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尼布楚條約》曾規定以勒拿河為界?雖是真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政府與沙俄在尼布楚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兩國就此確定了東部邊界,即以“

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兩國的東段邊界”。

《中俄尼布楚條約》曾規定以勒拿河為界?雖是真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當初兩國的第一次談判,清朝談判大臣索額圖曾提出“以勒拿河,貝加爾湖一線為兩國的邊界”,不過這個提議當即就遭到了沙俄方面的反對,因為對於沙俄來說,這完全是不可理喻的要求,那麼為何是“不可理喻”的呢?這就要從沙俄當時的整個對外擴展的戰略佈局去講了。

沙俄的對外擴張野心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莫斯科公國,那時候莫斯科公國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帶領下走上了急速擴張的道路,直到明末清初之際,沙俄開始向東進入西伯利亞地區,後來為了加強對該地區的有效控制,沙俄於公元1632年,即我國曆史上的崇禎五年,在勒拿河畔建立了一座名為雅庫茨克的城堡。

很明顯,俄國人是將雅庫茨克城當成了接下來佔領遠東地區的橋頭堡,他們將大量的物資從莫斯科源源不斷的送往雅庫茨克,信心滿滿的準備接收那片廣闊的無人區。

可是,隨著邊境線的不斷東進,俄國人遇到了清朝這一強勁的敵人。

雖然那時候清朝剛統一不久,但清初統治者們對於土地的狂熱一點不輸於沙俄,或許這是新生政權的共性吧,總而言之,雙方就土地的爭奪展開了廝殺。

由於沙俄是勞師遠征,清政府是守株待兔,所以戰爭的結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中俄尼布楚條約》曾規定以勒拿河為界?雖是真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康熙皇帝畫像

基於這場戰爭的勝利,康熙皇帝信心滿滿的派出心腹大臣索額圖前往尼布楚與沙俄談判。

談判的過程這裡不再細說,總而言之,正如開頭所言,索額圖一開始提出的以“勒拿河,貝加爾湖一線為界”被沙俄堅決否定,而沙俄否定的主要原因也在於,他們將勒拿河一線及雅庫茨克城當做吞併遠東的橋頭堡。如果答應了索額圖的這一建議,那麼雅庫茨克城的戰略地位將完全丟失,而沙俄也失去了日後再佔遠東地區的一切可能。

所以,沙俄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的。

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雙方最終確定了兩國最後的東部邊界,而這一邊界的確定,又帶來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通過該條約的簽訂,清朝正式失去了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地區,雖然在此之前,清朝也沒有真正意義上控制過該地區,但清俄雙方基於土地爭奪的第一次較量還是沙俄勝出了。

而第二個問題就是,沙俄利用清政府不懂國際規則及缺乏談判經驗的事實,以矇騙的手段與清政府商定了一個所謂的“待議區”,當時具體簽訂內容如下:

惟界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應如何分劃,今尚未決,此事須待兩國使臣各歸本國,詳細查明之後,或遣專使,或用文牘,始能定之

乍一看,兩國商定的待議區是“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但這裡有一個事實,那就是“外興安嶺的走向問題”。

事實上,外興安嶺在烏第河河源處是分南北走向的,其中外興安嶺北支一直延伸到北冰洋,而這也是當時清政府所認定的外興安嶺走向,其待議區指的是該走向的東部所有地區,包括今天的堪察加半島,而沙俄認定的卻是從烏第河河源向南延伸的這一走向,而這一走向與烏第河及黑龍江地區所構成的待議區小的可憐,遠不及清政府所認定的待議區。

《中俄尼布楚條約》曾規定以勒拿河為界?雖是真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這一點上,沙俄利用清政府不懂國際規則的事實成功的坑了清政府一把。

不過,這一行為對清政府來說其實影響不大,因為170年後,沙俄再次通過侵略的手段,不僅將當年的待議區全部收入囊中,還掠奪了清政府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我們永遠也抹不去的痛。

最後我想說的是,很多人因為尼布楚地區的丟失而篤定的認為《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聞一多先生也是這麼認為的,但要清楚的是,這是清政府第一次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國簽訂的條約,即便該條約沒有讓清政府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憑談判的地位及清政府從中獲取的戰略主動而言,《中俄尼布楚條約》還算是一個平等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