建了陕北游击第4支队,并参与指挥了袭击木头峪民团的战斗。

革命武装的日益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军的恐慌。1933年8月,国民党井岳秀部1万多人向陕北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陕北游击队集中兵力迎击敌军,仅用10天时间,就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期间,张达志积极组织地方游击队,有效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

翌年10月,国民党又调集重兵,对陕北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中共陕北特委决定组建红军第27军第84师,张达志任师政治委员。甫一上任,他就和师长杨琪一道,指挥部队积极做好战斗准备。部队先战南沟岔,又战阎王砭,再战贺家湾,取得了三战三捷的骄人战绩,红军上下士气大振,信心倍增。

1935年9月,红25军从鄂豫皖转战来到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后,合编为红15军团,下辖第75、第78、第81师,张达志被任命为第81师政治委员。这年夏天,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向陕北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三次“围剿”。红15军团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有生力量。

根据作战部署,张达志和师长贺晋年率第81师直插洛川河一带,命令第243团和游击队包围甘泉县城,第241团在甘泉城西吴家沟一带待机打援。不久,国民党军第110师从延安出发,前往甘泉增援。途经劳山地区进入我埋伏圈后,贺晋年、张达志果断命令部队发起突袭。战斗中,张达志组织政工人员,进行火线宣传鼓动,广大指战员充分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经过3个小时激战,红军部队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战至黄昏,全歼敌第110师两个团和直属部队。此役成为红15军团组建后的第一个大胜仗,首创一次歼敌1个师的纪录,极大地提振了陕北苏区军民的士气。

劳山大捷后,张达志调任第78师政治委员。很快,他又率部参加了榆林桥战斗。西安事变爆发后,陕北地方部队改编组建为陕北独立第1师,张达志任该师政治委员。当时,西北地区匪患猖獗,严重危害苏区的安全。张达志和师长白志文率独立第1师赶赴甘泉、富县等地,采取分片驻剿与集中围歼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了深入的剿匪战斗。在半年时间内,消灭土匪800余人,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较好地巩固了陕北苏区。

转战大青山,热血男儿奔赴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达志积极要求到雁北前线参加作战。不久,经毛泽东批准,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八路军120师警备第6团政治委员。临行前,毛泽东在凤凰山麓窑洞中接见了他,勉励他到抗日前线杀敌立功,叮嘱他要讲究战术,学会打游击战。谈话中,毛泽东还拿出一张麻纸,亲笔写下委任状。此后,张达志带领10余名干部东渡黄河,奔赴雁北抗日前线。

1938年2月下旬,日伪纠集1万余人围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妄图将八路军部队挤过黄河,并威胁陕甘宁边区。3月,日军第26师团2000余人先侵占保德,又炮击神府,再强渡黄河,妄图入侵陕北根据地。张达志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待日军渡河一半时突然下令猛烈开火,并以机动兵力袭击日军侧背,一举毙伤日伪军140余人。之后,张达志和团长孙超群指挥警备第6团,与友邻部队密切配合,在马栏堡一带设伏,对意欲侵占神池、宁武的日伪军发起了突然袭击,打得日伪军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接着,部队在敌后开展一系列破袭战,相继收复宁武、神池、五寨、岢岚、保德、河曲、偏关等7座县城,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此后,张达志又率部2次奔袭雁北,2次攻打厂汉营,并夜袭沙坝车站,成功掩护了友邻部队向大青山转移。

大青山远看是座山,近看如平川,东西长达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像一条卧龙横亘在内蒙古西部高原上。它北靠蒙古,南临晋西,东面和晋察冀接壤,西面与陕甘宁为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党中央和毛泽东对这一地区十分重视,曾给朱德、彭德怀、贺龙、关向应发电指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至关重要。”根据这一重要指示,八路军决定组建大青山骑兵支队。

1940年5月,张达志调任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他积极协助支队司令员姚喆破袭日军交通,袭击日伪据点,开展反“清剿”斗争,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相继在各区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数百人的游击队,使大青山地区和晋西北联接起来,形成了辽阔的晋绥抗日根据地,有效保证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1949年还是旅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毛泽东为他亲笔写下委任状

