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我與張君秋老師相處的日子

上世紀70年代末,我還是一個年僅16歲的小姑娘,由於對京劇的痴迷而遠離東北老家來北京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從此走上了我一生追求京劇藝術的道路。入校後,我硬是以多於同學們一倍的時間努力學藝刻苦練功的。和張君秋先生第一次見面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那是1978年底,在中國戲曲學院排演場。幾天前張君秋先生剛看了我主演的《二進宮》以後,到學校來,我們學生全體集合,他說:"那天是誰演的《二進宮》?演李豔妃的同學請站到隊伍外面來。"當時嚇得我心裡騰騰直跳,不情願地站了出來說:"那天是我演的李豔妃。"張先生看了看我說:"嗯!這孩子老祖宗有戲飯給她吃,是個角兒胚子,個頭兒、嗓子、扮相都好,臺上也很規矩,那出戏唱的不錯。"

王蓉蓉:我與張君秋老師相處的日子

我聽了後心裡真是高興,儘管對他說的什麼戲飯、角兒胚子這些詞不大懂,但我聽得出大概意思,是表揚我呢。那時候一個在校學生能得到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當眾誇獎,是很難得的。這既是榮譽,也更堅定了我以後舞臺演出追求高水平的信心!從那以後,我更加努力學習張派藝術,暗下決心,一定要在舞臺上演出大青衣的風采,讓張先生下次再表揚我。

1978年春節晚會,張老師真的又把我介紹給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他說:"我今天就不唱了,讓我的兩個學生唱吧,一個叫王蓉蓉,17歲,一個叫張靜林,16歲。"張老師以他那藝術大師的愛才之心,這麼早就把我這個學生在全國電視轉播中推薦給了廣大觀眾。在學院上大學的4年時間裡,我從《二進宮》開始,又陸續學習了《玉堂春》、《望江亭》、《四郎探母》、《趙氏孤兒》等張派戲,得到了張老師的悉心指導。

記得有一次,他在排演場看了我演的《四郎探母》後,到學院來,就專門給我說旗步怎樣走法,跟別的腳步有什麼區別,劇中的請安動作,是怎樣做法,他當時已經是60多歲的人了,一遍又一遍地給我們做示範,講要領,如手放在什麼位置,腿是怎樣的蹲法,手帕是怎樣的拿法等等,在講解要領的同時,給我不厭其煩的指導,一次做的不對就讓我做第二次,這樣反覆多次,直到達到他的要求才算完,那時我還不到20歲。還有現在我臺上演出的《四郎探母》,最後,楊四郎被赦,公主有幾句臺詞"我說駙馬,方才是我母后一時的憤怒,得罪您了,沒什麼說的,我給您請安了,賠禮了。"這同時要給駙馬請兩次安,這兩個請安的動作就是20年前張老師一招一式教給我的,無論我演過多少場,這個動作我始終都是按照張老師當年給我說的那樣去做,沒有一點改變。因為從劇情需要和人物情感的抒發,這兩個請安的表演動作是再貼切不過的了,同時也準確地表達了當時公主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