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星河中的天文學

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生命總有那麼多的未知,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不知何時就衍生出了一門學科,天文學。

那還是原始社會人們,懂得仰望星空的人們就發現了日月星辰的般般變化,就此產生了時間和方向的概念。自後來的考古發掘來看,半坡氏的房屋都是向南開門,連當時的一些墓穴都是同一方向、陶器上也繪製太陽、月亮和星辰的紋樣。

後來到了奴隸社會的時候,天文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傳說夏朝有了曆法,所以那時候我們把農曆稱為夏曆。後來記載,商代又把一年分為春、秋兩季節,年分平閏年,後來還有了了關於日月食的最早記錄。西周時出現了專門觀察天象的部門。春秋時,人們建立了二十八宿體系,當時還有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呢。

再後來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天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戰國的甘德、石申一起撰寫《甘石星經》,當時甘德還在公元前364年夏發現了木星衛星,這在後來唐代的《開元佔經》中有所記載,這個木星衛星,伽利略是1609年底才用望遠鏡發現的。後來在人們農業生產中創造了二十四節氣。秦漢時期,天文學得到了長久的發展,當時還制定了統一的歷法。西漢時候的司馬遷參加改定《太初曆》就具有節氣、閏法等內容,對後世有很深的影響。特別是兩漢時期,人們對宇宙就加深了認識,提出了渾天說,把宇宙比喻成雞蛋,地球如同蛋黃。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說,認為宇宙空間是無限的。

三國兩晉時期的天文學,也有很深的突破。祖沖之完成的《大明法》,就計算了每個月的日數,這幾乎和現代計算相差無二。隋唐時,就又重新修訂了曆法,對恆星位置進行了重新測定。在敦煌還發現了唐中宗李顯時期人們繪製的星圖,就有1350顆之多,這超過了西方太多。

宋元時期,天文學的成就多在於製造和改進天文儀器。北宋蘇頌等人的“水運儀象臺”,就是一個用水為動力,帶動一套精密的機器,既能觀測天體還能報時,是世界著名的天文鐘,後來元代的郭守敬在這領域,更是其中佼佼者。他還創造了中國最精密的《授時歷》,定了一年天數,這領先西方300多年。

明朝前期的時候,天文學是沒什麼發展的,直到後來的歐洲傳教士帶來了歐洲天文知識,徐光啟等人翻譯了一大批天文學著作,並製作了一些天文儀器,清代學者在天文理論也有所突破,像《儀象考成續編》就提出恆星的遠近變化,這個歐洲也是1868年才提出的。

縱觀歷史,天文的星河裡,它也映照了歷史的黑夜,值得我們每個人牢記。

人類歷史星河中的天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