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大王廟充滿了文化氣息

本報記者 楊聖學 賈天勇/攝

到河南欒川,問起河大遷校的的事,人們都不約而同的回答“去大王廟”。

大王廟村位於欒川縣潭頭鎮北1.5公里處,村內的許多石橋、老井、古樹、老宅,是遺存的清末民初時期的建築,被譽為河洛村莊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大王廟更知名的是抗戰時期河南大學曾遷址於此。但由於歷史原因,曾經興旺的村落漸漸敗落,成了國家級貧困村。

古村大王廟充滿了文化氣息

古村大王廟充滿了文化氣息

古村大王廟充滿了文化氣息

民國時期,開封是河南省省會,位於開封的河南大學當時在全國赫赫有名。抗日戰爭期間,為了躲避日寇的侵略,於1937年開始,先後五次遷徙,1939年來到潭頭大王廟,一待就是五年,這是河大流亡辦學歷程中一段難得的平靜。在這裡,河大上課總時數全國第一,在國民政府教育部考績中名列第二,由省立升格為國立,還誕生了傳唱至今的校歌。

邁過村口的娃娃橋,路兩旁的村民住房牆上都醒目地掛著當時河南大學在這裡辦學時期的“歷史記憶”:有知名教授們的照片,有學生學習的場景,有師生生活的瞬間,有河大搬遷的經歷,......。一幅幅圖表與照片,顯示的是大王廟村民對知識和民族氣節的熱愛與尊崇。

一些古院落門口,會有一個圖板,介紹的是當年河南大學的哪一位教授、老師和同學住過這裡。在一處門外掛著“河南大學女生宿舍”的院子裡,住著70歲的貧困戶張琴芳老人。她說,當年河大的女生就住在院子靠路的房子裡。現在她利用自家緊挨商業街的優勢,辦了“河大梨小吃館”,2018年接待遊客400多人,收入6000多元。看到發展鄉村旅遊的希望,她已將自家的一座舊房拆除改建了兩層的家庭賓館。

與河南大學深厚的淵源,再加上村裡舉手抬足可見的明清歷史遺存,大王廟村成了洛陽唯一全國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具備了傳統村落旅遊開發的成熟條件。“村裡發展快,最大得益於鐵路支持,不僅資金幫扶,還提出了很多好思路。”潭頭鎮黨委副書記祁玉樂感激地說,國鐵集團注入百萬元資金,再加上河南省省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150萬元,幫助村裡修建了四座具有農耕和鐵路文化特色的民俗四合院,採取“集體經濟+貧困戶”的經營模式,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持續分紅得實惠。

四座四合院整齊劃一地坐落在整飭一新的村內河道旁,按照河大校訓分別命名為“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我們行走在村內的河道旁,看到三三兩兩的中學學生面對一座座四合院、雕刻的河道欄杆、河裡的蓮葉,臨摹寫生。她們是那麼專心致志,不由得讓我們羨慕小時候可沒有這樣好的條件啊!

“前幾年村裡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現在不一樣了!許多年輕人不再外出打工,選擇在村裡務工了。”國鐵集團駐村第一書記史俊蘭滿懷信心地說,該村已經建成達到接待條件的休閒農家有8戶,其中高端民宿2家,除了沿街商鋪、特色民宿、家庭賓館,附近還辦起了肉驢養殖業和玉石加工廠,有更多就業機會歡迎他們回來就業致富。

北方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之說。現如今,該村西北荒坡上的驢場經營能力顯著提升,已售出毛驢16頭,村集體共獲利10多萬元。此外,該村純手工做的紅薯粉條晶瑩發亮、百燉不爛,有“素魚翅”之稱,國鐵集團共採購大王廟粉條2.5萬多斤,惠農增收約26萬元。

“民生事關百姓福祉,人民幸福最重要。”國鐵集團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2019年投入60萬元,對大王廟村老舊供排水管網進行改造,改造老舊供水管網7800米,鋪設排汙管道1500米,解決了全村573戶2021名群眾吃水難題,使村民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山鄉鉅變,翻天覆地。目前,大王廟村正在對原村委小學進行改造,項目建成後將與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合作,打造成為一個集培訓、餐飲、住宿、國學教育為一體的研學基地,可帶動大王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88人增收,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有了濃厚文化底蘊的大王廟,情景會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