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90歲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生命的深刻不在於聽過多少他人的故事而感慨,而是自己親歷的每一場自我救贖。”

這是《悲喜自渡》封尾的一句話。這是本散文集,收錄的是季羨林先生的一些經典散文和隨筆。

此書除了一些經典的篇目,還有一部分是季先生晚年時所做,不可避免帶著他人生的追思和回憶。因此與季先生其他的文章有點不同,讀來使人感到一種淡淡的哀愁。


《悲喜自渡》:90歲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有名的語言學家,佛學家等,通多國語言,尤其是吐火羅文和梵文,大部頭《羅摩衍那》的翻譯也是依賴於他。季先生的成就得到大家公認,無需多言。

季先生是位學者,但他並不是枯燥乏味之人。他的隨筆,會寫花,寫貓貓狗狗,寫可愛的萬物,寫生活的點滴的美。

那些主題雖然寫的是花,寫的是物,但其實最後寫的,還是他的“情”,思鄉之情,念母之情,萬物之情……


《悲喜自渡》:90歲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一 思鄉念母之情

季先生的童年顏色,是黑白的。幼時,家庭特別貧困,父親早逝跟隨母親艱難度日,六歲時,又被帶走遠離母親,借住在親戚家讀書。

寄人籬下的日子,哪怕再順意也是有飄離之感,所以格外思念母親。成人後外出求學,四處輾轉,更是嚐遍辛酸苦辣,沒等生活安穩母親就逝去。

所以在母親身邊的日子,成了他一生都難以忘懷的經歷,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隨著他人生閱歷的增多而越加的心痛。

他曾在文字流露出這樣的意思:如果知道這一去與母親再難相伴,他寧願選擇留在老家。

所以季老的文字裡,經常性的在懷念母親。懷念的是遠去的曾經,永遠追不回的遺憾。

尤其季先生那並不順遂的人生,更讓人理解一個漂泊的人,對母親對家難以釋懷的依戀,以及母親和家對他的意義。

《悲喜自渡》:90歲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二 草木萬物有情

季先生筆下寫了許多的生物,花花草草,貓貓狗狗,一切有情生物。

季先生說萬物都很可愛,生命很可愛。但是這些可愛的生命背後,又何嘗不是他的“移情”呢。

因為這些生命,與他生活中的人有種各種聯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季先生看似雲淡風輕的文字,其實是他各種情緒的寄託。

《夾竹桃》是一段無光生活的代表;《馬纓花》,是一段孤寂生活的記憶;《石榴花》《美人松》是生活的美好記憶,對生活的期盼。

《一條老狗》,這條狗是曾經陪伴著母親的一條狗;《咪咪》和《老貓》,不僅是懷念那幾只貓,更多的是因為有了他們,背後是“家”的記憶。

​彼時生活艱辛,唯有低頭咬牙前行,內心的苦澀,孤寂和委屈,也只有自己吞下。

季先生的人生,從幼時,到中年,再到晚年,一直被俗塵雜事纏身。但季先生沒有消沉和怨怪,他的眼光,也從未侷限在一人一事裡。

相反他有著常人所沒有的通透和大愛。他愛這山川河流,愛花草萬物,愛這片山河故土,愛有情世間。

《悲喜自渡》:90歲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三 人生聚散無常

每個人人生的終點都是一樣。有人先,有人後。

《悲喜自渡》大多是季先生晚年的作品,因此會讀到一些他對於生命的感悟,前半生的顛沛和輾轉別離,是一重滋味。到了晚年,面對熟識的友人和親朋的離去,對生命的理解,又是另一重滋味。

季先生是佛學家,梵文造詣也很高。也許因為如此,他對人生,對生命,多了一些佛家的“隨緣”的味道,有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大智慧。有著一種歷經人世的豁達和通透。

“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用不著傷春,也用不著悲秋,嘆老不必,搓貧無由。

如果能在一切都捉不住的情況下,能捉住哪怕是小小的一點東西,抓住一鱗半爪,我將會得到極大的安慰。”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每個人都會到達生命的終點。人生來去,每個人所品嚐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難免會寂寥和寂寞;對人生際遇的感嘆,也有著無人言說的孤獨。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悲喜自渡》:90歲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生命則是一條孤獨的船。

每個人要獨自穿越命運裡的狂風暴雨,滔滔海浪。都要靠自己奮力掌舵。

眾生有情,但是生活“無情”。每個人只能嚐到自己的悲喜,人生無常,悲喜自知,唯有自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