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古人“相處”

我們應該如何與古人“相處”,應如何對待古人創造的文化,應以怎樣的態度面對我們的先賢?社會發展到現在,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在現今人們的耳畔響起,先讓我們看看到底是哪兩種聲音?

第一種,認為今人不如古人,學習古人應該跪著學。因為大師都是古代的厲害,近代已經鮮有,現代更是隻有磚家和叫獸,因此今人不如古人。今人學習古人應該如供奉至聖先師一般,畢恭畢敬。

第二種,認為古人不如今人,今人不必再學習古人。因為歷史是前進發展的,現代的知識和技術早已在古代之上,古人的那點認識很多都被證明是謬誤,古人早就被今人超越。今人學習古人已經沒有必要了。

以上兩種聲音說到底,都是對古人的認識不深刻不徹底的表現。

古代文化流傳至今,古人的智慧與光芒,曾一度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薰陶著我們的精神,充實著我們的底蘊,使得現今的我們用更寬廣的胸懷,更綿長的視野去擁抱世界與自然,我們要學習古人,學習他們的精粹思想、學習他們不畏自然的勇氣,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兼顧古人所處的時代侷限。只有全面客觀地去看待古人及其留下的精神財富,才能取長補短,兼容幷蓄。現在請你跟著我,一起來探索下學習古人的原因、具體要學些什麼,以及我們在學習古人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我們今人為什麼要學習古人?

1、古人是今人的本源。

不知古人,則不能真正瞭解今人。古代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源頭,瞭解古代的文化才能理解現代文化。古人是古代文化的載體,鑑古則明今。

譬如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東西方思想最重要的先哲,兩人的死分別決定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走向,他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去了解他們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死,則根本無法瞭解東西方文化的最本質的差別。而東西方的文化是如何分別形成,又如何在近現代碰撞、衝突進而交融,這恐怕也要靠追蹤一個個古人的思想和經歷來了解,進而去了解我們所處的現今的世界。

2、為世人所傳頌的古人是古人中的精英。

今人常說的古人不如今人,實際上是就總體而言的,因為古代科學文化水平總體的低下,再加之統治階級壟斷知識,古代的常人必然不如現代的常人,但在古代擁有知識的階層中,往往湧現出天賦異稟的人才,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精英,跟這樣的精英相比,今人中的常人自然要稍遜一籌。

今人往上數三代,還能知道其祖先的姓名、所作所為的,畢竟是少數,因為精英總是少數的。而那些為世人傳頌至今的古人,更是精英中的精英。這樣的精英:近如曾國藩、康有為之輩;遠如李杜、王安石這樣的人物;追溯到上古,還有如孔子、老莊這樣已經被神化的先哲。要知道學習一個諸葛亮的價值大於學習十個臭皮匠,因此鑑古是有價值的。

3、古代的精英總是比現代的多。

精英和天才,在特定的一個歷史時期,一定是少數的,而客觀地說,古代特定時期的精英較之現代,肯定是較少的。但隨著時間的積累、歷史的推演,不斷有精英被歸入古人中,因此可以說,古人中精英的數量,比今人多得多。因為古人的歷史跨度,是上千年的,而能稱得上今人的,恐怕只有數十年之短的時期,在如此不平衡的對比中,自然是古人的傑出人物要多於今人。

4、大浪淘沙,歷史積澱下來的總是更優秀的。

歷史的作用是偉大而殘酷的,歷史讓人記住的,往往是最頂尖或者最有成就的人。有些人雖然出身精英階層,又天賦異稟,坐擁世俗的名利,但如果沒有做出什麼讓歷史銘記的事蹟來,終究會被歷史所遺忘。而有些人卻能憑藉其影響後世的傑出一生,甚至傑出的一剎那,永遠被人記得。

比如當年名落孫山的唐代詩人張繼,以一首《楓橋夜泊》冠絕全唐詩,至今蘇州的寒山寺仍是日本遊客最常去的中國旅遊景點之一,而與張繼同一屆的狀元榜眼探花和眾進士的名號,多達數十人,但有幾人能夠記得他們?那麼現在名噪一時的今人,經過數百年之後,又有幾人能為後人所知悉?歷史總是將最有用於後人的古人留給了今人,我們為什麼不去學習古人?

