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1877年,在德國黑森林畔卡夫鎮,赫爾曼.黑塞出世了。這位在德國出生,歐美大火,最後移民瑞士的作家,用他傳奇的經歷和筆觸寫下了令人動容的一生。

在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掀起了一陣黑塞熱,當時的“垮掉一代”,正在戰爭中苟延殘喘。而黑塞的作品剛好成為他們療愈心靈的良藥。黑塞深諳人性之道,用他的作品來揭示人世最平凡,最世俗的訴求,讓這些俗世的慾望,精神的危機,都能夠在他的文字中得到解脫。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黑塞一生筆耕不輟,愛好廣泛。音樂,作畫,都能讓他在生活之餘,豐富自己的人生。所以他的作品中也充滿了這類藝術和浪漫的氣息,以致後人稱他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黑塞曾發表有《彼得·卡門青特》、《荒原狼》、《東方之行》、《玻璃球遊戲》等作品,並且在194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人們在黑塞的作品中尋求精神解放,而他也同樣在自己的作品中尋求“自我”、尋求“道”、尋求“自然”哲學。

在黑塞的《悉達多》中,他通過對神秘印度文化的探索,融入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將佛陀祖師喬達摩的一體三面展現給世人。也是在喬達摩(悉達多)尋求“阿特曼”的過程中,試圖尋求真實的自我。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第一面、佛祖喬達摩(悉達多):從婆羅門到沙門,只為尋得自我的“阿特曼”

阿特曼:梵語,屬於印度哲學的一種教義,用以表現“自我”和“神我”。

黑塞曾說:“世界不是為了被改善而生存的。你們生存,是為了成為你們自己......成為你自己,世界就會變得富足而美好。”悉達多就是這樣做的,在他還是貴族青年——婆羅門時,他擁有凡人所豔羨的一切事物。但英俊聰慧的悉達多,卻整日在尋找自己的“阿特曼”。他齋戒,打坐,冥想,他渴求能夠面對真實的自我,能夠從內心深處找到平靜。

但令悉達多無比苦惱的是,他越是急於靠近“阿特曼”的境界,他就越是煩亂不堪。為了能夠達成心中的目標,找到永恆的“自我”, 悉達多決定放棄自己婆羅門的身份,離家像沙門一樣行乞,齋戒,冥想。

他跟著沙門的年老智者,聽著他深刻的教義,剝脫貴族的身份,企圖從一無所有的自己身上,找尋到實實在在的自我感覺。他滿懷希望,但是,一年、兩年、三年,他始終沒有等到那個開悟的時刻。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他開始聽到城中有人宣揚一位聖人,一位真正的佛陀,於是他慕名來到舍衛城,企圖在世尊喬達摩的教義中,獲得思想和智慧。

“我想征服它,卻征服不了它,我只能欺騙它,只能離開它,只能躲避它。是的,我不會再想要逃避悉達多了。我不會再把我的精力花在阿特曼和世界的種種悲哀上了。”

悉達多想通了,“佛”之所以成為“佛”,並不是聽從任何人的開導和教育,而是從自己的人生中體悟而來。而現如今,不管是婆羅門之時的苦苦思索,還是沙門時期的默然冥思,悉達多都沒有辦法從單薄的“我”中,體會更多。所以他決定不再逃避自我,而是去體驗真實的生活,體會現下的自己。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第二面、個體悉達多:從沙門到富翁,在俗世中感受個人的“自我”

衣衫襤褸的悉達多,走到一座繁華的都城,他遇到了城中的一位名妓——甘瑪拉。悉達多拜她為師,在她的幫助下,學習如何去愛,如何去體會世俗的快樂、憂愁、悲歡和喜樂。悉達多又來到城中一位富商卡瑪士瓦密的家中拜訪,利用他貴族的學識,幫助這位富商打理生意。

