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們讓媽媽不要怪我,我怕!為人父母,該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

一.

媛媛現在6年級,就在前不久前,她帶著弟弟離家出走。大人們四處尋找,找了幾天幾夜,才在一個橋洞下發現姐弟倆。

可當人們找到他們時,他們的第一句話竟是哀求大家,“求求你們讓媽媽不要責怪我,我怕。”

經過了解,人們才知道原來媛媛和弟弟從小由奶奶帶大。當媽媽從省外工作回來時,她和弟弟都很開心覺得從此以後有媽媽的愛了。可是每次 ,他們和媽媽說自己的想法時,媽媽不是打斷他們,就是否定他們,或者直接說小孩子家懂什麼,聽大人的就可以。

這次離家出走,源於母親說如果到下午5點不把作業做完就打斷他們的腿。他們倆看著作業,好多不會,想去問媽媽,又不敢,但是不問又不能完成。想到橫豎都要被揍,還不如逃跑。幸好沒釀成什麼不可收拾的後果,人總算找回來了。於是人們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打不得,也吼不得。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想把自己內心的話和父母訴說,把每一天在學校的經歷和父母分享,他們期待所有的訴說和分享都得到父母的回應,理解。可事實往往不是如此。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一定要給孩子訴說和分享的機會,並在孩子分享時,認真聆聽;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忙著責備,一定要引導孩子,把心裡藏著的事兒說出來,這樣,方能更好的瞭解孩子,引導孩子。

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瞭解孩子,才能走到孩子心裡,才能讓孩子把你當成無話不說的朋友。

求求你們讓媽媽不要怪我,我怕!為人父母,該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

二、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說出內心話,或者是逃避著父母,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父母不理解孩子。

“你告訴媽,到底是怎麼了?”

每當問起孩子學校裡的不愉快時,孩子總是躲避,“沒事,一點小事。”

可孩子心裡怎麼想的,大人不得而知,而且和孩子聊天時,也聊不了幾句就結束了。

群裡朋友在抱怨,問媽媽們有沒有像她家這種情況。

於是群裡瞬間炸開了鍋——

一樣的一樣的,我家孩子什麼都不告訴我,說又說不得,一說就把房門關起來,誰都不理。你說打他吧,也覺得孩子都這麼大了,可以好好說了。

是啊,我家孩子也是,每次他爸爸給他講道理時,他總是不耐煩的說,“知道了,知道了,你們煩不煩。”真沒招。

我家的是隨便你怎麼說,他嘴上都說是是是,但是結果都是左耳進右耳出。

我家也是,······

常常父母想和孩子好好談談,可結局是父母的話還沒說完,孩子總會找藉口避開,比如說告訴父母自己去做作業了,或者扯開話題,說自己好餓,要吃飯。總之每次的溝通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父母都是責怪孩子不和自己多談談,可是我們是否想想孩子為什麼不和我們談。

回想起與孩子的談話,你是不是在孩子的面前喋喋不休的說教,或者是以盛氣凌人的氣勢壓倒孩子,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必須無條件的順從。可是我們忽視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獨立的思考能力,他也有他的情緒,還有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作為父母的我們,總像對待《病梅館記》裡的梅花那樣,想讓孩子隨我們的想法成長,而忽視了孩子原本的喜好、個性。

求求你們讓媽媽不要怪我,我怕!為人父母,該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

三、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刷爆了朋友圈,面對三個家庭三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人們討論不停。而最讓大家熱議的則為宋倩對女兒英子的強制教育。

英子喜歡樂高,喜歡天文學,夢想是考南大天文學專業。但母親宋倩認為報考名校——清華,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有發展前途。因此長期粗暴干涉孩子的興趣愛好,嚴格監督孩子的學習進程。長期的性格壓抑導致英子偏離了正常的發展軌跡。

英子堅持報考南大,受阻後夜夜失眠,最後一個人跑到深圳。在橋上英子訴說自己承受的壓力和負重,母親宋倩痛哭流涕,怎麼也理解不了自己和孩子產生隔膜、釀成苦果的根源是:沒有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

很多父母都和宋倩一樣,總是以父母的權威壓制孩子,認為只要自己給孩子做的決定都是對的,認為自己絕對不會錯。可是,他們忘記了,他們忽視了孩子是自由的個體,有其精神喜好,也有其心裡活動。

面對孩子對自己的不滿,他們不是靜下來和孩子交流從而知道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直接忽視孩子的想法,並用家長所擁有的“特權”,直接責備孩子,甚至打罵孩子。

教育專家陳鶴琴曾說,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人和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適宜的,只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所以遇到事,給孩子更多訴說的機會,聽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打罵孩子。只有這樣,才能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千萬不能遇事就怪孩子,並用家長的權威性責罵孩子,這樣只能讓孩子以後遇事都藏在心裡,並離你越來越遠。

求求你們讓媽媽不要怪我,我怕!為人父母,該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

四、

那麼父母如何正確又完整的聆聽孩子的內心呢?

作為父母,你是否希望自己說的話在孩子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希望自己在訴說時孩子能夠認真的傾聽,並瞭解明白你的心聲?

而作為孩子,也如此,他們也希望自己在父母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也希望父母能認真的聽自己訴說。

於是就需要父母傾聽時與孩子共情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處境,感受孩子的心裡活動。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曾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就是會關注別人的命運,會為別人的幸福而感到滿足,為別人的不幸而感到悲傷,看到不公平的現象,也會感到不滿。雖然這些事跟我們沒什麼關係,可我們就是會在意,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象別人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併產生相應的情緒,有時還會為此而做點什麼,這種現象就叫共情。"

所以,父母在聆聽時,要和孩子一樣有共同的情緒,並表示願意做點什麼。這樣孩子才會認為,父母懂自己,與自己感同身受。

其次,父母在聆聽時,要做一個認真全神貫注的有效的傾聽者。

在《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這本書寫道,父母成為一個有效傾聽者需要“全神貫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觸及注視,與聽——耳朵的接收及傳遞“我正在聽”的反映信息,適時給予孩子回饋和反映。

為此在父母傾聽孩子吐露心聲時,除了捕捉語言信息以外,還要捕捉非語言的信息,如臉部表情、手勢、眼神、坐姿與音調高低快慢等。有研究表明,這些非語言的行為傳遞的信息有可能比語言溝通更重要,更真實。

當聽完孩子的訴說以後,一定要記得,給孩子反饋,比如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個愛的抱抱,一句贊成的話“是的”,“我也贊同”等,或者偶爾點頭,這樣的反應都能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因為這些信息在傳遞著“我關心你,我正在聽,我在乎”的信息。讓孩子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

求求你們讓媽媽不要怪我,我怕!為人父母,該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

可是如果你努力做到共情,全神貫注的有效傾聽者,孩子還是不願吐露心聲,那該怎麼辦?

把被動變成主動,主動引導孩子。主動創造與孩子交談的機會,比如給孩子說:寶貝,來,媽媽有秘密和你分享哦。

也可以在孩子閒暇時參與孩子的遊戲,一邊遊戲,一邊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話,而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打斷,而是要認真的做一個聆聽者。

你要明白,傾聽者的最終目標不是讓對方感覺好一些,而是通過傾聽給與對方尊重,最終幫助他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這才是傾聽的終極目標。

為此父母要用心聆聽,與孩子用心交流,這樣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與孩子越走越近,甚至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