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導讀:商鞅為秦相十年,使秦國兵強馬壯、人民富足,最後卻被秦人殺掉,並加以五馬分屍之辱,於是人們都說商鞅情商太低,不會做人。連大名鼎鼎的司馬遷都給商鞅扣上了"天資刻薄"的帽子,認為他死有應得。為九州大一統做出突出貢獻的商鞅,被世人如此評價,甚為遺憾,今天要為商君正名。


商鞅,名鞅,姓公孫,自幼酷愛刑名法術的學問,可謂是法家的一代弟子。他不拘泥於成規陋習,也不像所謂的山林隱士自命清高,成人以來一直苦苦尋求治世途徑,以成就一生報復。為秦相後,厲行變法,不畏權貴,十年間秦國風俗大變,國富兵強,也得罪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因此,孝公死後,太子繼位,聽小人讒言,追捕商鞅,他不得不逃脫國外,後被秦人所殺,並被秦惠王處於五馬分屍之刑,誅滅三族。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太史公這頂"天資刻薄"的帽子從何而來?


司馬遷給的這個結論,論據直接和具體:

1.鄙視商鞅取信於秦孝公的方法

商鞅本來是衛國人(那時候還不能稱為商鞅,為了大家閱讀的順暢,全文統稱為商鞅),後來在魏國做事,聽說秦國孝公招納賢才建設圖強,於是來到了秦國。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商鞅想辦法認識了秦孝公的身邊的一個姓景的太監(文中把此人稱為景監),從而接觸到了秦孝公。這種通過皇帝身邊的太監來取得認可的方法,被司馬遷鄙視。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和商鞅同年代有個叫趙良的人,有一次和商鞅談話也曾表達過這種觀點。他列舉了秦國早年一個叫做五羖大夫的丞相,這個五羖大夫是楚國人,當年貧窮的時候也想拜見秦王,因為沒有門路,就把自己賣給了秦國人,幹喂牛餵馬的活,足足幹了一年多。後來秦王知道了這件事,就把五羖大夫提拔起來了。趙良的意思就是告訴商鞅,你看人家五羖大夫,和你是一樣的情況,人家就能靠自己的努力來得到賞識,你為什麼要採取小人的方法呢?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2.不屑於商鞅採取"虛浮誇大"的帝王言辭來誘惑秦孝公

商鞅之所以能夠得到秦孝公的賞識,是因為在和秦孝公的談話中,表明了要把秦國建成一個稱霸諸侯的大國,要堅強軍隊,用武力去征服周邊的國家,用法律來約束國內的人民。這個思想和秦孝公重振秦國國威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對商鞅開始重用。但司馬遷認為,這是用不道德的思想來迎合秦王,非君子所為。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3.痛恨商鞅不懂得感恩,不講信用

商鞅通過景監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但是上任後開始實行變法,制定了及其嚴格苛刻的法律條款,而且執行起來"六親不認"。特別是對秦國當時的一些貴族,也從不手軟。有一次,秦國的太子觸犯了條款,當時太子是秦國的繼承人是不能施以刑罰的,於是商鞅就懲處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並且對另外一位老師公孫賈實施了墨刑。司馬遷的意思是,你當初一個平民通過貴族的幫助有了地位,現在卻不知道感恩處罰這個處罰那個,太不夠意思了。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還有就是當年商鞅帶領軍隊打魏國,魏國的公子卬帶兵抵抗。商鞅為了獲勝,寫了一封信給公子卬,信的意思是,咱們都是老朋友了,可惜在戰場上相遇,但是不忍心相互攻擊,不如坐下來談一談,定個盟約,繼續做朋友好了。公子卬信以為真,於是和商鞅一起喝酒,在席間商鞅提前埋伏的士兵俘虜了公子卬,於是秦軍向魏軍突然襲擊,大獲全勝。司馬遷對商鞅的這種行為極其鄙視,說這是不誠信的表現。

4.就是商鞅的法律過於嚴格,有點喪失人性

這一點,正是商鞅變法的重點,也為大家熟知,在這不進行贅述了。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商鞅為什麼甘願帶這頂"帽子",做個好人不行嗎?

