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張君秋京劇藝術研究會”-轉自孫利軍老師文章

致“張君秋京劇藝術研究會”

近日驚聞《四郎探母》為貴研究會研究對象之代表作。貴研究會研究對象及其搭檔,在舞臺表演中肆意篡改歷史,汙衊楊延輝及其家人。又經瞭解,得知貴研究會研究對象和搭檔在其以往演出過程中,不僅僅是調侃,還精心演繹過楊延輝被遼國公主“潛規則”。

作為一個多少有一點兒正義感,道德沒有貴圈橫流的普通人士,對此深感憤慨和遺憾。

本人無門無派,對貴圈香氣一直保持距離,白給瓜也不敢吃。

然而可但是,楊業一家披肝瀝膽,親兵子侄為國浴血奮戰,那個年代的人,被俘是很可恥的事兒。所以楊令公絕食而亡,四子楊延輝其實就是唯一沒能回來的楊家兒子,歷史上的名字叫楊延玉,他在陳家谷口之戰中陣亡。

貴圈最不缺的就是德,對於自己演繹的人物,有可能只是缺少一點點歷史知識。陳家谷口之戰的爆發,是在宋軍不利的時候,掩護山西民眾後撤。楊令公錯就錯在相信友軍,雖然復興傳統藝術很難……不對,跑題了,雖然掩護撤退很難,遼軍兇猛,仍率兵迎戰,不想另兩路臨陣退縮,事後還不忘了給楊業潑髒水。不說了,你們會誤解我在說你們,然而真的是在敘述宋朝的事兒。

書歸正傳,貴研究會之研究對象,在舞臺表演中所展現的,遠非“調侃”,“羞辱”亦不為過。因為你們戲中被遼國姐們兒潛規則的楊四郎(楊延輝 歷史中的楊延玉)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使命,沒有妥協。真按你們所篡改之歷史,楊家哪來的滿門忠烈?兩軍陣前都是楊家的人,豈不成了兩頭下注?真不知爾等在研究什麼。

創業難,守業更難。中國能有今天,靠的不是看貴圈的篡改劇,撕比戲,靠的是志士仁人披肝瀝膽。

在舊社會,唱戲的社會地位低下,見到妓女都要屈膝問安,但是新中國成立後,被稱為文藝工作者,然而即便再發瘋,也不好把自己譽為“靈魂工程師”,應該反思一下,為何以前會有如此待遇,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國家和人民給予的認可和榮譽,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能成為亂潑髒水的資本。

貴研究會,因為打著貴研究會研究對象的名號,已經算是“公眾人物”,一言一行均影響重大。楊延輝(楊延玉)為國捐軀雖然已有經年,如此演繹戰死沙場的英雄合適嗎?楊家與你很熟悉嗎?他們和家人願意被爾等胡編亂造嗎?

普通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京劇演員也應該稍微自律,所謂“己所欲,也當勿施於圈外人”。文藝工作者要懂得尊重與敬畏,傳達正能量;京劇演員在臺上潛規則滿門忠烈的英豪,是否還有道德底線?是否拿肉麻當有趣?不能自落三俗之流,敗壞了基業。

由此,本人鄭重聲明:

希望貴研究會之研究對象(如果人已不在,貴研究會可找能負責之人),以及搭檔公開向楊家道歉,並承諾不再出現類似情況。

希望貴研究會及貴派門人以此為鑑,知恥後勇,努力提高演員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未來越走越穩。


致“張君秋京劇藝術研究會”-轉自孫利軍老師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