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唐宋八大家在此留下近200篇诗文

唐宋八大家不仅是青史留名的文学家,而且为口碑颇佳的政治家,八人都先后调任许多地方,且留下较好的政绩与口碑。其中,湖北襄阳与这八大家都曾有交集,欧阳修、曾巩都曾在襄阳为官,另六家则常来往于襄阳。据统计,唐宋八大家在襄阳逗留期间,留下的文学作品多达193篇。襄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名城,唐宋八大家是文学名家,名城与名家之间的“互动”,给襄阳这座古城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湖北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唐宋八大家在此留下近200篇诗文


唐宋八大家与襄阳的主要交集

欧阳修和曾巩都曾经在襄阳任职,这两位给襄阳留下了76篇文学作品。

欧阳修因为受到范仲淹改革失败的影响,被贬为夷陵县令,次年被调为乾德(今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县令。欧阳修在此任职共一年零三个月,期间,他体察民情、祈雨引堰、广修水利,重建孔庙、提倡文治,既访贤问能,又吟诗作文,留下诗十六首、文十九篇,这些都是记录并反映襄阳地区历史文化的不朽诗文。

曾巩在五十五岁时由齐州改知襄州军州事,他在襄阳任知州三年,颇有政声。期间,曾巩的行迹遍布襄阳,并创作大量关于襄阳人文政事的作品,共有诗二十五首、文十六篇,是唐宋八大家中创作关于襄阳的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家。


湖北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唐宋八大家在此留下近200篇诗文


另外六大家多次来往、游历襄阳。

韩愈在元和十四年(819)赴潮州任时路过襄阳,在襄州宜城有《记宜城驿》。第二年,已改为袁州刺史的韩愈还京途中再次路过襄阳,他在枣阳县南留下《题广昌馆》。同年十一月,韩愈在襄州拜见了两度为相、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的李逢吉,并与之畅饮。

柳宗元因仕途坎坷,多次来往于襄阳。如永贞元年(805)九日,柳宗元被逐出京师,经蓝田、襄阳至江陵。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一道应诏赴京,途经襄阳,过淳于髡(kūn)之墓,据《宜城县志》载,刘禹锡作《题淳于髡墓》诗,柳宗元作《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诗为和。

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官退居南京的时候,路过襄阳写有《寄题郢州白雪楼》,又有两首《凤凰山》流传于世。

三苏在嘉祐五年(1060)由江陵陆行赴京师,在中转时游访襄阳,他们题岘山、怀羊祜,访隆中、悼孔明,登万山。创作《襄阳古乐府》等大量关于襄阳及其名人的诗文。


湖北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唐宋八大家在此留下近200篇诗文


为什么八大家都能与襄阳结缘呢?


其一、襄阳水陆交通便利,是南北交通要道和行程转换衔接点

襄阳地处中原,东连江浙、西接川渝、北连豫陕、下通湘粤,汉江穿城而过,是古今东西南北的水陆交通要道,有“七省通衢”之美誉。唐代子兰的《襄阳曲》就描绘了这样一副空前盛况:“千帆万帆来,尽过门前去”。白居易《襄阳舟夜》—— “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就生动再现襄阳交通便利的景象。总之,襄阳长期为中国南北的交通要道及水陆行程转换的衔接点,是唐宋时期交通要道及区域性政治中心。所以唐宋官员回京、贬谪、游历时一般借此道而行。

湖北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唐宋八大家在此留下近200篇诗文


其二、襄阳是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襄阳交通便利,气候适宜,自从三国时期刘表将治所迁到襄阳后,襄阳的城市经济逐渐发展并繁荣起来,王维的《汉江临泛》就描绘了一幅襄阳盛世图。繁华的经济支撑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襄阳地处南北交汇处,兼顾包容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优越的文化氛围,为众多襄阳政治文化名人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使得历代他地的士大夫纷至沓来。


湖北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唐宋八大家在此留下近200篇诗文


其三、襄阳本土盛产知名人士,同时也接纳众多客居作家。

唐宋时期是襄阳历史文化的高潮期,其本土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卧龙诸葛亮亮,“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诗人之冠冕”的席豫,与王维并称“王孟”的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诗圣杜甫,宰相张柬之及其弟张敬之,宋代第一位女词人魏玩及其弟魏泰等,其他载入史册者更不胜枚举。曾任职襄阳的孟简在《酬施先辈》诗中评:“襄阳才子得声多,四海皆传古镜歌。” 在盛产本土文化名人的同时,襄阳接纳了众多客居作家,如王维、李白、温庭筠、欧阳修、苏轼、曾巩、陆游等。襄阳就这样留下了历代贤达雅士的足迹及传颂千古的作品。凡此种种,均见唐宋时期襄阳文化的繁荣兴盛。


湖北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唐宋八大家在此留下近200篇诗文


总之,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及众多名人、遗迹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历朝历代众多名人来此游览、歌咏,襄阳就这样成为南北文化的集散地。唐宋八大家均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其中韩、柳、欧、王、苏(轼)更是整个文学史上的赫赫大家,他们关于襄阳的诗词文赋等作品,扩大了襄阳的影响,提高了襄阳的知名度。同时,襄阳的秀美山水、众多人文古迹、历史名人为唐宋八大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素材和人文素材。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襄阳进一步成为文士们流连忘返、魂牵梦萦的地方,更奠定了襄阳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