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甲申年对明朝很不吉利,有明一朝,共有三个甲申年,都发生了不祥之事。崇祯朝的甲申之变终结了明朝276年的江山;万历朝的甲申年,为大明续命的张居正被清算,险遭开棺戮尸之祸,他的新政尽废,为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而嘉靖朝的甲申年,则发生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兵变,边关重镇大同陷于乱兵之手,朝野哗然,九边震动。


为了抵御游牧部落的侵扰,明朝在北部边境设立了九座重镇,以重兵布防,称为九边。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来自蒙古草原的威胁都是最大的边患,而以大同城为核心的大同镇地处对抗蒙古势力的第一线,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大同城里不仅有代王坐镇,还设有巡抚、总兵、副总兵、都司、游击、守备、县衙等官署,衙门林立,高官云集。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在宁王朱宸濠作乱时,安庆知府张文锦因坚守安庆立下大功,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张文锦为人,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而且吝于财货,对部下严苛,不事抚恤。


他到任后,急于建功,为了加强防御,他打算在大同城以北九十余里处增修五座城堡,即水口、宣宁、桦沟、黑河、柳沟五堡。


大同镇是由三道防线组成的一组城堡烽燧体系,到了明朝中期,随着朝政的腐败,各级官员层层贪墨修缮维护经费,以至大同镇最北侧的两道防线被废弃。大同城没有了藩篱,蒙古铁骑经常“直抵城下 , 驻牧杀掠”。


张文锦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五堡工程很快开建。然而张文锦在拨付经费时,却竭力压缩开支。左参议韩邦奇是大同甲申兵变的亲历者,还据此写了《大同纪事》一书记录这次祸乱。当时他负责五座城堡的营建经费核算,以三十万两的数字报给了总督藏凤,藏凤看后笑着说:“张巡抚视国之财如家之财,安能捐三十万金以成此堡乎?”藏凤表面上是表扬张文锦爱惜国家资产,实则是在揶揄他把公帑当成私产,能少花就尽量少花,因为当时的官员贪腐克扣成风,遇到大工程岂能不大捞一把。果然,张文锦不同意这个预算,韩绑奇只得不断压缩预算金额,到三万两时,张文锦同意了,于是他调动人力开始施工。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因为经费太少,一切材料都要自行筹备,大批士卒被派遣入山,伐木烧砖。由于工程繁重,而且负责监工的参将贾鉴督工严酷,对士兵们动则鞭笞杖打,军心已充满怨恨。


城堡筑成后,张文锦下令大同镇派兵前去戍守,每个城堡驻兵五百户。于是总兵江桓和监军太监王斳分拨人马前往。但是这些镇兵都不愿去五堡,因为那里孤悬在外,离大同主城有百里之遥,一旦遭蒙古人袭击,很难得到救援,而且由于投入太少,五堡工程简陋草率,每个城堡只为驻军建有营房一间,没有其他配套设施,家眷无处安身。他们请求另外招募兵丁驻守五堡,但被张文锦拒绝。镇兵们无奈,便请求只让军人前去,家属仍留在大同,也被张文锦驳回,他严令军队立即出发,不得拖延。


参将贾鉴为了驱赶镇兵尽快启程,屡屡对他们施以杖责,还扬言,如有抗命者,将责打四十军棍。士兵们愤恨已极,准备铤而走险,杀了贾参将去投奔蒙古人。《大同纪事》记载,士兵私下议论:“人各有妻子或女,又有马匹,一间营房何以能容?且莫说胡虏来,只秋深一阵大风雨,一家死矣。等死,不如杀了贾参将,投入北番。”于是他们在郭鉴、柳忠等人的煽动动和带领下夜里闯入贾鉴营帐,将他杀死。随后,哗变军人逃出大同,于1524年8月21日占据了焦山墩。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张文锦闻讯大惊,焦山墩是一座与蒙古俺答汗地盘接壤的墩台,乱军如果与蒙古人勾结,此处将成为威胁大同安全的大患。于是他急忙派副总兵时陈和游击叶宗紧急驰往焦山墩,对乱军好言安抚,承诺不再追究,将他们带回大同。


《明实录》记载,这些哗变军人回来后,张文锦背弃诺言,“文锦夜捕官队关山等廉得其首恶,欲诛之”。他连夜抓捕乱军首领并将他们斩杀。但是《大同纪事》中则记载张文锦见到这些乱军后,只对他们说:“你们回来了,我的贾参将呢?”然后没做任何处置。然而参与哗变的士兵们依然非常紧张,生怕突然大难临头。韩邦奇曾指责关于大同兵变的记载都不真实,他说:“大同诸志无一字实者”,指的应该就是这种书面记载与他亲睹事实的不同。