◆张达志

从1941年起,日伪军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庞大、手段残忍的“扫荡”。姚喆、张达志率领骑兵部队昼伏夜出,采取避实击虚的办法,同日伪军打圈子,伺机打击、消灭、分散日伪军。6月的一天,张达志带领支队机关和直属分队在小塔寺帮群众收割莜麦,突然发现一股日军正朝这个方向扑来。他当即命令特务连占据有利地形正面阻敌,令第2团3连迂回敌后。战斗打响后,日军受到前后夹击,慌忙溃逃。张达志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毙俘日军20余名。7月1日,张达志带领支队机关和直属分队进驻陶林县乔麦皮沟。由于当天是党的生日,部队买了些猪肉会餐。大家刚开始吃饭,就接到侦察员报告:伪军一个大队正向乔麦皮沟扑来。张达志命令大家放下饭碗,拿起武器,准备迎敌。他先令一个小分队前出抢占伪军重机枪阵地,随后分路出击。毙伤敌数十人后,他带领部队成功转移到另一个村子,准备继续就餐。可大家刚刚坐定,又有一股日军乘车扑来。张达志带领大家一手拿着大饼,一手拿起武器,急忙奔向附近占据有利地形,准备迎敌。战斗一触即发,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夹着冰雹倾盆而下。日军见状,只得灰溜溜地乘车逃走。指战员们打趣道:“这是老天爷帮我们挫败了敌人!”

1942年10月,张达志改任塞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此时,日军纠集2个机械化旅团、3万多兵力,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而此时我在大青山的兵力不足2000人。上级决定将主力转移到绥南、雁北一线保存实力。张达志负责带领骑兵第3团在绥中地区和日伪军兜圈子、打游击。这段时间,他带领部队露宿山沟,渴了喝凉水,饿了吃野菜,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在保护群众利益的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部队实力,大青山的崇山峻岭中响起了游击战士愉快的歌声:“大青山上郁葱葱,大青山上出英雄;大青山上是要塞,日军侵占是战场;游击战士出奇兵,‘铁壁合围’一场空。”

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发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晋绥军区决定发起春夏攻势作战。张达志协助姚喆指挥塞北军分区部队围攻王庄窝据点,同时以部分兵力向南丈子据点围挤,取得了显著成效。1945年8月中旬,姚喆、张达志指挥部队向大青山日伪军发起全面反攻,并乘胜追击,歼灭拒降之敌,先后攻占了武川、陶林县城和旗下营、白塔等车站。

夺占风阁梁,剑指太原扫清北线阻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以“受降”为名,调集重兵大肆抢占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妄图侵吞胜利果实。此时,张达志已调任绥蒙军区政治委员。根据中央“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的方针,绥蒙军区部队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统一指挥下参加了绥远战役。张达志率领骑兵旅配合主力部队先后攻占凉城、陶林、兵州亥、察素齐、沙尔沁等地,配合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5个骑兵团,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1948年3月至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解放山西的最后三大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广大将士以“小米加步枪”对阵敌人的“飞机加大炮”,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浴血奋战、誓死抗争,推翻了阎锡山对山西长达38年的军阀统治。这一时期,张达志先后任陕甘宁晋绥5省游击司令员、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司令员、警备第2旅旅长、陕北军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晋中和太原等重大战役。张达志在历次作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政治工作经验,给一线指战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太原位于晋中平原北部,南为平川,北为丘陵,西濒汾河,东依罕山,城墙高大,易守难攻。距城北20多公里处的风阁梁,是一个精心设置的坚固防御阵地,东西两面都是高山,两山之间的隘口即为敌人的设防阵地,号称太原的北大门。1948年10月,太原战役打响前,总前委令张达志率警备第2旅攻克风阁梁、牛驼寨等重要据点,为解放太原创造条件。

1949年还是旅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毛泽东为他亲笔写下委任状

◆1949年,张达志和夫人严波在甘肃省临洮县。

张达志带领部队到达前线后,立即对地形和敌情作了全面侦察,尔后认真展开沙盘作业,充分发扬军事民主,研究战斗方案,最终决定以4团为进攻主力,6团担任预备队。当时,我军缺少重型火炮,无法火力摧毁敌人碉堡,张达志便令部队采取坑道战术,先挖交通壕至敌前沿,再挖对抗坑道至敌碉堡前。各连采用三组一队战术实施突击,在火力组掩护下,爆破组将炸药包送至碉堡,待爆炸后突击组迅速冲击。经过7个昼夜激烈战斗,终于消灭了敌军1个加强营,占领了风阁梁的全部防御工事,从而为主力部队扫清了太原北线一大障碍。