誰都想名留千史,誰都想要個好名聲,難道商鞅不想嗎?我和你秦人貴族又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幹什麼非得罪你們?其實不是商鞅不想做好人,只是當時條件不允許,歷史的發展也不允許。

1.不通過景監接觸秦孝公,那別的辦法在哪裡?

一方貴為秦王,一方賤為草民,何況還是一個外國的草民。兩者怎麼才能形成交集,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下,一個普通的農民想要和國君來一個交談談何容易。難道讓商鞅在大街上高喊,我有治國良策,我要見秦王嗎?這樣的話早就被當成了瘋子,趕出了京城。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那能不能學習五羖大夫呢?五羖大夫的事蹟之所以被稱為美談,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成功的概率太小,如果商鞅也學習他,花費的時間長不說,主要是能不能成功真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說,商鞅想辦法接觸到秦王的方法在當時人民的認知中固然有點像小人所為,但他通過這種方法達到了目的,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秦國強大起來了,這是最主要的。

2.商鞅和秦王所談是胡說亂造嗎?

其實商鞅和秦王的交談並不是一拍即合。《史記》記載,秦孝公第一次聽商鞅談論治國之道,一點也聽不進去,甚至時不時的打瞌睡。過後,秦孝公找到景監,批評他推薦的人只會說大話,景監把這話又轉給了商鞅。商鞅說:我這次用堯舜的治國之道來勸說大王,看來他對這個不感興趣。還好,秦王是個愛才的人,他又給了商鞅幾次機會。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第二次,商鞅用的是禹、湯、文、武的方法,秦王還是沒能聽進去。第三次,他用了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秦王非常感興趣,於是和商鞅約好了下次見面的時間。第四次,秦孝公徹底迷上了商鞅,他對商鞅所講的帝王之法非常感興趣,他告訴商鞅:建立商周那樣的盛世,時間太長了,你這次講的富國強軍的方法就很好,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就能實現。

可見,商鞅是認真分析了秦王的想法和志向,而採取的治國方法,足見其睿智。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3.如果講恩情,法律還叫法律嗎?難道打仗還要客客氣氣?

秦人素來民風彪悍,不太守紀律,而且愛打架鬥毆,而士大夫等貴族則依靠天生居來的身份我行我素,更是沒有法律概念。在這樣一個國家,如果法律不嚴,你覺得能執行下去嗎?當時商鞅在發佈法律之前,為了向人民正是國家說話算數,專門在城門設置了一個木樁,告訴大家誰要能把這個木樁搬到另外一個城門,就賞十金。大家都圍著看,覺得這麼簡單的任務就能獎十金不可能吧,終於有個人忍不住出來完成了任務,商鞅立馬講給他十金,這樣大家才都覺得國家說話是算數的。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通過這個事情足見當時的秦國國家的威望是多麼的低,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必須從嚴執法。後來太子犯法後,商鞅怎麼處置關係著法律的生命力,商鞅想來想去必須要給民眾一個交代,於是處置了太子的兩個老師,正所謂"徒不正,師之國"。這種事情在當時的貴族看來是不可能的啊,區區小事,都是國家幹部,自己出的法律怎麼還能用到自己身上呢?商鞅就是要通過這樣的事情來改變大家的觀念。

正是通過以上的嚴格執法,秦國才能在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受人欺負的弱國,發展成為一個泱泱大國,有了向東發展的實力。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活的精彩,何須再求長久!


講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改變大家對商鞅的看法。很多人只看到了商鞅做法的尖酸刻薄,卻不願意想一想他這麼做得原因,也不願意去分析一下當時他所處的環境:秦國要發展,必須得下猛藥,商鞅嚴格的執法就是這劑猛藥。這劑藥的副作用,總是要好於當國家滅亡,千萬士兵慘遭屠戮,想到這些你還覺得商鞅罪有應得嗎?商鞅的一生是轟轟烈烈的一生,即使後來沒能善終,但是比那些死守陳規,懦弱無能的百歲者強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