8月26日,有人传说张文锦正要偷偷出城,去京师奏报他们哗变的情况。于是乱军们连夜聚集起来,纵火烧了大同府衙,放出监狱里的囚犯,抢了粮库和军械库,然后闯进都察院找张文锦。张文锦翻墙逃进隔壁的代王府,士兵们趁机抢劫,还抓住张文锦的家人逼问他的行踪。家人说他躲在代王府,乱军立刻围住王府,要求交出张文锦,否则放火烧了王府。代王害怕了,只得交出张文锦,他一出来,就被乱刀砍死。随后乱军又烧毁了镇守和总兵衙门,并堵死了大同城门,不准任何人出入。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代王府


总兵、知府,游击等官员吓得四处逃散躲藏,大同陷入无政府状态。《大同纪事》记载,乱军首领郭鉴、柳忠对大家说:“众人莫惧,但同心共事,他日问罪,不过将我辈有恶十数人与之而已。”就是让大家别怕,官府要追究也只会追究他们,与其他人无关。


当时大同监狱里关着被革职的宣府副总兵朱振,他是因为贪污而被弹劾下狱的。乱军把他请出来,胁迫他当头领。朱振见无法推脱,便与乱军约法三章:不侵害宗室;不劫掠府库;不杀人放火。答应这三条,他可以出来带领他们,否则宁可一死。乱军们都表示一切听他的。


大同兵变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嘉靖皇帝大为震惊,他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嘉靖表态:“咎文锦抚驭失宜,甲鉴督工严刻,激众致变。”把引起兵变的责任归结于死去的张文锦和贾鉴,然后于8月29做出决策:派兵部左侍郎李昆到大同去宣读赦免乱军的圣旨;派宣府都御史李铎巡抚大同,由左参议韩邦奇协助;任命都指挥使桂勇署理大同镇总兵,命太监武忠为大同镇守;免去朱振的罪责,配合朝廷评定大同之乱。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9月6日,兵部左侍郎李昆到大同向乱军宣读赦免诏书。但是乱军们听了诏书后并不放心,他们议论说:“此安我也。岂有杀巡抚、游击而不问者乎?”他们认为这是故意欺骗他们,哪有杀了巡抚不问罪的,一定是朝廷的缓兵之计,肯定会秋后算账。可见这份诏书写得很不真诚,非但没能安抚众人,反而让他们更加惊恐。于是乱兵们的情绪又激动起来,一时间众心汹汹。李昆见势不妙,仓皇逃离了大同。乱兵们马上把住四门,阻绝外人进城。


巡抚李铎还未来得及成行,就得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必须回去丁忧。 朝廷于9月19日改任山西按察使蔡天祐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蔡天祐到任时已是10月,这段时间里,韩邦奇是唯一的主事文官,他是9月间独自先期赶赴大同的。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韩邦奇到达离大同六十里的西安驿时,城内乱兵已探听到有官员前来,便派人来到西安驿,拔刀威胁韩邦奇不要进城,当天夜里还放火烧了参将府邸,以示恐吓。但是韩邦奇仍执意进城,乱军们见他只身一人,也就安下了心,未再阻拦。韩邦奇进城后,立即接管政务,每天在衙署办公,对乱军,他只是要求他们不要再有烧杀等暴行,其余并不处置。


11月,蔡天祐接管了大同,他会同总兵桂勇抓捕并杖杀了八十名继续在城里奸淫掳掠的乱军,形势稍有安定。


当月,甘肃发生回乱,朝廷派辽阳参将李贤帅所部军队赶往甘肃平乱,经过大同时,已成惊弓之鸟的乱军认为这是朝廷派来剿灭他们的,便关闭城门,不让他们进城宿营。此时,户部恰好派人来送接济银两,乱军们又以为这是发给李贤部队镇压大同兵卒的赏银,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人说是为了剿杀乱军,官员们已经把家小都偷偷送出城了,于是又借机鼓噪,发起新一轮暴乱。


11月24日,乱军杀了知县王文昌,纵火烧了县衙,又围住代王府,要求代王替他们向朝廷请求赦免。同时乱军还分别围住了太监武忠的镇守府和桂勇的总兵府。


桂勇出来对他们说:“杀便杀,何用喧噪?”乱军说:“既无杀我罪我之心,如何将家小暗送出城?”要求桂勇的妻女出来相见,以证明他们还在城里。经过蔡天祐和韩邦奇再三解释,才暂时稳住了局面。


对于大同的兵变,朝廷中本来就剿抚两种意见,嘉靖帝起初是倾向招抚的。但事变迁延不决,便于12月13日再次召集廷臣商议对策。兵部认为必须施以强硬手段,派兵迅速平定叛乱,否则“悍卒愈骄,屡行称乱,今若又专为抚处,则声威损于九边,纲纪难以振复。”嘉靖帝表示同意,派左佥都御史胡瓒和总兵鲁纲率军进驻大同附近的阳和,密切监视城内形势变化,相机采取行动,同时密令桂勇设计擒获首恶。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大军的到来,令城内乱军更加焦虑惊慌,气势汹汹的乱军持枪舞刀满街乱窜,随时会发生更大的暴乱。蔡天祐一边安抚乱军,说明军队到来只诛杀首恶,不问胁从,一边召集总兵、镇守、参将、副总兵,游击等官员来到都司府商议如何应对局面。