紧接着,总前委又将强攻牛驼寨的任务交给了警备第2旅。牛驼寨是太原东山制高点,可以俯视太原全城和四周全貌,与小窑头、淖马、山头并称为太原4大要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防守牛驼寨的敌兵力约有1个团,另有2个炮碉主阵地由阎锡山的第10总队把守,敌人战斗力十分强悍。

张达志在摸清敌情后,决定将主攻任务交给第4团,同时以第6团为第二梯队。总攻发起后,我军发起勇猛冲击,而国民党守军则依仗空炮火力优势连续反扑,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牛驼寨久攻不克,我军付出了很大代价。战斗间隙,张达志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不久就有人提出了一个正面强攻加侧翼突袭相结合的战法。张达志果断采纳了这一提议,并从第6团2营挑选1个班,由一名善于攀爬的排长带队,从牛驼寨侧面攀援而上发起突袭,出其不意地打乱了敌人的防守部署。尔后,第4团从正面发动攻击,乘机一举突破敌人防线,打开了太原的东大门,为太原战役的最后决战创造了条件。

经过此役,警备第2旅成了一支能攻能守、攻防兼备的英雄部队,贺龙特意表扬道:“张达志带领的2个团,协同其他部队把敌人1个师消灭了。兵还是原来的兵,干部还是原来的干部,只调去了一个张达志,经过军事和政治整训,进步比较快,战斗力显然提高了。”

攻坚沈家岭,集中兵力砸开“兰州锁钥”

1949年夏秋之际,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西北国民党军大部被歼,仅剩马步芳部约5万人据守兰州,企图依托黄河天堑和经营多年的永备工事作困兽之斗。马步芳是长期盘踞西北的大军阀、“土皇帝”,为了固守兰州,他调集最精锐的部队第82军190师镇守沈家岭、狗娃山一线,准备与我决一死战,并且叫嚣:“沈家岭是兰州大门上的一把锁,有沈家岭在,就有兰州在。”

沈家岭位于兰州西南6公里处,西接狗娃山,东临皋兰山,与马家山、营盘岭一起并称为“马家军”固守兰州的三大主防阵地,被敌人称为固若金汤的“兰州锁钥”,战略地位十分险要。敌人孤注一掷,将全部身家压在上面,除以精锐部队第82军190师驻守外,还以主力第129军357师防守七里河、小西湖沿黄河通往西关的狭长公路,另派第129军一部驻守华林山,控制通往兰州西关的唯一通道。

早在太原前线时,张达志就接到调任第4军军长的命令,而砸开“兰州锁钥”的任务正交给了第4军。此时,他正风尘仆仆地赶赴兰州。漫长的西兰公路上,支前民工队和后勤运输队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道路两旁张贴的标语十分醒目:“追,追,追,猛追马匪不歇气,直捣兰州!”贺龙司令员的那句话更是令他一路倍感振奋:“你来得正是时候,刚好赶上打西北战场上最后一场恶仗,再晚一点,这台戏就没有你的份了。”

当张达志赶到前线指挥所时,已是深夜时分。当日,第4军已对沈家岭发起了一场试攻,但攻了整整一天,不仅没有拿下阵地,部队还遭受了很大伤亡。张达志不顾旅途疲惫,立即参加了正在召开的第4军党委会,同大家一起分析研究部队攻击受挫的原因。听完大家的发言后,张达志敏锐地意识到轻敌思想是作战受挫的主要原因。为此,他给大家分析了战争形势,指出“任何松懈战斗意志和轻敌思想都是错误的”,并传达了贺龙同志的指示,要求大家克服轻敌思想,做好打硬仗、啃硬骨头的准备。会后,他带领大家反复侦察地形,仔细研究战术,调整了兵力部署,改由第31团担任主攻。

1949年还是旅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毛泽东为他亲笔写下委任状

◆1956年3月,陈毅在兰州军区与张达志(前排右二)等人合影。

8月25日拂晓,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总攻正式打响。第31团在第32团、第33团的密切配合下,胜利攻下第1、第2道堑壕,并乘势向核心工事逼近。马步芳得知外围阵地失守后,气急败坏地命令后备部队整团整营地进行反扑。一时间,大群马匪光着膀子、提着马刀,气势汹汹地扑腾过来。我指战员们抱着“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战斗到底”的决心,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战斗很快陷入胶着状态。