第二、學習古人的什麼呢?

1、古人的經驗。雖有不堪現今使用的狀況,但古人的經驗是實踐探索的過程,是值得肯定的。

2、古人的用心。為什麼古代大師多於近代,而現代已無大師?除開社會、自然的知識的探索越來越高深和廣博,一人無法獨攬的客觀因素之外,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今人漸已沒有用心之閒暇,亦無用心之意願。

3、古人的智慧。從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古人與今人並沒有太大差別,古人無論身體結構還是腦容量等,都跟今人無異,古人不是猿人,所以古人並不比今人低級。今人可能掌握了很多知識和技術,但思想方面的成就,古人不比今人差。在瞬息萬變的人類社會中,唯一沒有進化的恐怕就是人類本身。因此,古人中有智慧超越今人的,自然不在少數。今人想破腦袋想出的主意,也許古人早就想到了。所以今人對於古人的超越,不要誇下海口,在傳承古人智慧的前提下,繼續前行。

第三、應注意古人的哪些侷限性:

1、知識水平的侷限。

前文說了,古人的知識水平不如今人,所以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是有天然缺陷的。比如唐代的韓愈是文學大家,但其知識水平不足,仍相信天人感應的說法,所以作《祭鱷魚文》以期望鱷魚能離開其管轄的州府,雖然最後鱷魚真的離開了,但這豈是《祭鱷魚文》的功勞?

2、階層地位的侷限。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再聰明絕頂的人,當他身處的地位是高高在上時,難免無法體恤下人。比如南宋大儒朱熹,對漢族哲學思想和外族哲學思想的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因為是一個講理講道德的老學究,對於當時民間高發的出軌事件極為不滿,故提出了禁止良家婦女出門的規矩,因此男女大防、婦女裹小腳、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規矩就開始在南宋以後流行。明明是男女都有問題的社會現象,朱熹卻把責任都歸咎在婦女身上,最終造成了婦女地位的大幅下滑,甚至可以說使中國的社會發展陷入了倒退。

3、人生經歷的侷限。

因為各人的人生際遇不同,因此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有不同,這樣我們就要加以分辨古人思想中的侷限性。比如三國魏時期的曹丕、曹植兄弟,兩人都是大文豪,又都是政治家,只是結局我們知道,曹丕繼承魏王,進而代漢,而曹植競爭繼承人失敗後,一直被曹丕及其後人棄用,晚景十分淒涼。

曹丕曾在《典論·論文》中指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而曹植則在《與楊德祖書》中說:“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按說曹植文學水平在曹丕之上,曹丕尚且重文,為何曹植輕視?我們該聽誰的?

其實從二人的人生經歷來看,曹丕志在天下,工於心計,作《典論》時尚未登基,此時的他當然想籠絡天下的讀書人,故盛讚文章的深遠意義,而曹植寫《與楊德祖書》時,已經面臨競爭失敗的局面,此時的他空有滿腹經綸而不得施展抱負,因此自暴自棄,輕視自己所最擅長的“辭賦小道”。從人生經歷出發,兩人的思想就變得可以理解了,我們就不至於被他們的相反論調所誤導。

不同時代都有可能產生傑出的人物,都有機緣出現璀璨奪目的智慧結晶。我們要以客觀的眼光,平常的心態去對待我們先輩留下的文化財富,歷史瑰寶。對待古人,我們既不能談古色變,又不能無原則的頂禮膜拜,而是要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看到古人閃光點的同時,也要覺察到他們的瑕疵。取其精華,揚長避短,採你所需,求同存異,讓我們“不卑不亢”地與古人來一次心靈的溝通與交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