悉達多的聰明才智,讓他能夠在商場上游刃有餘。在生意失敗時,他不見懊惱;在賺盡錢財時,他也沒有多餘的喜樂。這時的悉達多,可以說就是一個孩童,一個對萬事萬物不懂感知的孩童。但在塵世越久,悉達多成長地越快,在甘瑪拉的教導中,他學會世俗的愛;在富商卡瑪士瓦密的影響下,他逐漸變成庸俗的大人。他家財萬貫,擁有自己的財富,富麗堂皇的別院,他經歷了輪迴,好像又回到了曾經什麼都有,但又一無所有的“婆羅門”。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悉達多已經被這個世俗世界層層網住。歡樂困住了他,貪婪纏住了他,懶惰佔據了他,最後連那他一向最看不起並視之為最愚蠢的惡習——慾望,也侵蝕了他。”

悉達多,最終還是墜入了財產,財富和財寶所佈下的陷阱中。同時,心中湧起的罪惡感也深深地淹沒了他。他開始厭惡此刻的自己,從衰老,鬆弛的外在,到骯髒,醜陋的內心。他終於還是決定聽從自己的內心,在感受俗世之後,再從俗世的泥地中拔出來。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第三面、聖人悉達多:從富翁到擺渡人,在自然中體會最真實、統一的“自我”

悉達多來到森林的河邊,望著潺潺流水,陷入沉思。“這就是當年我去那座繁華都市時渡過的河,那是渡我過河的是一位友善的擺渡人,我要到他那裡去,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悉達多在河邊遇到了那位擺渡人,而這位擺渡人也剛好認出了他,認出他是當年過河的沙門。悉達多提出要和擺渡人一起生活的請求,請求他能夠跟著擺渡人一起泛舟河上,一起體會這種寧靜,美好的生活。

擺渡人,名叫瓦樹地瓦,他欣然同意了悉達多的請求,併成為悉達多忠實的聽眾。悉達多將這些年來的生活,他的來歷,他的童年,他的苦修,學習和在繁華城市的所見所聞通通告知了瓦樹地瓦。瓦樹地瓦就如同靜靜的河水一樣,悉數照收,仔細傾聽。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悉達多在瓦樹地瓦身上,察覺到曾經在世尊喬達摩身上才能所遇的光輝。他們都是如此氣定神閒,都是如此平靜溫和,滿足而快樂。瓦樹地瓦說,

“事實上,這條河懂得所有的事情,人能夠從它那裡學到一切。你已經從這條河學到了一點,學到了向下努力,向下沉落,去尋找最深的底層。”

是啊,有權,有錢,有勢的悉達多,如今卻跟在一個船伕的身邊,做起了小跟班。但是這條喜怒無常的河,又卻有著無窮的魔力,它時而平靜,時而奔騰,時而靜止,時而流動,這一幕幕的變幻,一次次的轉換,到頭來卻一樣付之東流。

人,從出生到死亡,渴望過,慾望過,貪慾過,焦慮過,但真正尋求的東西,卻只是一個簡單,真實,統一的“自我”而已。而人在尋求一樣東西的時候,往往不能發現其他的任何事物,所以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苦苦追尋,苦苦索求。

這是聖者擺渡人從河流中悟出的道理,也是船伕悉達多在河流和自然中體會到的“自我的真相”。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作為一個西方智者,黑塞對神秘的印度和東方文化充滿喜愛和嚮往。在戰爭時期,他曾苦於爬出生活的絕望和痛苦的深淵,而悉達多的自我探索,在給他啟示的同時,也讓他能夠得以啟迪眾人。

正如西格弗裡德·翁塞 爾德所說得那樣 :“誰讀了黑塞的 《悉達多》 , 誰做出了思考 , 誰進行了體驗 , 誰就可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擺脫外在的強制 , 擺脫隨波逐流 , 擺脫束縛和羈絆” 。

豆瓣9分|《悉達多》的一體三面,也是黑塞尋求“自我”的三段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