张达志见势当机立断,令第30团紧急增援。我各部兵力攥指成拳,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疯狂反扑,战斗越打越激烈。战至17时许,马家军被歼过半,锐气大减,后继乏力。张达志乘势命令部队发起最后冲锋。战士们端起步枪、冲锋枪发起反击,敌人纷纷溃败。战至18时,第4军成功拿下沈家岭。与此同时,第6军攻下了营盘岭,第65军攻下了马家山。马步芳赖以依靠的三大主阵地悉数失守,最后仓惶逃回西宁。次日,第3军部队越过黄河,占领北岸的制高点——白塔山。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兰州古城终于回到人民手中。

兰州战役结束后,第1野战军、西北军区和第2兵团授予第31团“勇猛顽强英雄团”的光荣称号。第1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兰州城内“三爱堂”接见了张达志,他拍着张达志的肩膀说:“你一来4军就打胜仗,好啊!我彭德怀向你祝贺!”数年后,当张达志重新踏上西北大地时,曾无限深情地感慨道:“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的关键一仗,打了胜仗,彭老总显得格外高兴。我才有幸得到他的赞誉。”

领率大西北,“布衣将军”带出英雄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张达志继续担任第4军军长。从1949年底至1950年,他率部先后在河西走廊、临洮、临夏地区执行肃清残余土匪、保卫胜利果实的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952年8月,张达志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西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翌年1月,赴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深造。1955年4月,重返西北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之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之后,他指挥部队胜利完成了藏区平叛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任务。

在主持兰州军区工作期间,张达志十分重视抓好部队军事训练,反复强调:“技术是硬功夫,什么时候都要练,盖叫天的武功就是练出来的”,要求指战员们苦练杀敌本领,精通战术技术,做到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成绩好。1964年,全军掀起大规模群众性练兵运动,他要求部队认真贯彻郭兴福教学法,既注重学习推广,又加强改进提高,有效提高了部队的训练质量。他还区分步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种,组织部队举行学习郭兴福教学法比武大会,检阅了成绩,交流了经验,表彰了先进,把全区部队的训练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949年还是旅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毛泽东为他亲笔写下委任状

◆1957年,周恩来到兰州视察,张达志前往机场迎接。

在工作中,张达志讲求实效,注重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他不仅要求身边工作人员这样做,自己更是带头这样做。为了全面搞清楚部队建设情况,他不顾辛劳地到一线搞调研,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每次到连队,他不是先听汇报,而是先下厨房、看猪圈、查马厩,与官兵拉家常、摸实情。在西北地区,军马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为了提高部队的军马管理和训练质量,张达志经常深入骑兵部队,向官兵们传授军马的饲养管理经验。

作为一名出生贫寒的农家子弟,张达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无论走到哪里,小米酸菜始终是他最常吃的食物,布衣草鞋始终是他最常穿的衣物,为此西北军民亲切地送给他一个“布衣将军”的雅号。由于经常穿着粗布衣服,加之身材消瘦,他曾被哨兵当成老百姓,闹出过不少笑话,但他毫不介意,始终保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姿态,与官兵融为一体,深受广大官兵的敬仰和爱戴。

他一生清正廉洁,不谋私利。早在担任葭县特区区委书记时,对组织上存放在自己家中的经费,他和家人从不贪占一分一毫。战争年代,他多次奉命执行筹款任务,所有的钱款都一分不少地交给了上级组织。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时,按规定可以配一名炊事员,但他先后用自己的工资雇请炊事员长达10年。在军区的一次党代会上,会务人员违规给参会代表加了一份狗肉,他知悉后,特地给会议补交了170元。

“文革”期间,张达志被错误地扣上“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分子”和“贺龙分子”等莫须有的帽子,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始终抱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忍辱负重地坚持工作,为保持部队稳定、维护地方安全作出了贡献。

1949年还是旅长,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毛泽东为他亲笔写下委任状

◆1980年,张达志(右一)前往大青山地区慰问。

1982年9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张达志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尽管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他始终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辞辛劳地深入地方搞调研,并亲自接待和处理了大量群众来信、来访。1983年夏,72岁的张达志回到家乡陕北农村,利用40天时间,翻山越岭,走沟串乡,把党中央的关怀带给父老乡亲,了解群众疾苦。回到北京后,他亲笔给邓小平同志写了题为《陕北农村的一些情况》的专题报告。4年后,张达志再次到陕北调研。回京后,他又一次给中央写报告,反映陕北老区化肥严重缺乏、水利设施失修、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报告经中央领导批转后,相关建议得到采纳,对加强陕北农村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张达志任兰州军区首任司令员长达15年,后任军委炮兵司令员、炮兵党委第一书记8年,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8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其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月15日,张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英雄、壮丽的一生,享年81岁。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