韩邦奇去都司府的途中,经过代王府,代王用梯子爬到墙上和他说话,直到中午,由于附近都是虎视眈眈的乱军,韩邦奇怕出事,便终止谈话,请代王回府。在《大同纪事》中,韩邦奇没提代王和他说了什么 ,但在那种局势下,除了讨论怎样平息事态,还能说什么呢?一些史料记载代王在兵变发生后,带着儿子逃到了宣府,从韩邦奇的记载来看,这是不实的,代王在乱局中仍然留在大同,也算尽了一个塞王的责任,应该是有点胆略的。


众官员到了都司府,却毫无对策,大家一片黯然,桂勇提出辞官,然后往外走,可是乱兵堵在门口。韩邦奇将桂勇拉回来,并让乱兵一同进来。


韩邦奇问那些乱兵:“朝廷已赦免你们,为何又要作乱?”乱兵们说朝廷虽然口头表示已经赦免,却仍派兵来要杀他们,他们请求把军队撤走,如果还有作乱的人,他们自行将其抓获交给官府处决。韩邦奇说,只要你们不做乱,朝廷自然会撤走军队,还能省下许多钱粮。


乱军随后又提出要免除缴纳屯粮。明朝边军实行屯田制度,以此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朱元璋说:“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就是基于这种制度。 但是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大肆侵占屯田,军人的土地越来越少,缴纳屯粮本来就很困难,还要被迫去为军官耕种。可是张文锦到大同后,非但不减轻军人的负担,还以备荒的名义,每军多征收三斗“荒粮。韩邦奇拒绝了免除缴纳正常屯粮的要求,但同意免除“荒粮”。乱军见部分要求得到满足,也很满意,大多数人希望过平安日子,不愿再做乱了。


1525年1月,蔡天祐、桂勇设计将郭鉴、柳忠等哗变首领擒获并斩首,没有了他们的扇动和带领,乱军们无法再生事端,大同局势似乎终于得到了解决。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然而时隔两天,局面又发生突变,被斩杀的乱军首领郭鉴之父,名叫郭巴子,他决心要为儿子报仇,联络了徐毡儿、胡雄等一干乱军,趁夜闯入桂勇府中,杀害桂勇家里十几口人,还劫持了桂勇。蔡天祐闻讯急忙赶去与他们对话,经他反复宣讲,晓以利害,乱军们不仅放了桂勇,还害怕起来,向蔡天祐求饶,请他乞求朝廷不要派兵围剿他们。这位蔡巡抚看来是个谈判专家,他准确地把握了叛军的心理。他当即表示,只要他们抓住首恶,他一定亲自替他们向朝廷求情。于是乱军们倒戈,去抓郭巴子等人,郭巴子见势不妙,和胡雄等人逃走了,徐毡儿等四人被抓住交给了蔡天祐。


嘉靖帝听闻大同士卒又反,大怒,他下令以朱振替代桂勇任大同总兵,并命胡瓒即刻进剿。


明朝的甲申大同兵变,巡抚、知县、参将被杀,历时八个月才平定


为了不使大同这座重镇毁于战火,蔡天祐从一开始就主张招抚,反对用兵,因为这会导致“在外者劳师糜饷,在内者受惨被祸。”此刻,他马上将徐毡儿等人斩首,并把首级交给胡瓒,请他暂缓进军,同时急奏嘉靖帝,说明首恶已经被诛,局势已经得到控制,剩下的兵卒容易处理,请求罢兵,嘉靖同意了。


胡瓒撤军后,蔡天祐立即着手安民,收缴兵器,大同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然而逃脱的郭巴子仍不甘心,到了3月,他与胡雄又纠结了一伙人,潜入大同,烧了朱振的府邸。


第二天,蔡天祐召集士卒讲话,强调朝廷大军已经撤回,对大家既往不咎,更无戕害之意,但如果继续响应郭巴子,跟着他闹事,就是自寻死路。众人也早已厌倦了半年多来提心吊胆的动乱日子,恨郭巴子等人继续做乱,便协助官兵在全城搜捕指认他们,郭巴子和胡雄一伙很快被抓获,于1525年4月被处死,至此,这场持续了8个月的兵变才真正被平定。


在这场兵变中,朱振成了最大受益者,本来是个囚徒的他,不仅原罪被免,还得以从副总兵升任总兵。但是该来的总会来,10年后,大同再次发生兵变,朱振再次卷入,还是被乱军推举为首领,但这次他好运不再,在兵变中死于非命。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